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1
在《中國時報》6月7日刊出敝文〈統一也可是民進黨選項〉之後,我當時的感覺是忐忑不安,怕又引起各方的不滿與責備,認為我“失去立場,和稀泥”。
沒想到,率先表態的是大陸上的《今日頭條》網站,當天即截取文章中的大要,標題是〈台作家:統一也可是民進黨選項〉,內文是「台灣人尋求自由與自主的期望,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整個中國人在現代化中尋求自由與自主的夢想的一部分。」並呼籲「民進黨應該考慮其的視野,如何在歷經台灣百姓艱難困苦的歷史後,思考重新回到中國人的世界裡,貢獻自己的特質,共同努力走向新路。」這是大陸學者傳給我的,事先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今日頭條》,有多少人看。
文章發表之後,台灣和大陸慢慢有一些少許回應,基本上是謹慎地、溫和地不反對我的看法,有些朋友們是小心翼翼地鼓勵,比較多的是認為「他們不會聽的」。到目前,我還沒有沒有得到綠營朋友們的回應。這個現象,也可以說明在我們台灣內部與兩岸關係中,不信任的基礎十分堅實,任何探討共識的嘗試都將遭遇冷淡對待,因為國人百年來從來缺乏討論事情的文化,也很少有過達成共識的經驗。可是,這也代表我們其實非常渴望溝通,建立友誼,找到彼此可以共存共榮的方向。
對於一些朋友在閱讀我這文章以後,不免認為我過度天真,認為「他們不會聽的」,言下之意,相信對方是咎由自取,其實是自己絕不讓步。這個「他們不會聽的」,其實包括認為國民黨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民進黨的民粹治國,堅持台獨,絕無改變可能;更不消說,要求中共的改良體制,開放輿論,那是天方夜譚。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沒有希望會自行改良自己的心理和文化。對於「他們不會聽」,也就是我們一般平民百姓的建議是否有影響力的意思。我的申論是取決於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所論述的內容合不合他們(被建議的對方)的邏輯,能否認同他們的感情?第二,言說者對於他們,是不是具有善意,還是不帶善意,甚至帶有陷阱,他們做為聽者首先需要確定這一點;第三,言說者所建議的方向與格局是否比他們目前的狀態好得多?
所以,我認為言說者的被信任程度是關鍵所在,其次是言說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才有可能被理解和考慮。如果言說者的情感與思維方式已經是在太過對立的情形,不論言說內容如何成理,皆難以被對方所閱讀,遑論接受。
因此,至於他們(民進黨與台獨的朋友們)看了我文章後,是否立刻感動不已,決定放棄台獨,這是不可能,也是沒必要的。他們應繼續堅持他們的理想,但是在過程中可以重新考慮如何更寬廣地、更良性地處理他們週遭的人與事,以達到更好的目標。我認為,兩岸合比分好,但是怎麼好,必須拿出牛肉來。進一步說,藍綠紅都有意識形態,當然不免於盲點,首先,我們要盡力去除我們自己的偏見與成見,承認他人有一定的合理性,學習傾聽,嘗試理解對方。
否則,只是搞政治,沒有友誼,只是利用他們,甚至威脅他們,如此的論述怎麼會有信任基礎,更不用說寄望有好的結果。
這次,大陸上的《今日頭條》立即發表〈統一也可是民進黨選項〉文章中的大要,固然有他們的想法,也可能會又被一些朋友們習慣性的套上統戰的帽子。但是,真正的重點在於這篇文章所說的精神,大陸的一些朋友們可能並不反對,也就是說,他們也許從比較台灣傾統的報紙中,了解民進黨與台獨的成因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從而可以開始去理解與包容民進黨與台獨的歷史中的傷痕與困難,慢慢離開過去長期以來的是非分明、堅壁清野的思維,嘗試重新建立比較有效的對話模式。這個過程需要理解與接納對方。這不只是大陸朋友們在中國漸漸崛起以後賦有信心的嘗試,其實是我們所有中國人、台灣人、華人的共業,過去我們已經太習慣傷害彼此的對話模式了。
台灣海峽兩岸的國人,自1949年分治以來,各自發展出自己的生活和政治特色,都是民族的共同資產,其中也都有各自的長處與弱點。由此,我的建議是,大家可以嘗試在彼此討論與調適的過程中,去蕪存菁,建立起新的中國人的方向。至於共同政治體制的改善與建立,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不需要急於求成。能夠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大家對於中國人這個民族的意義,允許有重新的思考和詮釋,避免強制性,由此一些傾向獨立的同胞們也可以嘗試在其中找到容身之處以及可行的方式。重要的是我們絕對要遠離戰爭,因此在日常的對話中,我們漸漸學習不要慣性地攻擊對方,也不要一意地說服對方、糾正對方。由於長期以來的對立,要改變目前這種容易孳生仇恨的溫床,需要從少數人自覺地做起,努力消除對立的情緒與話語,才可以開始真誠地對話,而真誠的對話就是走上共同新路的惟一起點。
統一也可是民進黨選項
以中國近代史的眼光來看,台灣的民進黨是個相當獨特的政治團體,她的前身固然是1980年代反對國民黨威權體制的黨外,但是其根源來自於三條主線:一是,1895年《馬關條約》清政府割讓台灣予日本,其中產生的劇烈震撼以及帶給台灣人民被遺棄的傷痕,至今在台灣百姓的心靈深處還未完全地消除,這段時間曾經有短暫存在的台灣民主國。
二是,日據時代,台灣人的次等公民的恥辱感持續存在,以至有林獻堂等人以議會政治尋求台灣人高度自治的努力,也有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蔣渭水及霧社事變中幾乎滅族的原住民。
三是,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前的228事件以及之後的白色恐怖時期帶給許多台灣人相當嚴重的恐懼與不滿。
也就是說,民進黨與台灣獨立的團體,在經歷長期歷史傷痕的思維與心靈下,代表著百年來台灣這塊土地上許多百姓尋求自由與自主的深切期望。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有兩方面的思考,第一,是近代中國戰亂迭起,自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以來,中華民族不斷地面臨外侮以及文化本身轉化的困難,到文化大革命,直接間接於戰亂與飢饉中死亡的中國人民超過1億人,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非常驚人的悲劇。第二,大陸在六四以後銳意革新,造成近年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愈趨重要,以及帶給大陸人民在經濟生活的大幅進步。從歷史的眼光看,目前在大陸的中國,有一些方面已經超越過去漢唐盛世的格局。
由以上的思考,許多台灣人的尋求自由與自主的期望,其實是自鴉片戰爭170年以來的整個中國人在現代化中尋求自由與自主的夢想的一部分,這兩個曾經部分平行的歷史,近年來漸漸形成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兩個範疇,其實其間可以調和矛盾,從而相互效力與融合。
目前,雙方有一個實質性的障礙需要共同思考與超越,那就是許多人不理解與不認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與體制,在中國大陸短時間內不會消失。在台灣,不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面對統一後在台灣的政治思想與體制的可能變動感到憂慮,因此,許多反對或抵制統一。雖然在大陸上,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間的整合與融合仍處在一個過渡的時期,可是未來的發展必然是正面的,以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化演變史,說明當外來文化的優質被吸納入中國文化,就是一個良好時代的開始,縱然在起初可能發生嚴重的動亂。
統一與獨立本身不具有最高價值,最重要的是人民如何能夠在安全與溫飽的保障下有更好的發展。人類史上,最佳的帝國時期都是擁有廣大疆域與良好思想與體制的帝國,如漢唐、羅馬、近世的英帝國和近代來的美國。過於狹小的地理與人口的國家,皆難以長期發展。
因此,在台灣的民進黨,雖然其發韌於台灣百姓追求自由與自主的渴望,但是當歷史中國的負面因素在逐漸消除時,民進黨應該考慮她的視野,如何在歷經台灣百姓艱難困苦的歷史後,思考保持自己的政治體制和思想的優點下,重新回到中國人的世界裡,貢獻自己的特質,共同努力走向新路。
(作者為作家)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