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聲玉鐸

臺灣問題依然內在於中國現代化進程 (上) ☆來源:保馬公眾號

♦ 本篇文章轉載自 保馬公眾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國民黨看似施行了強大的中華民族教育,但正是它的反共宣傳,將大陸妖魔化,使1949年以後的中國人民簡化為抽象的“受難同胞”之類的符號,埋下了台獨的禍根,致使1971年以後臺灣人不知該如何面對已被國際承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反共意識形態和以美國觀念為普世價值的一套思想體系的影響下,“中國“被視為“落後”的代表,日本則成為臺灣人所認同的“現代化”的來源,“反國民黨、反傳統和反中國有了心理連接的可能。”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對於長期受到國民黨“反攻大陸”意識形態宣傳的臺灣來說,無異於一聲驚雷,由此國民黨統治陷入合法性危機,一些台獨勢力借機活躍起來。可以說,七十年代標誌著臺灣由自居中國到反中國的關鍵轉折。

鄭鴻生老師的《重認中國——臺灣人身份問題的出路》一書,對在此背景下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問題做出了獨到精闢的分析。國民黨看似施行了強大的中華民族教育,但正是它的反共宣傳,將大陸妖魔化,使1949年以後的中國人民簡化為抽象的“受難同胞”之類的符號,埋下了台獨的禍根,致使1971年以後臺灣人不知該如何面對已被國際承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反共意識形態和以美國觀念為普世價值的一套思想體系的影響下,“中國“被視為“落後”的代表,日本則成為臺灣人所認同的“現代化”的來源,“反國民黨、反傳統和反中國有了心理連接的可能。”

鄭鴻生老師的創見不止於此。他不止於將臺灣、香港與大陸三地的問題視為特殊經驗,而是將它們引回到中國現代化的整體問題上,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探索自我的去殖民化道路。

保馬今日特推送呂正惠老師為此書所作的序言,帶讀者領略書中精彩的論述。感謝呂正惠老師授權保馬推送此文!書籍詳細資訊見今日每日一書。


《重認中國》序言

本書作者鄭鴻生,跟我是同一個世代。他小我三歲(一九五一年生),在臺灣的學制上低我兩屆,他考進臺灣大學社會系時,我升上中文系三年級,他大二轉入哲學系時,我們就成為鄰居。他出生于台南,我出生於嘉義,都是南部人,閩南語是我們共同的母語。能夠在成長背景和教育背景如此相似的朋友中,找到一個同屬同派的人,我真是非常高興。記得一九九○年代,在一次宴會上,有一個同鄉前輩突然問我:呂正惠,你不是嘉義人嗎?怎麼會是統派?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好笑笑。現在如果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我就會說,我的朋友鄭鴻生是台南人,他也是統派,他還寫了一本書,談論這個問題,你可以買來讀一讀。

當我越來越明確知道鴻生也是統派時(近十年的事),我也很好奇:幾乎所有朋友都變成獨派時,為什麼鴻生始終堅持他的中國人立場,我很想拿他的經驗來和我的作比較。這一次有機會系統閱讀他這方面的文章,才發現,我們的論述方式有一個很大的區別。我一開始就從中國近代史的角度出發,論證臺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是中國近代被侵略歷史的一部分,說臺灣不是中國的土地,說臺灣人不是中國人,完全是無稽之談。鴻生採取的是另一種策略,他談自己家族三代(祖父、父親和他自己)的不同經驗,他詳述自己受教育和成長的歷程,由此得出結論:臺灣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是歷史造成的,要徹底解決,只有“重認中國”這一條出路。

鴻生謙稱自己不懂理論,只能談論自己的經驗。但鴻生很容易就看出,班納迪克·安德生《想像的共同體》一書所提出的民族理論,主要是從近代東南亞國家被殖民的歷史歸納得來的,很多地方無法解釋歷史悠久、民族成分複雜的中國。鴻生在臺灣和美國接受過不少理論,但他最終發現,這些理論會形成各種各樣意識形態上的“政治正確性”,像是心靈的緊箍咒,嚴重禁錮了內在的自由,讓臺灣知識份子在思想上日漸萎縮(參見本書229頁)。鴻生特別重視歷史經驗,就是對這種僵化的理論建構及其應用的一種強烈的反彈。但鴻生從自身的臺灣經驗出發,經由不斷反省、考察的結果,在我看來,卻得出一個有關近代世界史的非常重要的理論,或者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的觀察,值得濃墨重彩加以表彰。

鴻生的家世比我好得多,他生長在臺灣最早的文化中心府城(今台南市中心區),曾祖父經營布店生意,祖父上過幾年漢文書房,閩南語是他的生活語言。日本統治臺灣以後,用各種手段讓漢學堂無法繼續存在下去,並要求臺灣人入日本設立的公學校讀書。鴻生的父親生活上仍然使用閩南語,但卻學會了作為知識語言的日語。當時日本是東亞最現代化的國家,鴻生父親所習得的日語當然涵有許多現代化知識。於是父親自以為比祖父更具“現代文明”,只熟悉閩南語、不懂日語的祖父在兒子面前自然矮了一截。

鴻生接受的完全是“中華民國”的教育。一九六三年剛上初中時,他因某一事件隨著臺灣的輿論譴責日本政府,父親企圖為日本政府講話,兒子以他學來的國語詞夾雜著閩南語,理直氣壯的挑戰父親,在論述層次上只會使用日語的父親無力反駁,只好無話可說。以後這種狀況就變成常態,父親也在兒子面前嘗到了祖父曾經嘗到的滋味(參看本書335─7頁)。所以,從教養上來講,鴻生的祖父屬於前清一代,父親接受的是日本教育(鴻生稱之為“乙未新生代”),而鴻生卻完全在“中華民國”的歷史文化教育下長大(鴻生自稱為“戰後新生代”),鴻生一家三代先後經歷了三種政權的統治。

我從小生長的小農村,和鴻生的府城背景相差很大。我讀完小學五年級才離開農村,據我的記憶,我們那個村子很少人讀過書。我在村子裡沒有聽過村中的長輩講過日語,而我們這一代開始進入“中華民國”的小學就讀,也很少人把國語學得好的,村子中只聽到閩南語,而且只有生活語言,沒有知識語言。小學六年級我們家遷居臺北,我的國語才慢慢進步,“中華民國”所教導我的東西才開始在我腦海中生根。可以說,日本人對我祖父、父親那兩代影響非常小,而在我一九六○年十二歲離開農村之前(我父親賭博賣了田,不得不到臺北謀生),“中華民國”對我們這一代的影響也非常微弱。我們這一代到了城市以後,才開始脫離傳統農村,接受了現代化的生活。

台獨派認為,日本的統治對臺灣的現代化貢獻很大,我所以不能接受,就是來源於我小時候的農村經驗。事實上,日本的公學校教育,還比不上“中華民國”的小學教育那麼深入農村,大片的農村過的仍然是傳統的閩南社會的生活。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雖然大力推行皇民化政策,但其實只有在城市還勉強推得動,原因就在於絕大部分的臺灣農民根本不會講日本話〔補一,見文末〕。

我小時候在農村中只接觸到兩種傳統農村所沒有的事物,除了“中華民國”的小學教育之外,另一項就是電燈。按我的記憶,很小的時候我們家還兼用煤油燈,後來電燈才開始普及。我們仍然使用井水或者用「幫浦」抽水,還沒有自來水。大便仍然蹲茅坑,小便則使用房間角落的大木桶,因為這些將來都可以處理成肥料。自來水可能比抽水馬桶使用得早,我大學快畢業的時候(一九七○左右),我伯父才裝上抽水馬桶。日本統治臺灣時,重視的是水利灌溉的改善和鄉間道路的鋪設,對於農民的教育和生活基本上是不關心的。臺灣農村的大變化,來源於“中華民國”實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以後,農村慢慢富裕起來,普遍買得起自行車和收音機。交通工具(村人要上嘉義市一般都騎自行車,至少要一個半小時)和通訊設備(透過收音機才能瞭解外面的生活)的普及,才打破了農村的封閉狀態。

綜合鴻生和我的經驗,從日據時期到一九六○年之前,臺灣中南部大致可以分成兩大塊,一塊是以府城、嘉義市、彰化市、台中市為核心,地主階級大半集中居住在這些區域,日本公學校教育比較普及,受日本現代化的影響比較大。另一塊則是農村,就像我描述過的我從小生長的村子。耕者有其田政策實行以後,地主階級一般都怨恨國民黨,但他們的底子還是比較雄厚,子弟比較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是大學畢業以後有條件到美國留學。這些地主階級的子弟,後來就成為台獨運動的主力,他們沒有在真正的農村生活過,因此就根據自己的城市經驗,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認為日本對臺灣的現代化貢獻巨大,其實跟真正的歷史相距甚遠。

我到臺北以後,整個教育成長背景就跟鴻生一致了,我喜歡讀書,相信“中華民國”政府所說的一切,是標準的好學生。我是鄉下小孩,生性羞澀,不像鴻生那洋,在府城讀高中時,就能交到一些好朋友,還有機會和中部、北部著名高中的學生“串連”。但我在臺北讀的是建國中學和臺灣大學,自然容易處身于“最進步”的文化氛圍之中。在我們心智成長的過程中,六○年代是非常重要的,鴻生稱這一段時期是臺灣的“文藝復興”,也許有一點誇大,但確實是李敖、殷海光、柏楊等人打破了國民黨嚴密的思想控制,讓我們的心靈開始活躍起來。

“中華民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建構了一套嚴密而完整的中國歷史、文化和愛國教育體系。關於前者,國民黨所教導的大致如下:中國文化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完整延續至今的文明,歷史悠久,我們應該以此為榮,並有責任將其發揚光大,尤其需要繼承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仁義和忠孝美德。

關於黨國教育,國民黨說:偉大的中國自近代以來開始積弱不振,備受帝國主義的侵略。還好在八年抗戰之中,在“蔣zt”的英明領導下,終於打敗了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中國終於擠身世界五大強國之列,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不幸的是,因為“共匪”叛亂,大陸淪陷。我們必須鞏固臺灣這塊基地,等待時機反攻大陸。我們從小所熟悉的口號就是,“還我河山,恢復中華。”

從一九五○年到一九七○年,只要在臺灣各級學校受過教育的人,一開始都完全接受“中華民國”所傳授的歷史和文化,並且相信自己的責任就是要“反攻大陸”和“復興中華文化”。當時的臺灣學生都很熱情的接受這種教育,立志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鴻生在書中對此有生動的描寫(參看本書6-8頁)。鴻生、我,還有鴻生提到的那些人,都是“中華民國”培養出來的標準的好學生。

但到了一九七○年代,“中華民國”的統治危機開始出現。“中華民國”一再強調,它是中國合法的政權,而統治中國絕大部分土地的對岸政府只是一批“土匪”(“共匪”),他們經由陰謀鬼計“竊據”了大陸,所以“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有席位,而對岸的“共匪”則不被國際社會所承認。我們當學生的時候,對這種國際形勢並不瞭解,其實有識之士內心很清楚,總有一天,“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權要被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一九七一年就發生了這樣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你如果不是生長在隨時準備“反攻大陸”的臺灣,你就不能瞭解這件事對我們的震憾有多大!如果“中華民國”沒有了,那我們是什麼人呢?臺灣人的認同問題至此完全浮上檯面。

“中華民國”喪失了中國代表權之後,它在臺灣內部統治的穩定性也就出現了問題。既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進入聯合國,“中華民國”就不再可能“反攻大陸”了,那麼,它為什麼還能以代表全中國的名譽來統治臺灣呢?在這之前,國民黨所帶來的外省人士佔據了“中央政府”的絕大部分重要的職位,本省人的參政權基本上只限於省政府和縣市政府(當然這是本省人的主觀感受),而且,以前為了“反攻大陸”,“中央民意代表”從來不改選。在一九七一年之後,這一切都不再有合法根據。本省人士隨著“中華民國”合法性危機的出現,順勢進一步爭取更多的中央參政權,七○年代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就這樣產生了。當然,臺灣的中產階級和知識份子都盼望,國民黨能夠取消戒嚴體制,讓臺灣更加民主自由,但不可否認的,主要的動力還是本省人(尤其是在臺灣經濟發展中日漸壯大的中產階級)越來越熱切的想要取得更多的參政權,以便自己能夠在未來決定臺灣的前途問題。

從法理上來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在已經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權,而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份(國民黨和共產黨都這樣講),那麼,臺灣將來當然要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這樣的出路,正是作為臺灣民主運動主流的台籍人士所反對的。他們喊出的口號是“革新保台”,“革新”就是要改變臺灣一黨專政的體質,讓它更民主化,這樣就能夠抵抗共產黨的“併吞”企圖,如此才能達到“保台”的目的。一九七九年國民黨借機逮捕了幾乎所有臺灣省籍的重要反對派領袖,以“叛國”罪控告他們,但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公開審判。在審判過程中,主要嫌犯之一的姚嘉文,在法庭上公開陳述他的“革新保台”的理論,引起很大的共鳴。其實,“革新保台”就是拒絕跟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統一,是台獨派在不能公開表明自己的主張之前的一種“靈活”的說法,具有很大的蠱惑性,因為當時臺灣社會的人確實很怕未來被共產黨“統一”。

在一九七一年的時候,所有臺灣人都瞭解,如果“中華民國”不存在,臺灣只能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大家都不願意接受這一現實,都想要阻攔這種可能性。明明知道臺灣是中國的,但卻不願意跟現在的中國政權統一,這是臺灣人焦慮之所在。這種局面的形成,追根究底來講,要追溯到一九五○年。韓戰爆發以後,美國派第七艦隊保護“中華民國”政權,同時與西方盟國在聯合國大力支持“中華民國”的中國代表權,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長達二十年之久。同時美國還對“中華民國”大力進行軍事和經濟援助。沒有這一切作為,“中華民國”不可能生存下去,遲早要被共產黨消滅掉。就這樣,一個被聯合國承認、但實際上只統治了中國最小的一個省的“中華民國”,一個不被聯合國承認,卻統治了中國最大部分的土地和最大多數的人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二十年來並存於世,這一“怪現狀”其實是美國蓄意造成的。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雖然喪失了國際地位,但臺灣的社會與經濟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相當的穩定性,所以,兩岸如何統一的問題,就變得非常複雜了。

這一切的主謀者當然是美國,但國民黨也難辭其咎,對此,鴻生的評論可以一字不漏的引述如下:

 “總的來說,中國大陸在全世界範圍取得了代表中國的名號,國民黨體制因為失去中國代表性而陷入合法性危機,而以戰後新生代為主力的新興台獨勢力,則借由民主運動逐步在臺灣取得了政治正當性。這三者在一九七○年代同時發生,正是臺灣由自居中國走到反中國之路的關鍵時刻(重點引者所加)。

這個中國人身份竟然那麼容易受到外在局勢的影響,顯示國民黨的這個文化共同體的中國概念有著嚴重的弱點。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兩岸敵對所帶來的斷裂,其實比日本據台五十年還嚴重,它完全切斷了兩岸人民的具體接觸與互動。更嚴重的是,國民黨政權為了其代表中國的統治正當性,又做為全球冷戰的前哨,無所不用其極的將對岸描繪成妖魔之境的“匪區”。

國民黨在臺灣施行了看似強大的中華民族教育,然而卻是頗為片面的中國人身份教育。對我們學生而言,炎黃以降各個時代的人物是中國人,參與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八年抗戰的當然是中國人;本省人與流亡到臺灣來的外省人是中國人,港澳人士、或留學在外甚至已轉成僑民的當然也是中國人但是有一種人處於模糊地帶,那是一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大陸的那好幾億人口。

 

(明日續)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