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 戰情解碼。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3/5
自從俄羅斯開始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後,俄軍就利用機動部隊對烏克蘭進行了快速穿插。不過,伴隨著俄軍的快速推進,大量的重型武器和保障車輛,在沒有明顯戰損痕蹟的情況下,被遺棄在了道路上和野地裡。雖然俄軍在戰略層面達成了分割烏軍主力的既定目標,但是巨大的裝備損失卻讓人震撼。可以說,俄軍一路都在“丟盔棄甲”。
俄軍在行動中遺棄的部分裝備
在被遺棄的裝備中,不乏性能較為先進的9K332“道爾-M2”近程地空導彈系統、T-90A主戰坦克、2K22-M1野戰防空系統、96K6“鎧甲-C1”彈砲結合末端防禦系統、9K317“山毛櫸-M2”等先進裝備,甚至也包括像Т-72Б3和Т-80БВМ主戰坦克、2С19М自行加榴砲這種經典裝備。看到這樣的情景,很多人都不免擔心,如果我軍將來也需要實施類似的行動,會不會出現同樣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可以肯定地講,以我軍目前的能力,表現一定會更好。
俄軍“營戰術群”看似高大上,其實很寒酸
如今來看,雖然經過了十年的軍改,但是俄軍目前的戰鬥編組方式,依然不能適應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要求。在2008年的俄格戰爭中,俄羅斯雖然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是在戰術層面卻暴露出了嚴重的問題。為此,時任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在2009年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番改革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頂層設計論證不夠嚴密、缺乏全域考量和長遠規劃,也遺留了很多問題。
2008年俄格戰爭過程圖
俄羅斯在2011年公佈的《2011-2020國家裝備計劃》中指出,“在2021年前,俄軍制式武器中現代化裝備所佔比重不能低於70%”,這一點後來被普京與國防部長紹伊古反復重申。不過,受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持續疲軟的經濟形勢影響,直到如今俄軍也沒有完成這一目標。СУ-57殲擊機、T-14主戰坦克、T-15步兵戰車、22350型護衛艦、885M型核動力水下巡洋艦等新裝備的開發列、製造與列裝速度遲緩,而且不少所謂的“現代化裝備”,諸如Т-72Б3М和T-90A主戰坦克、СУ-30М2戰鬥機等,也是在老舊裝備上進行挖潛改造。
在這樣的情況下,俄軍列裝的很多新型裝備,實際上形成了“撒胡椒麵”式的局面。為了盡可能發揮新裝備的戰鬥力,現任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結合以往的實戰教訓和蘇聯時代的經驗,提出了在師級單位下,組建由12-15個連級單位組成的的新型合成單位,要涵蓋裝甲步兵、坦克、防空、砲兵、電子戰、武裝偵查與技術偵查、工程、防化、通信等作戰要素。
俄軍“營戰術群”的典型編制
在作戰使用上,俄軍的“營戰術群”是作為師和集團軍的“矛頭”和“觸角”。將為數不多的先進裝備集中使用,形成強大的突擊力量,同時利用整合後的電子戰與多域偵查能力,為師屬、集團軍屬遠程砲兵、海軍與空天軍提供目標保障。而師和集團軍則為“營戰術群”提供綜合保障。
客觀地說,之前在網絡上熱炒的俄軍“營戰術群”概念,並不是對現有作戰概念的顛覆性改變,而是俄軍在缺人、缺錢、缺裝備的窘境下的權宜之計。從編制情況來看,“營戰術群”的基本特點是重伴隨火力而輕伴隨保障,電子乾擾能力比較強,但是綜合偵查能力有欠缺,通聯穩定性也不夠高。那麼,這些特點也直接導致了俄軍在烏克蘭境內推進過程中“丟盔棄甲”。
伴隨保障能力不足,俄軍被迫遺棄大量車輛
俄軍的“營戰術群”初次亮相是在2014年的烏克蘭內戰中。當時,雙方使用著相似的武器裝備,但俄軍“營戰鬥群”依託指揮層級扁平高效、綜合偵查手段豐富的優勢,再與強大的後方遠程火力支持相配合,發揮了“四兩拔千斤”的作用。面對占據數量優勢的烏政府軍,俄軍“營戰鬥群”的信息化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積極的電子偵查與乾擾,再配合無人機、砲兵偵查雷達等裝備,俄軍在砲戰中佔盡了先機。
俄軍裝備的Орион“獵戶座”察打一體無人機
但是與8年前相比,俄軍近期開始的軍事行動有了很大的變化。此次的行動是方面軍級別的戰略行動,海、陸、空、天、電磁、網絡等作戰要素齊備,達到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全面戰爭級別。而且,地面作戰的範圍囊括了烏克蘭全境,第聶伯河沿岸和東部地區為主要戰場。作戰地域南北寬度接近700公里,東西長度500公里以上。最後,此次戰鬥形式是大範圍的穿插分割圍殲,俄軍力求達成對烏軍東部集群主力的殲滅。
在戰爭初期,俄軍的行動重點強調機動和隱蔽。無論是南線克裡米亞方向、還是北線的哈爾科夫、蘇梅以及基輔方向,先頭部隊在行動開始後都是快速向敵後穿插。遇到小股敵軍,簡單的擊潰,絕不戀戰。遇到城鎮,打通外圍環城交通線後,不急於實施攻堅,主力直接奔向預定目標。
俄軍對赫爾松和梅利托波爾突擊的里程
回顧俄軍的突擊過程,就會發現它們的穿插行動已經在挑戰裝備的極限。從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到戈斯托梅利機場,耗時約5小時,突擊里程超過120公里;克裡米亞邊境到赫爾松,耗時約20小時,突擊里程接近200公里;梅利托波爾到波爾塔瓦,耗時15個小時,突擊里程接近100公里。
雖然主戰坦克和履帶式步戰車,看起來皮糙肉厚,其實它們非常嬌貴、脆弱。按照冷戰時期的蘇軍教範,坦克部隊基本戰術兵團,單日行軍最大里程為150-200公里,經過250-300公里複雜條件行軍後,預計將會有10-15%的坦克發生故障。這時就需要伴隨保障分隊及時維護搶修,在短時間內恢復大部分故障裝備的戰鬥力。
在機械化部隊中,履帶式車輛的維護工作非常繁瑣。冷戰時代蘇軍摩步營和坦克營的標準編制是31車,每營自帶1個技術保障排,裝備1輛裝甲搶救車、2輛機動式工作車間、1輛吊車和1輛電源車。全營履帶式車輛一般有2種不同型號的底盤。
俄軍裝備的БРЭМ-1型裝甲搶救車
可現在的俄軍“營戰術群”,伴隨的維護兵力還是1個技術保障排,而全群的車輛數量和類型卻大幅增加。以履帶式底盤為例,摩步連和坦克連的步戰車、主戰坦克至少有30輛,至少2個不同型號的底盤。比如,砲兵連的履帶式自行火砲6-12輛,使用ГМЗ通用底盤,而防空連有6輛車,使用ГМ-5975底盤,電子戰連、防化連以及營部還有若干的МТ-ЛБ底盤。草草算下來,在“營戰術群”中,需要保障的履帶式車輛超過50輛,而且還分為4種不同的底盤。
長距離履帶行軍,故障趴窩不可避免,而解決的辦法就是隨走隨修。如今俄軍的伴隨保障能力,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因此,在俄軍行進的路上才會有大量車輛被遺棄,而且很多車輛上甚至都沒有明顯的中彈痕跡,反而是從內部被爆破的。
收不回的車子,運不到的油,俄軍“營戰術群”缺陷明顯
按照俄軍的設想,維修工作要由後續跟進的師屬保障力量解決。但是,由於“營戰術群”在編制上的缺陷,導致在此次實戰中,後續梯隊同樣無法完成既定的保障任務。
綿延的俄軍行軍縱隊
在編組上,“營戰術群”最大的問題是機動兵力規模不足。在面對固守城鎮或者規模較大的敵軍,“營戰術群”無法直接攻擊,必須依靠後續集團軍、師的主力。另一方面,由於缺少機動兵力,“營戰術群”雖然可以快速打開缺口深入,但是無法保證突破通道的安全,於是後續梯隊在前進中頻頻遇到襲擊。如果分出警戒兵力,快速穿插就會失去意義,而且拖延越久,尖兵分隊的處境越危險。如果強行突擊前進,後勤運輸兵力恐怕又會損失嚴重,保障兵力也無法展開,不能及時回收沿途拋棄的裝備。
2018年俄軍雖然在每個軍區都組建了1個專業的裝備修理後送團,配備了移動式修理車和大功率牽引車,按照模塊化原則裝載所需儀器,能在遠離基地數百公里的地方,短時間內完成裝備修復的任務。可是,在烏克蘭戰場卻因為缺少警戒兵力,無法實現戰場展開而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俄軍雖然有先進的自動化野戰管道輸送系統,但是因為缺少警戒兵力,無法保證補給線的穩定,也沒法展開架設,結果不斷出現完好的裝備因為燃料耗盡而被拋棄。
俄軍裝備的ТМПТ-150野戰管道輸送系統
參考美軍,保留一些蘇聯色彩,我陸軍合成部隊取得顯著成就
2015年軍改以後,我國陸軍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同時期的美軍,而且也保留了一些蘇聯的色彩,但終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美軍旅級戰隊作為例,雖然在火力投送上,不比俄軍的“營戰鬥群”有多少優勢,但是在後勤維護、態勢感知、通信保障等方面,卻有著顯著的區別。
美軍裝甲旅戰鬥隊編制
美軍的裝甲旅戰鬥隊,除了旅屬支援營外,“聯合兵種營”還下屬了1個支援連,包括連部、1個供給排、1個炊事分隊和1個維修排。而這個維修排雖然頂著“排”的名號,但實際上足足編制了129人和各種救援、運輸、維修車輛。
美軍“聯合兵種營”的後勤保障力量編制
我軍合成部隊的保障編組,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美軍。2013年,在模擬核生化條件和有敵軍空襲的前提下,我軍某旅用兩晝夜時間履帶越野行軍234公里,下屬的112輛坦克中有40輛發生故障。但是,其中有34輛車經過旅屬保障兵力就地搶修後,在2-6小時內恢復了戰鬥力。其餘6輛車回收後,由軍屬保障力量在48小時內完成了修復。這樣的伴隨保障能力,顯然是準備向世界一流看齊。
美軍“聯合兵種”營營部與營部連編制
在態勢感知層面,合成旅級戰鬥隊有兩個層級,三種配置。美軍的“聯合兵種營”中,營部和連部配置了完善的指揮、偵查、通信、火力支援和衛生模塊,觀測範圍實現了對作戰地域的全覆蓋。我軍的合成營編制在藉鑑了美軍經驗的同時,又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了創新,在編制上與美軍不完全相同,但是作戰要素齊備,整體實力旗鼓相當,而且在營屬支援火力的強度、打擊範圍、反應速度上佔有優勢。
美軍合成旅級戰鬥隊砲兵營編制
我軍旅屬砲營的結構與美軍類似,只是在裝備上存在差異。美軍的旅屬砲兵營裝備了M109A7型155mm/L39自行榴彈砲,而我軍混編了PLZ-07型122mm自行榴彈砲和PHZ-11型122mm自行火箭炮。另外,在目標指示手段上,我軍對無人機的應用已經形成習慣,這一點甚至比美軍更為積極。
美軍裝甲旅戰鬥隊下屬騎兵營
在更高的旅一級上,美軍騎兵營承擔了引導空中火力打擊和遠程火力打擊的任務。在編制中就設置專門的砲兵觀察組和對空引導組,無疑比臨時增設觀察組更有效率。
在我軍的合成旅中,設置有偵察營,編制中包括光電偵察車、無人機在內的技術偵查分隊,以及武裝偵查分隊。這樣的配置,不僅可以為集團軍砲兵旅和陸航旅提供目標保障,還可以通過通用數據鏈,與海軍、空軍和火箭軍配合。總之,如果我軍面臨同樣的情況,我們的表現一定比俄軍強,當然這也再次證明我軍在進行革新時的先見之明。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