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中時電子報。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9/4/8
高雄港。(本報系資料照片)
2018年九合一選舉後,城市交流成為兩岸事務的主旋律。除了眼前南北藍綠的觀察重點外,還可加上過去30年的社會變遷與發展階段,以及未來經社融合與因應解讀的角度縱深。
台灣在戒嚴時期的主角是政府與政策,計畫管制、威權統治,當時主政風格中間偏左,有社會主義的影子。政府高效廉明、勵精圖治,全民上下一心、奮發向上,當然也談不到太多的民主與自由。
南部倒退幾如拉美
解嚴以來的主角是經濟與產業,試圖解除管制、市場開放,緊跟美國而更多是資本主義。然而1996年以來的戒急用忍,導致市場開放徒具形式,去中國化也使得風氣人心丕變。北部民間力量尚足以抗衡逆流,然而南部急轉直下、全面衝擊傷筋動骨,成為特定政黨的禁臠。其代價即為主政者只求勝選不求發展下的失血竭腦,30年來約有3/4大學畢業人口離開,北部加碼建設,南北差距加大,南部倒退幾如拉美。同一塊土地、同一種制度,因為人口結構與階層意識的不同,南部成為制約全台的關鍵癥結,藍軍處置是全面棄守、北部菁英則外求向上,很少回看台北以外的自己,不時喟嘆台灣為何停了。
城市發展的原本結構,是由政府主動規畫,提供基礎設施,帶動引進產業,有了就業與生活便利後,則人口引進自然生養。其邏輯順序是政府政策、經濟產業、與社會人口,在規畫導向的發展中,人口被視為是被動的應變項。
然而解嚴以來,黨禁開放帶來選舉動員操作、報禁開放帶來商業包裝媚俗,讓青年世代的資訊習慣與意識價值更為自我。持平而論,這些變化並非一無是處,但無論年長世代、年輕世代都同樣要面對環境不確定與複雜性,他們同時都需要關懷與包容,而需要耐性與容忍。
與全球化下的國際經驗類似,2000年以來,政治方面政黨輪替選票算計成為常態;經濟規畫前瞻意識不足導致市場失靈,政府施政包裝作秀程序形式也失靈。因長期失衡兩極分化愈形嚴重之下,台灣社會一再呈現荒誕不經現象。
2008年選舉中,白領中產的意識價值在反貪腐風潮下,已經明顯質變成為自變項。然而清廉依法謹小慎微,終於未能促成市場兩岸積極開放,不足以扭轉20年累積的沉痾積弊。2016年再次換黨執政所透露的對於經濟社會現況的民怨不滿,被贏得選戰志得意滿的執政者錯誤解讀為可以變本加厲改革鬥爭。
2018年地方選舉即由短版軟肋的南台灣斷裂爆發,所反映的是10年前就該下定決心而卻錯過的撥亂反正。借助西方學界術語,90後世代的社會人口多已文化移轉,由物質而後物質,就像大陸也已積極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對台則提出較高標準的心靈契合,兩岸存在直奔後現代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可能契機。
化解僵局深化融合
近代中國與半世紀來的兩岸,在傳統社會政府主導的規畫統治,與現代社會經濟市場的經營管理間已探索許久,眼前已到了百尺竿頭魚躍龍門,能否得以更進一步地以後現代社會後物質價值的跨域治理,此刻正是公民自發組織管理,成為兩岸交流與產學聯結的重要方式,來化解僵局深化融合,共同發展邁向復興。
對於多數的中低階層與南部同胞而言,30年來的兩岸議題就有如《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般成為禁忌魔咒;而且真正付出的慘重代價,就是在政府領錯路、企業目光淺,錯過了一連串全世界最好的機會。現在就等著看韓流改變這一切,台灣尤其是高雄不能再錯失「習五條」提供的機遇。
作者為孫文南院院長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