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風美雨

歐風美雨

立陶宛琥珀之路的歷史塵埃 ☆來源:今日頭條

♦ 本文轉載自 今日頭條。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7/27

202132c01.png

舊的琥珀之路。維基照片

自古以來,有一條琥珀之路聯結東歐地區,從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經波海三國丶波蘭丶捷克丶奧地利丶匈牙利丶斯洛文尼亞,到達義大利的威尼斯,這條路連結北海丶波羅的海和地中海地區,是重要的貿易路線。

1989 年以後,蘇聯解體丶東歐變天,我多次造訪波海三國。其中最特殊的一段旅程,就是踏上「琥珀之路」,從拉脫維亞的首府裡加(Riga)進入立陶宛海濱的舄湖區,然後落腳在離拉脫維亞邊境不遠的帕蘭卡和卡來帕達這兩個毗鄰的城市。

這裡是一段長達98 公里丶寛1000 英呎丶高300 公尺的長條沙洲的起點,也是波羅的海地區最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

華人世界對於收藏琥珀,趨之若鶩,許多人認為它是富有靈性的「海中黃金」。在波羅的海之濱丶過去隸屬於德國的東普魯士(East Prussia),也是全球琥珀最重要的產地。

東普魯士在二次大戰後被分割成東丶西兩塊,分別歸屬於波蘭和俄羅斯。戰敗的德國將東普魯士地區近三分之一的領土割讓給蘇聯,這裡原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得的故鄉,德文舊地名為哥尼斯堡(Konigsberg)。蘇聯取得後將其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州(Kaliningrad,紀念1946 年過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加里寧),自此成為波海艦隊總部所在地。而原來世居此地的日爾曼人,不是被迫遷回到德國本土,就是被遣送到西伯利亞流放。

1991 年底蘇聯結束後,俄羅斯聯邦繼承了此一領土,但毗鄰的立陶宛和白俄羅斯此時已脫離蘇聯而獨立,加里寧格勒州變成了俄羅斯的「飛地」(exclave),與俄國本土不再相連。俄羅斯人必須從陸路穿越立丶白兩國,或從空中飛越,才能到達這塊「國土之外的國土」。

至於西普魯士(West Prussia)地區,戰後則劃歸波蘭所有,這也就是著名的的格但斯克(Gdansk,德文舊地名為「但澤」Danzig)地區。這裡曾是日爾曼的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的駐地,馬爾堡(Malbork)則是當年騎士團建立的核心城堡,迄今仍完整保留大片紅棕色的哥特式堡壘,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

至於在東北邊立陶宛的帕蘭卡(Palanga),則是全球最重要的琥珀收藏地,迄今仍保留一座全球最大的琥珀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原是波蘭貴族的宮殿,收藏了很多珍貴的琥珀精品。

我在偌大的博物館裡仔細參觀,看到讓人驚訝的大型琥珀,也在清澈透明的琥珀中,親睹被松樹樹脂凍結千萬年之久的昆蟲殘跡。它們的生命在歷史某一瞬間戛然而止,彷彿時間凝結了,但卻留下清晰的自然史印記。

「琥珀之路」貫穿了歐洲的東半部,北起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經愛沙尼亞丶拉脫維亞丶立陶宛丶波蘭,一路南下,最後到達地中海之濱的義大利亞得利亞海沿岸。在此多次參訪後,我逐漸瞭解到立陶宛人沿著「琥珀之路」一段段錯綜複雜丶顛沛流離的辛酸史。

帕蘭卡地處「波蘭-立陶宛聯邦」(P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1569~1795)的最前沿,是以天主教(Catholicism)信仰為主,「波-立聯邦」曾經是十六丶十七世紀東歐地區最大的國家,疆域一度橫跨波羅的海與黑海,莫斯科也曾對它俯首稱臣,一直到十八世紀才面臨被肢解的命運。

但與帕蘭卡僅30 公里之遙的海港卡來帕達(Klaipeda,德文舊名為「梅梅爾」Memel),卻是信仰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丶以日爾曼人為主的「東普魯士」(East Prussia)邊境城市。這兩地近在咫尺,卻分屬兩個敵對的帝國與文化圈。

在這裡,南方的「條頓騎士團」(以日爾曼人為主)和北方的「拉窩尼亞寶劍武士團」(Livonian Brothers of the Sword,以愛沙尼亞丶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人為主)長年交火爭烽。而戰爭最後的結果,則是條頓騎士團在1267年獲得了勝利。

簡言之,北方的帕蘭卡長期以來一直隸屬於立陶宛和「波-立聯邦」,而南方的卡來帕達,卻有好幾百年的時間歸屬於德國的東普魯士。

從1422 年到1919 年,卡來帕達一直是日爾曼人的屬地。1871 年,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將其視為帝國內東北極邊的領土,也就是日爾曼文化的邊疆區。

1875 年,在東普魯士的人口中,73.48%為日爾曼人,18.39%是波蘭人,另外還有8.11%則為立陶宛人。到了1900 年,它的總人口約200 萬人,其中八成是基督新教教徒、一成五是天主教徒,仍然是以日爾曼人為主。

但在一次大戰後,由於德國戰敗,曾經被俄國丶德國和奧匈帝國瓜分長達123年之久的波蘭終於復國了,而原屬俄羅斯帝國的立陶宛同時也獲得獨立。對於卡來帕達這個偏陲之地,到底是劃歸給立陶宛,還是波蘭呢?卻充滿爭議。

經過大國博奕的結果,1919 年的《凡爾塞和約》最後達成妥協,將卡來帕達定位為「利伯維爾」,如同西普魯士的「但澤利伯維爾」一樣。實際上,卻是由戰勝國法國人所掌控。

卡來帕達(德文舊稱是梅梅爾)的古代城區圖根據1920 年代的統計,居住在卡來帕達的民眾,以日爾曼人為最大宗(佔四成五),其次是立陶宛人(二成七),另外還有二成五左右,則自認為是獨立其外的另一民族──即「梅梅爾人」。

1923 年,卡來帕達被立陶宛派軍強佔,一直到二次大戰之前,這裡實際上已成為立陶宛的國土。但到了二戰前夕,在納粹的要挾之下,1939 年3 月22日,此地又被迫割讓成納粹德國的海港。希特勒特別在3 月23 日親自到此發號施令,對當地居民發表演說,藉此宣示德國主權。

1945 年1 月28 日,戰勝的蘇聯軍隊重新佔領此地,當時本地的民眾四處逃竄,全城只剩下六個人。自此,卡來帕達復歸蘇聯統治下的立陶宛加盟共和國所掌握。

二次大戰結束後,原先居住在此地的日爾曼人面臨了被驅逐的噩運,接下來,蘇聯讓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這些斯拉夫民族,陸續遷居於此。

至於原先長期居住於此,兼通德語和立陶宛語的人都被視為日爾曼人,被迫移往德國,他們在1945 年以前的房產均被沒收,到了1990 年代之後,仍未歸還。

1953 年史達林死後,從立陶宛各地遷過來的人群逐漸增加,卡來帕達這時才逐漸成為以立陶宛人為主的城市。而今,在全城人口(約17 萬人)中,立陶宛人約佔八成七,俄羅斯人則越來越少,只剩下6%左右。

由於戰爭的長期摧殘,走在卡來帕達熱鬧的港區,現在已看不到太多的歷史遺跡了。至於它北邊的帕蘭卡,則是以琥珀收藏與海濱渡假聞名於世,成為一座以觀光為主的休閒之城,目前人口只有18000 人。

世俗的消費文化和資本主義的光鮮亮麗,逐漸將新興的立陶宛共和國點綴成琥珀之路上的一顆明珠。但幾百年來戰爭的煙硝丶帝國的崛起與隕落,以及文化分界線上的歷史烙印,卻已逐漸淡去。

廿一世紀初之後,由於市場轉型面臨重重的困境,又遭遇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導致立陶宛人不斷移民國外,迄今已有近三分之一的民眾離開立陶宛,原先在1990 年代獨立之初,全國總人口有370 萬人,現在已遽降至270 餘萬人。由於年輕人大量出走,不但導致勞動力不足丶薪資上漲,人口老化現像也日益嚴重。這是民主化與市場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震盪與衰退,也是立陶宛人不得不面對的國族危機。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