黃光國

「反代理人戰爭」與「一中兩憲」政治現狀 ☆來源:中國評論

♦本篇文章轉載自中國評論。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12/19

2022年10月22日,中共二十大閉幕。習近平的人事布局展現了他的強勢領導,開幕與閉幕致詞也展現了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思惟,勾勒出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其中對兩岸影響最大的是二十大會中同意將「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寫入黨章,宣稱這將有利於「推進祖國統一」。

二十大之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取代了鄧小平以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理論,從改革開放轉軌至「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時代任務。在經濟戰略上,高舉「共同富裕」的大旗,同時以高端製造業為引領,把供應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對外策略上則強調要「敢於鬥爭」,不惜和西方社會一決高下。

「代理人的戰爭」

二十大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但絕不承諾放棄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子及其分裂活動」。事實上,中共對台策略一貫反對台獨和外部勢力的介入。外部勢力指的當然就是美國。

早在二○○一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在他的名著「大國政治的悲劇」中,很早就指出:面對中國崛起的必然趨勢,對美國最有利的戰略,是扮演「離岸平衡手」(offshorebalancer)的角色,提供武器給台灣,鼓勵台灣替他打「代理人的戰爭」(proxywar),採用「誘殺策略」(baitandbleedstrategy)使雙方捲入長期而且血腥的消耗戰,美國則應該袖手旁觀,俟機獲取更多的利益。

2019年四月,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公開宣布:基於「與不同文明間作戰」之理念,龎培歐國務卿領導的執政黨團隊,正在制定一個全面圍堵中國的戰略。拜登政府上台之後,仍然承繼同樣的戰略,繼續圍堵中國。

2021年12月15日,美國前國安會顧問歐布萊恩正式提出「剌蝟之島」的概念,他建議美國政府售予台灣大量的軍火,在台灣訓練出大批民兵部隊,同時在台灣的2000多個警察局配置「刺針」式肩射飛彈,在解放軍登陸後,進行全面戰爭,給予澈底打擊。

烏克蘭戰爭可以説是美國這種戰略構想的最佳實踐案例。令人感到訝異的是,蔡英文政府對於美國的「陽謀」不僅沒有表示任何異議,而且擺明了自己樂於當美國人的「棋子」,對於美國人的要求百依百順,不敢有任何的違抗。民國112年台灣的國防預算將近六千億,不僅比前一年多出3.4%,而且創下歷史新高,目的就是配合美國的構想,把台灣當成一座巨大的軍火庫。

「不承諾放棄武力」

今年八月間國台辦和國新辦提出的《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就已經為二十大提出了依據。白皮書重申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第一選擇,但也「不承諾放棄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2022年十月六日,在中共第廿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報告的第十三部分,題為「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他在口頭報告時指出,「堅持貫徹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定不移推進統一大業。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習近平說,「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堅持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廣大台灣同胞。」

一中兩憲的主張

針對習總書記的政治報告,總統府發言人張淳涵引用蔡英文今天雙十國慶節的演講。逐步予以回應,她特別強調「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選項」。由於蔡英文一向善用似是而非的辭彙包裝其政治主張,而民進黨又已經控制了台灣大部分媒體,如果不對他的演講作系統性的剖析,一般人絕對很難看出如何破解當前的兩岸困局。

早在2005年初,總統大選之前,我便出版過一本專書,題為《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所謂「一中兩憲」是指:中共在大陸實施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台灣在「台澎金馬地區」實施「中華民國憲法」,這兩部憲法各有其有效統治範疇,卻都建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上。於任何一個政治實體都是以憲法界定的,只要我們堅持「一中兩憲」的立場,雙方便可以對等政治實體的立場展開談判,不僅可以建構兩岸間穩定的和平關係,而且可以讓台灣參與國際社會。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從這本書的觀點,對蔡氏演講中似是而非的論點,逐一加以批判。

「主權獨立的意義」

首先,蔡英文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這是蔡英文最喜歡講的一句話。當他這樣講的時候,在台灣的絕大多數人,不論藍綠雙方,幾乎沒有人敢予以反駁。有人膽敢說出相反意見,便很可能被打成「中共同路人」,受到綠營網軍的圍剿。

政治學上所謂的「主權」可以從「實質主權」和「國際承認」兩方面來芬分析:「實質主權」是以有效統治作為國家存在之要件,包括:用民主合法的程序取得政權,行政命令之執行,擁有司法審判權,保有自己的關稅,發行本身的錢幣,對外簽訂條約等等。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當然可以說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可是,一個國家還必須得到「國際承認」,才算是一個正常國家。目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有181個;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有14個」。早在2003年十月廿五日,美國國務卿鮑爾在北京明確表示:「台灣不享有一個國家的主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認為兩岸關係的最終解決是『和平統一』。

對與中華民國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而言,中華民國為一主權獨立的國家。對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即使我們自我否定,他們也不可能改變立場。所以不論對方是否承認「中華民國」,我們都應當堅持「一中兩憲」。

「一中兩憲」與「一國兩制」

蔡英文的演說強調:台灣的主流民意清楚表達,「我們堅定拒絕一國兩制」。這也是蔡英文最喜歡用的一套「話術」。每當她講出這句話,便能夠堵住藍營政治人物的嘴巴,而讓綠營齊聲叫好。

我要指出的是:「一中兩憲」並不是「一國兩制」。在我看來,目前兩岸關係的政治現實就是「一中兩憲」。它符合中國大陸「一國兩制」的精神。但卻又不是中共目前在香港所實施的「一國兩制」。目前「一國兩制」的「香港模式」,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下,再制訂一部「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如此一來,台灣將淪為中共轄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這種安排,不要說泛綠民眾不會接受,即使是大多數的泛藍群眾也不會接受。

「一中兩憲」僅只是在描述兩岸政治現實的概念而已,更清楚地說,台灣在國際公法上的地位,是一個「處於內戰局面的既成事實的地方政府」。政治實體就是指國際法人,其中有完整的或不完整的。台灣雖然具備所有成為一個國家的要件,但無法獲得國際社會普遍的接納,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特別是得不到聯合國的承認,故為「不完整的國際法人」。嚴格說來,承認中共的國家雖然比較多,但中共也是「不完整的國際法人」。

任何一個政治實體都是用憲法來加以界定的。台灣地區存在一個由「中華民國」憲法所界定的政治實體,大陸則存在一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憲法」所界定的政治實體,這兩部憲法都是建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上。如果海峽兩岸都能接受「一中兩憲」的現實,雙方便可以「對等政治實體」的地位,展開「平等的協商和談判」。

「一中原則」的「新三段」詮釋

在這裡我們必說清楚的是:「一中兩憲」的「一中」,到底是指甚麼。2000年8月24日,中共副總理錢其琛公開提出「一個中國原則」的「新三段」詮釋,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在此之前,中共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傳統表述方式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

「中國」是個十分古老的名稱,它和朝代並不一樣。「中國」是國名,「朝代」是國號。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僅只是更換國號而已,並沒有更改「國名」。《詩經》上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說文》有言:「夏,中國人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義,故稱華」。如果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所謂的「中國」,很容易被解釋成為「政治的中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說「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都變成了地理名詞;而所謂的「中國」,則可以是「文化的中國」、「地理的中國」、或「政治的中國」。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中原則」並沒有甚麼不對,反倒是民進黨挖空心思,指「去中國化」,才是「不可能的任務」,枉費心力而已。

「和平協定的名稱」

總統府發言人張淳涵轉述蔡英文的說法:「兵戎相見絕對不是兩岸選項」,這是台灣人民的共識。她的積極主張是:「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之下,我們也願意和北京當局,尋求雙方可以接受,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方法。維持台海及區域的和平穩定,是兩岸共同的責任。」

任何人都不難看出,這又是蔡英文一貫使用的「話術」。民進黨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方向,就是嘴巴講「和平」,行動搞「兩國論」;至於說「在理性、平等及相互尊重之下」,「尋求雙方可以接受,維持和平穩定的方法」,其實《反分裂國家法》第七條也有同樣的主張:「國家主張通過台灣海峽兩岸平等的協商和談判,實現和平統一」,內容包括「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

如果海峽兩岸都能夠接受「一中兩憲」的主張,將來雙方要以對等「政治實體」的立場,簽訂「和平協定」或其他涉及政治問題的協議,既然不能使用現有的國名,不妨使用「台北中華」(TaipeiChina)和「北京中華」(BeijingChina)的名稱。在這兩個名稱中,「台北」和「北京」分別代表兩個「政治實體」的首府所在地,也可以作為「China」的形容詞,其意義分別為「台北的China」和「北京的China」,代表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誰都沒有被誰「矮化」成「地方政府」。

將來在兩岸關係的正式公文書中,使用「台北中華」和「北京中華」;在參與國際組織的場合,則可以使用「TaipeiChina」或「BeijingChina」。
用國民黨主張的「一中各表」來看,「台北中華」指的是在台北的「中華民國」,「北京中華」指的是在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大家都是中國,完全符合「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精神。

這兩個名稱的最重要創意之處,在於英文用China,中文用「中華」。意義雖然一樣,但卻可以讓「逢中必反」的綠營人士保持冷靜,理性看待兩岸問題。大家必須靜下心來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台灣可以接受「中華台北」,卻不能接受「台北中華」?柯P曾經說過:他的底線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的英文名字難道不是RepublicofChina嗎?把TaipeiChina解釋成首都位於Taipei的China有什麼不對呢?

國際參與的名稱

接受「一中兩憲」的政治現實,便可以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的問題。過去多年來,台灣曾經以許多不同名稱參與國際組織,每種名稱所受到的待遇都不太一樣。最早是奧會模式,1981年在瑞士國際奧委會恢復台灣在國際運動賽事的會籍,台灣可以「ChineseTaipei」(我譯中華台北)加入,第一個大型國際運動賽事,就是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

另一個是世界貿易組織的WTO模式,台灣是以「台澎金馬經濟體」加入,是源自「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

2008年後,兩岸關係改善,隔年台灣受邀以ChineseTaipei之名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部長層級可出席大會。但觀察員沒有投票權、被提名權和參加總務委員會的權利。

2013年9月,台灣再以「中華台北民航局」(ChineseTaipeiCAA)名義,以受邀貴賓(Guest)身分出席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但比「WHA模式」的觀察員低了一級。

台灣原本是亞銀的創始會員國,一九八六年因中國大陸入會而被片面改名為「Taipei,China」,台灣每年參與都會提出抗議。一九九八年香港以「HongKong,China」的名義加入,亞銀因此創造出在逗點後不空一格的方式,將台灣會籍名稱改為「TaipeiChina」,以區分台灣與中國特區不同;這種以非正式國家卻仍保有會籍的「亞銀模式」仍然沿用至今。「中華台北」的英文名是ChineseTaipei,對不懂中文的老外而言,意思就是「中國的台北」。衍用這種不倫不類的名稱,被大陸吃足豆腐,那有什麼國家尊嚴可言?以「中華台北」(ChineseTaipei)的名稱加入國際組織,才是不折不扣的「自我矮化」。以「亞銀模式」加入國際組織,為什麼會「矮化」台灣?

大陸方面的反應

二次政黨輪替之後,由「民主行動聯盟」原班人馬組成的「兩岸統合學會」,曾和大陸涉台學者舉辦四次會談,討論如何建構兩岸和平框架。
在第一次會談中,我提出「一中兩憲」的主張,建構兩岸以對等憲政實體的立場,簽訂和平協議。大陸代表卻疑慮「一中兩憲」會不會變成「兩國論」?張亞中教授因此在第二次會談中提出「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構想,認為依照歐盟經驗,將來雙方以對等立場簽訂的各種協定,可以視為「第三憲」,兩岸便能逐步走向「統合」之路。

2011年元月,在澳洲雪梨附近「南天寺」舉行的「南天會談」中,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李義虎說,以「一中兩憲」描述兩岸關係的現實,「是沒有問題的」,「第三憲」則是「未來的理想」;「一中兩憲」既不是聯邦,也不是邦聯,而且在國際也有先例,像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和尚吉巴之間的關係,便是「一國兩憲」。

「一國兩憲」的先例

當時我對坦尚尼亞和尚吉巴的關係一無所知。回台灣後,在2011年二月出版的《中國評論》上,發現了一篇文章,題為:「聯合共和國:坦尚尼亞模式與兩岸統一模式初探」,一開始便說,2009年二月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坦尚尼亞時,與坦國總統基克維特舉行會談,同一天他又會見了尚吉巴總統卡魯姆。「令人不可思議,一個國家怎麼會有兩個總統呢?而且在國事活動中都得到外國元首的正式會見。其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是由坦噶尼喀(大陸)和尚吉巴(島)兩部分聯合而來的,以前是各自獨立的國家,作為聯合共和國一部分的尚吉巴,目前仍有自己的憲法與總統」。

作者指出,位於東非的坦尚尼亞面積九十四萬餘平方公里,位在東非外海的尚吉巴面積兩千六百餘平方公里,是一個海島,坦尚尼亞人口約四千萬,其中尚吉巴近一百二十萬,面積比例約三六五比一、人口約三四比一,中國大陸總面積與台灣的比例約二六八比一、人口約五六比一,兩者極其相似;文中還強調,「胡錦濤主席作為中國國家元首,訪問坦尚尼亞期間在會見聯合共和國總統後,還要會見尚吉巴總統,其他到訪的中國領導人也會依此慣例」。

果然,2013年三月,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訪俄行程後,3月25日訪問非洲首站,「反求諸己」的智慧在同一天內與坦尚尼亞總統基克維特會談,接著又會見尚吉巴總統謝因;並允諾參與連結坦尚尼亞和尚吉巴的坦尚鐵路改造和營運。了解中共政治的人都知道,中共領導人任何公開行動,都有強烈的政治意涵。在我看來,2014年二月底,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在連習會後對外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從而形成一中架構下的兩岸關係」,已經開啟了「一中兩憲」的新時代。當時跟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的國家為23個。可惜後來的馬習會並沒有把握住這個契機。

結論:「一中兩憲」與「反代理人戰爭」

從本文的析論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今天的兩岸關係之所以會搞成當前這種「劍拔弩張」的態勢,主要是因為蔡政府為了謀求台獨,不惜配合美國「圍堵中國」的政策,心甘情願當美國的「馬前卒」,幫美國人打「代理人的戰爭」。

今(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開打以來,「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已經成為大多數台灣人共同關切的一項話題。其實大家都很明白,烏克蘭的面積為台灣的160倍,是歐洲第二大國家,而且它跟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有外交關係,所以戰事可以不拖延半年以上。台灣根本不具備這些條件,萬一兩岸戰爭,結果必然是「首戰即終戰」,殊少有任何迴旋的空間。因此,如何維持兩岸之間和平穩定的關係,便成為台灣朝野各界必須嚴肅思考的一項重要議題。

廿大之後,十月廿六日,前總統馬英九在遠見高峰會上透過視訊連線,與澳洲前總理、中西事務專家陸克文對談。馬英九指出,台灣應主動和大陸對談,讓緊張情勢能暫時和緩,他相信雙方還是能找到對談方案,例如他執政時提出「和陸友日親美」,以憲法的台灣地區、大陸地區框架與對岸對談,就讓心結及誤會減少。

馬英九表示,中共廿大後對台灣的立場感覺上更為嚴厲,民進黨抗中保台的政策只會讓兩岸關係不斷惡化,應該好好檢討;現在「反正就是靠美國打」的狀況,他認為最危險,因為不曉得有什麼事是不能控制的。

陸克文表示,未來中美競爭加劇不可避免,但中美戰爭是可避免的,建立「管控的戰略競爭」的大框架,可降低因競爭升級而衝突的風險,第一是中美雙方充分競爭戰略、經濟影響力,看誰的發展模式比較好;第二,雙方可就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領域進行合作,「如果二○三○年,大家沒有在台灣海峽發生軍事衝突或破壞性強大的網絡攻擊,那就是成功」。

馬英九所說的「以憲法台灣地區、大陸地區框架」,就是本文所主張的「一中兩憲」。二○三○年之前,台灣將舉行今年十一月底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以及二○二四年的總統大選。目前看來,兩岸和平的唯一希望,就是在野勢力一面以「反代理人戰爭」作為主軸,互相串聯,反抗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政策,一面以「一中兩憲」的立場,和對岸保持交往。捨此之外,別無他途! 

 

黃光國|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創系教授、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榮譽理事長、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2003-2005)、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2010)。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