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新民叢報。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Z2hmW0HsS4w
這是最主要的單元,所以放在最後一講。可以發展的題目還非常多。我們今天講明鄭到清朝的糖業,明鄭集團在中國是少有的,因為鄭芝龍的緣故,他是苦力頭,跑到長崎去娶老婆,做了海盜,又兼海商集團,後來歸順南明,過程也很有趣,鄭一官,就是鄭芝龍,晚明用他做大將軍,他的功勞就是討平自家大海盜鄭芝龍。
到鄭成功時,從泰國到長崎都是他們父子的貿易線,叫五商集團。這在中國歷史上的統治集團裡,是少有具貿易思想的。因為,中國通常是天下秩序,沒有平等關係與平等貿易的觀念。荷蘭人想要和中國平等貿易,那是不可能,中國只有朝貢制度,或變相的朝貢貿易。所以,荷蘭人沒有辦法打開中國門戶,直到英國人五口通商,鴉片戰爭。
因此明鄭就很奇特,它有它的貿易網與觀念,做的生意也富可敵國,但中國卻沒有辦法納入體制,而變成家族企業。明鄭本因缺糧在一六六二年占領臺灣,後來發現荷蘭人糖業的制度、規模與技術,就整個吸收下來。明鄭的問題是必須養軍隊,後來和施琅在澎湖打仗,兩邊是各兩萬五千名對壘,戰艦也差不多各兩百五十艘,所以十七世紀最大的海戰不是荷英,不是西英,而是中國清朝施鄭。結果,明鄭剩下五千多人。後來就以延平郡王祠來祭拜這些死亡的將領。
明鄭整個過程,主要就是米糖相尅的經濟路線問題,就是到底種稻,還是生產貿易的糖為重?一直延伸到清朝初期,這是林滿紅教授提出,並在其論文中用數字考證。因為早期資本的支配與經營,還包括船,都是明鄭父子三朝政府在控制。是家族企業,譬如鄭成功就要去長崎討回鄭芝龍死後存在那邊的資金,聽說有五十萬兩以上。鄭成功死後,鄭經同樣面對。所以,他們家族裡面的帳和荷蘭人不一樣。
金融制度建立在量化,荷蘭人的第三者會計師制度,清楚公正到可以參考這些數據去做投資。不像東方,尤其臺灣這邊,常常有內外帳,這就不可靠了。明鄭的貿易從鄭芝龍交給鄭成功,到交給鄭經,再傳下去,就變成家族制度。這個帳都不清不楚,只有他家族獨資、獨裁。此所以荷蘭人能發展出資本主義和那套制度。
但在亞洲從臺灣海峽一直到日本這一塊,明鄭國姓爺為什麼可以打敗那時全球幾無對手的荷蘭人。問題關鍵就是中國天下秩序的貿易與朝貢制度,荷蘭人只能借助進出通行無阻的明鄭做轉口貿易。一艘臺灣製的貿易洋船,先到長崎,後去泰國,回廈門時,明鄭已經滅亡,其制度、員工、管理與貨物,帳都記得非常清楚,糖是主要一大塊。
從荷蘭人糖業經營的制度,和明鄭五商集團家族傳承的經營制度,就可以看出來。荷蘭人唯利是圖,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包括人,像黑奴、苦力,都可以當做貨物。明鄭的資方勞方都是華人,會考慮到大家的吃飯生存,所以有米糖相尅,跟資方苦力間的問題,把人當人。
無論如何,明鄭集團是以數量優勢取代了荷蘭人。熱蘭遮城才一千五百人防守,明鄭一來就是兩萬五千名;荷蘭在臺灣才十幾艘船,明鄭一來就是兩、三百艘。明鄭更是中國少數吸收西方知識的集團,有鐵甲武士等最現代化裝備,一艘戰艦有兩百五十隻槍砲,否則如何可以打到南京城。
一六六二年,明鄭先攻赤嵌樓,再回來打熱蘭遮城,在現在安南區那邊的四草上岸,熱蘭遮城從望遠鏡裡就可以看得到,這最近有詳細的書出版。荷蘭派一個上尉帶了三百名槍手要到對岸去。他們列陣放槍,依過去經驗,中國漢人軍隊,馬上會被嚇跑,明鄭軍隊卻身經久戰,有槍有砲,不但沒有潰散,反衝上來,全部被殲滅。現在安南區天后宮那附近,就挖到這三百名陣亡荷蘭人的屍體。
明鄭這一段和荷蘭人的比較很有意思,我有一篇論文專門寫這個,從觀念、技術與制度,整個做不同層次的分析,尤其是從糖業這裡可以看出來。
清朝這一段,主要是施琅。康熙皇帝本來不要臺灣,施琅卻建議保有,包括糖業,因曾是明鄭部將的施琅,完全知道糖業貿易一年賺四百多萬兩的重要性。清朝並未完全授權,施琅等於是偷偷摸摸半官方式的在經營。等到施琅去世,康熙朝快結束時,才接收糖業,但搞不清楚狀況,也沒有經營,明鄭原在貿易用的船,大部份都都毀壞了,以致康熙朝後期,糖業就完蛋了。
從荷據到明鄭,資方都是官方,施琅時也還控制著,之後就崩潰了,雍正年間開始慢慢開放,讓民間慢慢遞補這個空缺,這中間就有利可圖,乾隆更公開讓民間經營。臺灣像屏東的很多地方,是原住民原始農業,土地沒有開發,使用方式非常原始,因此雍正朝偷渡漢人特多,客家人也進來,發生了如吳福生等的很多事件,就是因為土地的開發,關鍵就是糖業從官方變成民間經營。弊案很多,最著名的兩個,是康熙朱一貴,與乾隆林爽文事件,各位多知道是臺灣的反抗事件,但不知道背後的糖業經濟因素。
金庸武俠小說提到韋小寶被康熙流放到臺灣附近的一個荒島,寫得很好笑,說後來康熙原諒他,讓他回京,他就先跑到臺灣跟施琅說,皇帝旁邊有很多人會講施琅壞話,最好委託他一筆錢去打點,施琅真的拿一百萬兩給韋小寶去賄賂。我馬上聯想到糖業貿易一年四百萬兩,兩年就八百萬兩,清朝官方又搞不清楚,所以施琅到底污了糖業貿易多少錢,以金庸寫小說素有根據的個性,大概略知一二。施琅的兒子,六子武將施世驃與次子文臣施公案主角施世綸,標榜清廉,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真是一個問號,我還沒有去考證,應該是跟糖業有關。
我在中正大學發表一篇論文,整理了清朝歷代糖業狀況的史料,發現此一非常大的轉折,就寫了:康雍乾三朝糖政變化。此即從官營變成乾隆朝的民營,臺南資方三郊就起來。三郊貿易大宗就是糖業,臺南總部在水仙宮,水仙宮前面就是五條港,五條港就是苦力幫,每個苦力幫以廟為主,像西螺殿就是苦力廟。苦力幫有幫主,有苦力頭,都以廟為主,有地盤的,這些人就是勞方。
此間最重要的就是糖的貿易。所以大量移民在乾隆年間開放進來。朱一貴造反就是因為糖的利益分配不均,鳥松大將廟為什麼會有一個救國團那麼大的園區呢?就是古戰場,清朝派去打朱一貴的好幾個很有名的將領,都是在那邊戰死的,大將廟專門祭拜他們。很多造反的人被抓,朱一貴也慘被遣送到北京五馬分屍。刑部留下很多朱一貴檔案,被日本人整理出版,在臺灣銀行收藏。從裡面好幾位造反者的供詞中看出,他們都是從事糖業,因為整個產業結構分配不均,被壓榨,所以就跟朱一貴起來造反。這是背後佷重要的經濟因素。
林爽文事件也是這樣,還更荒唐。在現在嘉義,有一個浙江的武狀元叫柴大紀,他的武功很強,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他很貪心,去他家分糖貿易的乾股抽成。也是跟糖業有關,我有把它整理一個史料。福康安來平亂之前,柴大紀就奏摺乾隆皇帝:「臣在諸羅死守。外面都是敵軍」,他其實不敢到外面打仗,因為糖業貪污的名聲很壞,非正義之師,不敢出去打仗。
等到福康安去的時候才救了嘉義,所以諸羅變成「嘉(其忠)義」的緣由是在這裡。福康安調查的結果,柴大紀每年拿回浙江家人的財產超過薪水好幾倍,就是從糖業來的。糖業從官營變成民營之後,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吸引大量的人來開發土地,包括屏東平原的開發;另一方面就造成弊案,主要兩個指標,是朱一貴事件與林爽文事件裡面的柴大紀,後來柴大紀就被處決。
乾隆朝,人口聚集主要是一個吸力,一個推力。推力就是原來的地方打仗或是自然、經濟與戰爭等等因素,像後來戰後,三百萬人跑到臺灣來一樣。從雍正朝到乾隆朝的時候,就是糖業產生了吸力,所以大批人跑到臺灣開發。本來在高雄那邊,從內門,就是現在旗山,叫做羅漢內門、羅漢外門,一直過去有一條五服(番界)的界線。可是漢人要種甘蔗,根本不管,就偷偷越到原住民的地盤,屏東高屏溪南岸的開發就是這樣出來的。最重要的是資本支配力量的利潤,官方不懂這個,變成民間接收去了,就是三郊。
荷蘭的貿易路線和明鄭的貿易圈有一點相當,明鄭在亞洲這部份比荷蘭人還大,還深入。施琅時候,清朝還規定糖業的貿易,就叫臺運,不能跑到外國去,臺灣貨物都先到廈門,要外貿再出去,這是很大的限制。起先是海禁,後來就變成以中國大陸為對口來貿易。嘉慶年間有一個大突破,本來清朝的米是透過大運河到北京、天津,但是白蓮教在山東這一帶作亂,致使長江流域的米無法有效運輸過去。清朝變通因應,除原有開放跟廈門對口的臺灣口岸府城安平外,又增加了鹿港;更鼓勵臺灣船下面載米壓艙,上面載糖,這就叫臺運,且要求每年至少五十艘船載米到天津,補大運河的不足。
此時海上秩序沒有建立,就產生嘉慶年間的怪現象,因為米和糖供應到天津的航線很長,臺灣海峽出現了明鄭以後最大的蔡牽海盜集團,擋在中間來搶。有一百艘船橫行在舟山群島與現在的南北竿、馬祖、東引、西引,一直到澎湖。勢力大到澎湖與安平的水師不敢出海,甚至於他還敢來打水師的船,海盜打海軍,影響很大。
清朝後來以夷制夷,以蔡牽同鄉王得祿,發展更大更快的船,出來消滅蔡牽,那裡面也很多故事。蔡牽有個海盜老婆林朝英,中正大學李若文教授考證過,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奇特的女海盜故事。這都因為中國不重視海洋,未掌控海上秩序,所以四海龍王被孫悟空打得七零八落,就是一個象徵代表。英國一位潛水艇艦長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考證,鄭和下西洋的艦隊還到了中南美洲去,所以人家比我們還重視。李東華老師也考證、還有一位也是臺大歷史系畢業的成大歷史系同事,也做海上絲路研究,他還跑到非洲去。
海洋文化和陸上文化完全不同,陸上文化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一個社區,然後結社、立社,還有界線,最大的界線就是萬里長城,它有土地所有權與帝國的觀念。海洋文化是海洋的魚不用你養,只是去掠奪,漁業文化就是掠奪。海上貿易在制度不健全時,像明鄭就是海商海盜一體,荷蘭人也是。這些文獻資料很多,荷蘭人去搶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船的資料,都有會計項目記錄。
糖業涉及海上貿易,就有很大的海上秩序問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海上秩序掌控得不好,才會有臺灣問題,如果嘉慶朝出了王得祿,海上糖業貿易才到天津,天津現在還保存一大堆臺灣糖業到天津貿易的資料。很多人以為做臺灣研究,只要埋頭苦幹一個橋頭就好,其實不是這樣,它是海上貿易的島,是跨區域的,所以臺灣糖業貿易的資料很複雜,愈研究愈覺得研究不完。
嘉慶以後,道光慢慢就到了一八四五年鴉片戰爭五口通商,中國天朝的界線就被打破了,現在大陸這方面的書很多,天朝覆滅、天朝滅亡...等等。到了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內部也出了太平天國,也是對天子天朝的挑戰,這是我另外一個很精采的天論,土地公、三界公、天公,天下秩序。
到了五口通商,道光咸豐年間之後,糖業貿易隨著界線而調整,那時臺灣商人還很厲害,三郊貿易有制度,有苦力,就變成華商管華工,我的苦力博士論文,五條港的苦力幫和資方是良好的合作關係,和荷蘭人的對抗不一樣。晴雨與各種貨物的工資,都明訂在苦力章程上,糾紛很少。苦力的頭,就是苦力幫主在地方發展久了,甚至會拿很多錢出來造橋鋪路。
華人生意,把人當人
我稱這段為生意人,華人和荷蘭人唯利是圖,包括人在內,什麼東西都當作貨物看待,真的不一樣。華商是生意人,生意人貿易、商業、經濟的價值觀,在與苦力之間的互動就可以深深感覺到,就是余英時寫的華人,而他都模倣韋伯的貿易價值觀,做猶太人和華人的比較,但引用太多文獻資料,沒有在真正的地方產業去落實。我這裡有一個重要論述,就是臺灣發展出一套以糖業為主的生意人價值觀與制度,從糖業和苦力到生意本、生意人、生意嘴,可以跟余英時的論文對話。
臺灣史研究很粗糙,好的學者不多,根本不知道這個重要性。我有一位朋友叫孫中曾,他認為我所有論述裡面,就是生意人這篇論文最重要最棒。有一位我完全不認識,研究荷蘭這一段的湯錦臺教授,好像從我另外一篇鳳山產業史看到我,就在網路回應這篇生意人的論文一大篇。生意人經濟裡面的主流就是糖業。
五口通商以後,高雄打狗那邊有一位陳福謙,其伙計陳中和跑到日本與香港各地,幫忙糖業貿易,橫濱設立了「順和棧」店舖,並擔任營業主任,這就是戴寶村的論文考證的。整個打狗糖業因此後來居上,有一點超越三郊,是故臺灣通史貨殖列傳,陳福謙被列為首富。陳福謙的經營方式就是前金後貸制,前一年就和農民講好貸款,所有收割的甘蔗都歸他,外國人來就弄不到甘蔗來源,沒有辦法和華人生意人競爭。
那時候,全世界已經在產業技術革命,英國是最重要的,我們所有的海關後來都控制在英國人手上,包括打狗,英國人就發現臺灣糖業很賺錢,整個方式就是周翔鶴與周獻文考證,從荷蘭、明鄭到清朝都在用的糖廍制度。糖廍制度以集資方式來分,有三種,此即獨資,就是老板廍;合夥;和整個聚落一般勞工合資。以工作時間來分,有全日制、半日制與三班制三種。全日制糖廍,規模都非常大,前金後貸制才有效,因為有訂單的話,農民才敢集合這些牛,與十幾、廿部牛車,包括磨甘蔗的牛廍,與五個孔明鼎。
臺灣糖廍的規模遠超過巴貝多那個小兒科,不僅沒有辦法和日本人那種大糖業比,連清朝的糖廍都沒有辦法比。巴貝多磨甘蔗的石頭,外面包的鐵小小一個。臺灣我到處去看磨甘蔗的石車,都是很大一個。兩個石車,甘蔗從中間塞進去,用牛繞著磨,那個規模很大,三班制的,牛甚至兩頭、三頭一起跑走。外面用牛車十部、廿部載甘蔗進來,放在一個甘蔗亭,再下去壓榨,就是我剛才講的糖廍模式,壓榨出來的糖汁再放到孔明鼎,有五個,勞工在那邊負責煮。就是日本人後來把蒸發和結晶變成生產線,在清朝時,這個過程是用孔明鼎煮的,弄好了以後,糖再一包一包裝著用牛車載到港口,三郊。
在高雄,就是從鳳山,鳳山的糖很有名,經過三塊厝、連仔寮這兩個港口,陳中和就是從連仔寮。連仔寮聚落,和三塊厝(現在的三鳳中街),這兩個鳳山外港的人是互相對立的,甚至打架衝突的。整個打狗加起來,又跟安平那邊,是兩個不同的集團。鹿港因為比較靠北邊,糖業沒有南部那麼發達,但是它也外銷。鹿港有郊商和行商,但是沒有船,只能等待廈門來的船,這是鹿港貿易的致命傷。一府二鹿三艋舺都有苦力。
從糖業貿易制度切入,就是臺灣清朝非常重要的經濟貿易發展史。前面有講臺灣每一年糖業貿易可以賺到四百萬兩,但是,到了鴉片戰爭五口通商的前後,林則徐到澳門禁煙,那邊有一個統計數字,有一半的鴉片是賣到臺灣來的。臺灣誰在抽鴉片?就是這些糖商。我在抄安平戶藉資料時,日本警察就會在上面註明是否抽鴉片。
抽鴉片失血的錢有多少?到清朝末年,約四百萬兩,此即臺灣糖業貿易所賺的錢,全都去買鴉片了,因為都有統計數字,這是多可怕的事。所以,英國人壞死了,表面上是貿易戰爭,實際上是鴉片戰爭,以現在文明國家來講,英國有什麼資格來說打開人家的門戶是要人家買鴉片。
日本專賣局專賣鴉片
日本占領臺灣的時候,寫得非常清楚,說鴉片對人體非常有害,絕對不能鼓勵,但是鴉片都控制在外國人手上,與其讓外國人賺,倒不如日本人成立一個專賣局,公賣局就是這樣出來的,專門賣鴉片給臺灣人。後來到大正年間,覺得這個邏輯不通,哪有自己的專賣局,進口毒品給自己的人抽,才慢慢改掉。
當國家民智未開,沒有跟上時代的進步,像經濟的制度、技術,本來有很好的生意人價值觀,不會像荷蘭人一樣唯利是圖的唯物主義,都比資本主義還優。缺點就是人家的技術等等的,都不斷的改良進步,產業革命進步,結果你連帳目都搞不清楚,投資和管理者常常沒有分離,亞洲永遠都是私有制,家族私心太重。
簡單的從糖業切入,在臺灣的交集與連結裡面,可以看出東、西方的經濟、觀念、制度、技術、整個產業革命的變遷和發展,這還有待進一步形成一套臺灣經濟史,周獻文有整理一部份,但是個別的整理,像林鐘雄就有西方產業史的經濟理論基礎,用那個觀念再來看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會更清楚。
臺灣治安不好,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金融沒有辦法累積,每家都挖地窖藏黃金與錢。日本經濟學家來時,有做分析說:日本人的警察制度,好處就是治安穩定,雖然遭矢內原忠雄批判是不好的。日本人也有設立銀行,臺灣人則弄信用合作社,大家才統統存錢在銀行裡,資本就集中累積,日據時代的產業規模才遠超過清朝,這是日本右派的觀點,也有一點道理。
鄭水萍博士:臺大歷史系畢業|第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博士|聯合國藝評人協會前理事長|第一亞太研究院人文所所長|南方土地公研究所所長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