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消息

出版消息

出版消息☆論語子罕篇 ☆作者:孫震

 

編者:

十月,看望孫震校長。校長八十高齡,健步如飛,聲音洪量,如五十壯漢。校長說每天健走之外,還不忘創作,正準備出書,給學生看校長兩篇近作,是全書的部份選篇。

得校長同意,在此優先刊登,以賀新大學網頁創刊,學生謹此致謝。又明年中之前,請讀者留意出書日期。

 

line.png

 

子罕 9.22 原文及語譯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知道後來的人不如今天的人呢?等到四、五十歲仍然默默無聞,那就沒有什麼可敬畏的了!」

今釋

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優秀,社會才會進步,我們的未來才有希望。所以每個國家都重視年輕人的教育,希望下一代比上一代強。老師看學生,心智成熟、學問和事功已有相當成就的人,看尚在學習階段的年輕人,也許覺得他們知識淺薄,見解和能力不夠,然而他們充滿發展的潛力,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怎不令人心生敬畏,而對他們抱著無限期待呢?

所以前面的人要帶領後面的人,父母和老師要教導和照顧子女和學生,為人長官和在上位的人,要愛護部屬和子民,提攜他們,給他們發展的機會。每一代的人都會消失,而下一代的人會繼起,猶如樹上的果子落了,而果子裡的種子掉進土裡,長出新果樹,生生不息,這是大自然的安排,所有生物都一樣。然而人與其他萬物不同,人可以累積知識和經驗,經過傳承教育下一代,讓知識和技能不斷精進,創造更豐盛的文化,增進人類全體的幸福。人還有一項不同於其他萬物之處,就是人性具有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人各有自己的意志,在群體生活中發揮自己的潛能,追求自己生命的意義。人聚集而居,組成社會,理想的社會讓其組成分子各自發揮自己的能力,推動社會的進步。蜜蜂和螞蟻雖有嚴密的社會組織,但是缺少個人主義,所以從古時候到現在沒有進步。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von Hayek)說,共產主義缺乏讓個人充分發揮才能的機制,這樣的社會不會有進步。造化讓每個人有自己的意志,所以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年輕的時候,承載著社會的期許,如果到了三、四十歲,甚至四、五十歲,仍然不能在學問上或事功上有所成就,揚名顯親,讓父母的期待一步一步落空。

在《論語》的這一章裡,孔子鼓勵年輕人努力學習。每個年輕人都有一定的成功機率,但是最後成功的只能是一部分,而且成功的標準愈高,成功的百分比就愈低。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

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

只要略備薄禮,以示敬師之意,無不加以教誨。

又說:「有教無類。」(衛靈公)

孔子施教不分貴賤,也不區分社會階層,總之就是不歧視。

又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與我哉?」(述而)

又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然而孔子卻「因材施教」。

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

資質在中等以上的學生才可以教他們高深的學問;中等資質以下的學生,不可以教他們高深的學說。

又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孔子重視學習的動機,鼓勵自動自發。學生不發憤就不加以開導;學生自己未經努力,就不加以啟發。對於那些反應遲鈍的學生,告訴他一個角落,而不能聯想到其他三個角落,就不再教導他們了。

然而我們不能不承認,人不是生而平等的。每個人得自父母、祖先基因的稟賦不同,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的社會經濟地位又不同,以致縱然教育的機會平等,學習的成果也不會都一樣。個人的努力有一定成效,但所有頂尖的成就,絕不是只靠努力可以做到的,何況努力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是全由自己決定。不過人生「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某一個領域失敗,還有其他領域可以成功。

我們有幸生活在現代成長時代的今天,科技進步,經濟成長,工商業發達,就業的選擇增加,人生的出路無數。讓我們心存善念,努力工作,不問是不是成名,只問是不是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幸福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如此看重自己的存在,可是在造物者的設計中,個體的存在只是群體生命延續的手段。一個一個的個體消失,但群體依然存在;一代一代的群體消失,新一代的群體相繼而生。一切消失的都不足惜,因為他們成就了繼起的生命,這就是造物者冷酷的大愛嗎?

在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中,東坡的一位友人看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想起當年赤壁之戰的曹操:「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於是: 「哀吾生之須臾,羡長江之無窮。」

東坡安慰他說:「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以長江來說,雖然江水不斷東流,但大江依然還在;以月亮來說,雖然月有圓缺,但仍然是完整的月亮。可是現在的江水已經不是原來的江水了。友人感慨的是個體生命消失的悲哀,東坡所說的是群體的生命仍然存在。

照佛家的說法,世間一切現象皆依緣而生,依緣而滅;我們的身心也依緣而生,依緣而滅。有一天長江、月亮和我們世世代代所居住的這個地球,也終將依緣而滅。但是眼前我們還是要努力,活出我們這一代的光輝,留下對後世子孫的貢獻。

子罕9.16 原文及語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站在河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這樣呀!日夜不停流失!」

今釋

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他的〈蘭亭集序〉中,於描述了他和朋友們的「蘭亭」雅集後,很感慨的寫下下面一段話:「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造物者賦給我們生命,並要我們貪戀生命,卻又無情奪去。王羲之說出了自古以來,所有人對生命的感歎。

曹丕在他的〈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他又說:「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忽然與萬物遷化。」不論壽命長或者壽命短,最後終於都一樣。忽然之間隨著萬物的變遷就消失了。這樣的感慨,聖人也不免吧!

在《論語》的本章中,孔子站在河岸看河水流逝,一秒鐘也不停留,感嘆歲月如飛而去,就像這河水一樣,然而他的理想?還看不出有實現的可能。這一感傷的場景,是在他周遊列國後期衛國的淇水嗎?還是在已經回到故鄉的洙水、泗水或沂水呢?夫子之道,雖然在他的有生之年未能實現,然而兩千多年以來流傳於世,被視為中華文化的瑰寶,現在又成為拯救世界的希望。蘇東坡四十九歲時從九江登廬山,夜宿東林寺,有一首詩,前兩句是:「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東坡寫的是佛陀的佛法和法身無所不在。孔子也是一樣,而且孔子的思想可能更為普及。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