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9
主講人簡介:
臺北市人,出生於1945年11月6日。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博導,兼任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於結合東、西文化,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其學術專著有《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社會科學的理路》、《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征研究》、《倫理療愈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盡己與天良:破解韋伯的迷陣》、《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開展與完成》以及中英文學術論文一百余篇,曾獲得臺灣地區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次、優良研究獎十餘次、教育部國家講座兩次,為華人自主社會科學之宣導者。曾任國科會特約研究員、台大講座、傑出人才講座、傅斯年紀念講座及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亞洲心理學會會長(2003-2005)、國科會卓越計畫主持人,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2000-2015)。
▍講座一
主題:本土心理學的「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2018年12月21號(週五)上午10:00—11:30
地點:閩南師大逸夫樓賓館三樓梯型會議室
講座摘要: 講座將從中國與西方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學傳統出發,提出從思想根源出發研究本土心理學,以解決目前中國心理學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要研究本土心理學要先將詮釋學、批判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多重哲學理論結合起來。心理學研究者依據現象所建構的理論來自於建構者對科學哲學的認識,因此文化使得理論建構本身出現差異。本土心理學要從思想根本上進行本土化,並從自己的文化心理出發去建構理論。由於缺乏整體系統的狀態,中國心理學研究使得中國人變成了西方人瞭解自己的對照群體,但是西方心理學理論體系不能完全適用于其它文化,必須提出新的理論與之抗衡,中國心理學研究應該以此為目標而努力。
▍講座二
主題:內聖與外王:儒家思想的開展與完成
時間:2018年12月21號(週五)下午15:00—16:30
地點:閩南師大逸夫樓賓館三樓梯型會議室
講座摘要: 儒家倫理是支撐華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形式架構」(transcendental formal structure),是華人與西方(或其他)社會根本的差異所在,它儲存在漢語系統裡,會彰顯在任何使用漢語進行社會互動的場合,是我們建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機制」,也是我們在華人社會中從事道德教育的基本素材。然而,華人追求「內在超越」的文化傳統卻無法將它轉化成客觀的知識體系,我們必需借助西方的科學哲學,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才有可能說明清楚儒家倫理與道德的特色。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