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杭師大藝術治療心理研究中心。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9/12/16
杭師大藝術治療心理研究中心
杭師大教師為主體、聯合校外多學科專家的科研機構,研究寫作、舞蹈、話劇等藝術表現與創作形式對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通過科普作品和公益實踐推廣,使更多人受益於低成本的藝術治療。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博士胡超與羅馬第三大學教育與社會學博士梅嬌寅共同發起。
詩歌心理 Poetic psychology
西方文明像一篇論文,東方文明像一首詩歌。《周易》、《道德經》自不必說,就連循循善誘的《論語》,在錢穆眼裡,也是詩意盎然,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於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如:“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中國鼎盛于唐,其時上至天子,下至綠林,無不好詩。
“詩言志”,詩是生活的結晶,是對自己一生的高度總結。透過一首發自肺腑的詩歌,我們可以洞見一個人的內心和心路歷程。
我們雖然不是詩人,但是都讀過詩,甚至寫過詩。在我們的詩作中,或許也透露了我們的性格,以及性格所能決定的命運。為此,我們希望面對所有的人做這樣一個研究,懇請得到您的幫助與支持。您需花費大約15分鐘,而這份付出可能會幫助到許多人。
為了感謝您的付出,我們會將有關您的研究結果發回給您。您不需提供自己的姓名,整個過程是完全匿名的,您只需提供性別、年齡等資訊,而且我們會對您的資訊嚴格保密,僅供研究使用。有關所有參與者的研究結果(完全隱沒個人資訊的普遍規律),我們將在“杭師大藝術治療心理研究中心”公眾號上公佈,與大家一起分享。研究的最終成果是學術論文,您的付出也為人類知識的積累貢獻了一份力量。
在此,我們衷心感謝您!
請點擊“閱讀原文”參與研究,或者直接複製以下連結:https://bnupsych.asia.qualtrics.com/jfe/form/SV_cUNPPjtlqBayinb
杭州師範大學藝術治療心理研究中心
2019年12月17日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