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知乎。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7/8
如果把中國看作一個整體來搞宏大敘事,那整個近代史上有三個事情可以算是決定性的:一個是義和團運動,一個是參加一戰,一個是抗戰(更多是)朝戰的勝利。第一個決定了下限,讓中國避免被遠距離的歐美列強徹底殖民,沒被吃下去,還能以棋子身份苟住;第二個決定了中國受列強保護的狀態,避免了被近距離的日俄鯨吞,從而正式成為棋盤;第三個決定了上限,從一個隻會挨打的渣渣正式和列強平起平坐,成為棋手。
義和團對應的實際上是“瓜分中國的狂潮”。這也是甲午戰爭巨大的歷史意義之一:甲午戰爭向全世界展示了,清政府並沒有在列強面前保護自己的能力,而他的庇護人大英帝國也不能在列強面前保護這個小弟。大英失其鹿,群雄自然逐之,對中國的瓜分和侵略急劇加速,我之前就算過,膠州灣事件開始,五個月,大清被列強鯨吞了六個省。這種情況下,只有對列強進行民間意義上的瘋狂反擊,才不會重蹈被幾百個殖民者征服大陸的慘劇——不要覺得這事情不可能,以那個時代中國軍隊在戰場上不如非洲土著的菜逼程度,對列強來說,不見得比阿茲特克難打。而當義和團進行反抗之後,鞭長莫及的歐美列強自然就不會想著再搞全面殖民了,他們的投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北京戰場出力最大的是日本,關外戰場出力最大的是毛子,英法德美這些無法在東亞投送大兵團的國家,實際上已經宣告退出中國的殖民競爭了。
這就引發第二個後果,出於“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的心理,英美法德開始對日俄兩個有能力干涉中國的國家進行限制,從日俄戰爭拉偏架到辛亥革命不出錢,域外國家對日俄兩強的限制有增無減。但隨著一戰爆發,列強在中國的勢力大為減弱,於是幾十年來第一次有了個可以獨自侵華的列強,中國的壓力頓時大增,二十一條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相對於這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北洋政府做出了其十幾年執政中最重要也是最正確的一個決定,參加一戰。我們知道宿命論肯定是錯誤的,也知道段祺瑞根本沒有為國家民族想多少,但他參加一戰的決定,真的就像是請神上身乾坤一擲,整個國家的命運就此改寫。
一戰戰勝國的身份帶來了巨大的好處:青島收回了,租界部分取消了,少賠了好幾億兩銀子。最重要的,是因為中國這個“一戰戰勝國”的身份,讓整個世界名正言順地把中國置於九國公約的保護之下,從一個大家只是嫌麻煩不去殖民的殖民地,正式成為列強公認的獨立國家,類似于沒有白人光環的比利時。這是近代史以來中國地位的巨大上升,也是從柳條湖到板門店一切後事的本源。因為如果中國只是未開化的蠻夷,那日本打了也就打了。但九國公約下的中國已經是整個國際體系正式的成員之一,日本再搞鯨吞蠶食,就必須連帶著反抗整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九一八之前,日本堪稱國聯的模範生,但此役之後,為了抱住自己在東北的收益,便只能退出國聯找德意抱團取暖。最近看了一些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史料,發現中國在日美矛盾中意外地處在極其核心的地位,中國姓蔣還是姓汪,竟然是日美談判破裂的最關鍵議題。日本在31年之後的外交孤立,中國在41年的抱上大腿,除了十幾年的浴血奮戰不屈不撓之外,也依賴著義和團和九國公約的伏筆,環環相扣,少一個都不行。
我之前評價義和團,更多是著眼於民族意識的萌發,但這裡不妨多說幾句。我覺得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開端是義和團運動,結尾是新中國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宣傳教育。任何國家的民族主義,都是大規模義務教育的結果,但教育是需要資本的,一個百年以來屢遭失敗的民族,想把大家的民族主義教育起來,沒有一個決定性的成功案例是不可能的——但這個民族恰好就有一個這樣的案例,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踏過了清川江長津湖的漫天風雪,把不可能戰勝的敵人擋在上甘嶺之外,中國的民族主義才得以高懸於世界。喊著世界人民大團結的時代,才是塑造了中國民族主義的時代。
義和團自己是跳蚤,但播下的是龍種。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