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論壇

台灣是以中華民族為主的社會 ☆來源: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於民國108年創立。我們的宗旨:在台灣推動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教育,自寫、自編、自傳歷史教材,讓青年學子認識自己真實的歷史,回到過唐山先人的中國人立場。

劃撥帳號:31644643    

戶名: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


2019/11/11

民國107年《聯合報》「民意論壇」刊出筆者論述有關歷史新課綱之文,編者下了精準的標題:《丟先秦去儒道課綱不算去中?》(詳見本文附錄)。文中提及若不先談先秦哲學思想和價值觀,將如何談後代人群移動中的文化衝擊與交流,而深遠影響中古、近世以至於今的魏晉玄學(道)、隋唐佛學(釋)、宋明理學(儒)等價值思想,看起來亦被新課綱棄置一旁,似乎只在「山海文化」項下之「多元的信仰與祭祀活動」、「從傳統到現代的文學與藝術」,以及「近代以前的人群移動」之特色與差異,勉強可略尋其蹤跡。今觀龍騰版高一歷史課本之台灣史,其第四篇「台灣人的信仰與文化」,果然應驗了筆者之憂慮。 

此歷史教科書表面上兼顧了原住民、漢人、日本與歐美等多元文化,正視了原住民之信仰與文化,也兼容並蓄了民間宗教、佛、道、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新舊文學藝術,似乎應和了仁心恕道與民主自由之尊重、包容多元族群與價值。然而,就事實言,台灣是不是以中華民族為主的社會?其主要的語言文字、禮俗倫理、宗教信仰以及宇宙人生觀、價值觀,能否認其主要淵源於漢人傳統而以中華文化為核心?再就價值言,能否認中華文化在人類文明中之具永恆意義和時代價值嗎?又法理上,我們現在還是不是中華民國,當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若事實、價值與法理上皆不能否認之,則試問:

 1. 就高中歷史教科書之客觀公正言,作為中華文化之主要價值信仰的儒、釋、道三家,是否當有較多分量的內涵說明與篇幅,始符合比例原則?如佛、道各自傳一小節僅有一頁,雖也提到了如今流行甚廣的人間佛教,但佛、道之哲學義涵幾乎未觸及,而一貫道則忽略了。更核心的儒家傳統方面,則更離譜了,雖有全台首學之圖片,時間圖表上也提及儒化與科舉,然而後文章節內容敘述上,只於明清時代傳統文學一小節處短短一小段述及儒學與書院,對儒學淵源及其對台灣家庭社會之倫理與價值觀之深刻影響,幾乎全未敘說。尤其除崇拜諸神外,祭天、祭祖、祭聖賢(如祭孔),而敬天法祖崇聖之精神,在內容敘述上幾乎消失了,只有圖表上之中元節點到祭祖、清明節點到掃墓,春節之祭祖與拜天公隻字未提。

2. 漢人移民之原鄉信仰與共同信仰,敘述是否過於簡略,不大符合比例?

3. 民俗與信仰之圖表雖提及端午節,何以略掉民間紀念屈原愛國投江之故事?

4. 提及校園民歌,然其開始的鄉愁要素與後來的多元題材,何以未加突顯?

5. 傳統書畫與詩文之敘述是否過於簡略?而故宮文物之來台及其重要性,何以略而未提?簡單提出以上數端疑問,請問這樣的高中歷史教科書符合客觀公正的國史要求嗎?   


〔附錄〕《丟先秦去儒道課綱不算去中?》

去年參加了嘉義地區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公聽會,負責現場回答歷史課綱方面提問的委員辯稱「去中國化」是個假議題。然而就所呈現的草案言,這真能自圓其說嗎?尤其高中歷史課綱。這裡想談的議題為新歷史課綱草案所呈現的究竟是不是「去中國化」,至於「去中國化」是好是壞,則是另一項議題。前者是事實問題,必須真誠以對;後者是價值問題,容或見仁見智,但不能流於膚淺。 

國中課綱,至少還未忽略中國古代及中華民國史,但其份量不大成比例,對台灣歷史文化有相當影響的明鄭更似乎不見了,只能淡化到「原住民族與外來者的接觸」一小節中,尤其中華文明淵源的先秦時期,似乎只以「封建」概括之,作為其精神核心的道德倫理、哲學省思(如儒家、道家)等那麼重要的思想文化方面,是否全略去了呢?宋代亦然,其精神思想代表性的理學全不見蹤跡。在「古代文明的遺產」章節中亦未見對以上之補充。雖然國中階段,無法深談哲理,但總須略知其學術史或社會文化淵源,以開啟價值理想的嚮往與思索。 

高中歷史課綱草案,以主題設計之,雖可開發歷史問題取向的探索,針對吾人面對不同層面的歷史課題加以考察,培養面對既有文明的省察能力,然是否能夠兼顧歷史前因後果之時序性架構以及歷史的整體統貫性,以助長學子超越當代時空限制的能力?這是歷史教育無法逃避的問題。例如,台灣史若脫離中國史,將如何能脈絡貫通地切當理解之?而中國史若去掉先秦時期,則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高中課綱卻將其略而又略,似乎只片面地濃縮到政治權威統治與社會組織之型態中,至於其文化特徵的禮樂與價值理想的儒、道思想,則割裂丟棄了。試想,若不先談中華文化哲學精神淵源的先秦思想和價值觀,將如何談後代(如課綱草案中近代以前和以後)人群移動中的文化衝擊與交流?至於影響中古、近世以至於今很深遠的魏晉玄學(道)、隋唐佛學(釋)、宋明理學(儒)等價值思想,看起來也是同樣遭遇被棄置一旁的命運。似乎只在「山海文化」項下之「多元的信仰與祭祀活動」、「從傳統到現代的文學與藝術」,以及「近代以前的人群移動」項下之「從魏、晉到宋、元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差異」、「明、清時期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差異」,勉強可略尋其蹤跡。而世界史方面,印度文明與佛教亦杳無蹤跡了,這豈非片面不周?豈非引人疑竇避談佛教?或說國中階段已部分言及,不須重複;實則高中階段深廣度與國中不同,尤其是文化思想、價值理想之探索,自當在原來的基礎上溫故而知新,擴展廣度、提高層次,哪是重複教學呢?

 總之,此歷史課綱草案,中國史的分量不大成比例,尤其中華文明之淵源與核心價值觀哪裡去了呢?就歷史教育、價值信仰而言,這不就是「去中國化」嗎?

 

蘇子敬|作者為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