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論壇

台灣人何時能不必為認同道歉 | 何妨「台灣的中國人」 ☆來源:中時新聞網

♦ 本篇文章轉載自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中時社論》台灣人何時能不必為認同道歉

 

2024/8/8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在「麟洋配」奪金後表示這是「台灣之光、中國人的驕傲」。民進黨批判她是雙面人,怒斥國家認同不能包牌;這把火,甚至激化學生到翁曉玲的清大研究室張貼「中國人教授」字條,彷彿在警告她必須為認同道歉。如果台灣的自由必須符合特定政黨立場才被允許存活,所謂多元價值必須建立於特定意識形態才不會被丟石頭,那麼,這種扭曲的民主與進步,還真是令人窒息。

 

原文連結


何妨「台灣的中國人」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2024/8/8

202434c01.jpg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在微信發文稱「麟洋配」是「中國人的驕傲」,被綠營及其側翼在網路上霸凌。(清大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最近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被綠營及其側翼在網路上霸凌,只因為她在微信發文稱「麟洋配」是「中國人的驕傲」,而此事件也再度燃起國內認同問題的爭議。

所謂的認同問題,乃產生於一種感受與認知,其中包括各種文化標識:種族、語言、宗教及生活習慣等等,此乃可稱為文化認同或民族組成的原生因素(primordial factors);進而,群體經由共同的歷史經驗而形成持續共同生活的意願,此乃可稱為民族與國家認同的建構因素(constructive factors)。

而與兩岸比較有關的,則正是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自2016年至今,兩岸關係急凍,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自主浪潮高漲,自然強化了台灣人的政治認同與台獨文化的發展,再加上政治人物的炒作,這兩種認同形成一種辯證的共生關係,將會更加深化兩岸的隔閡與對峙。

過去20多年以來,台灣的認同問題產生了相當的變化。依照政大選研中心最新的資料,早在1995年,中國人與台灣人兩種認同就產生死亡交叉,隨即台灣人的認同從17.6%一路攀升至今年6月的64.3%,而中國人的認同自25.5%一路下降到2.2%,而兩者皆是的比例則自46.4%降至30.4%。

但上述問卷中所謂的認同,乃將政治與文化等因素混為一談。若將兩者分開,也不要與台灣認同並列,只問是否屬於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其比例過半。同時,大陸發展迅猛,又強化中華文化,但兩岸仍有隔閡,因而「你群」與「我群」的認同日益固化,就算在馬英九時期,中國人的認同也並未增加。故此問卷的問題就在於其所指的「中國人」已被認為是對岸,多數本地人自然難以接受。

進而,台灣人是否是中國人的議論乃展現為台灣史觀與中原史觀的對抗,綠營將台灣史置於東亞乃至世界史的範疇,以便脫離中國。這與韓國及越南脫離中國的路徑相似,這兩國甚已更改語文,歷史的論述更不必提,甚至將中國描繪成文化霸權。目前賴清德也正走上此路,比如以所謂的「台灣台語」來取代閩南語,但仍面臨相當的困難性。

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難道「大陸的中國人」真的是外國人嗎?這當然不能成立,因為依照憲法規定,兩岸不是兩國,否則就應該廢了陸委會,而以外交部來處理兩岸關係,況且我們在文化上又十分接近。

因此,若以先分再合的方式來處理政治與文化兩個認同的問題,將是一種嘗試。比如我們認同的內涵可以是「政治的中華民國,文化的中華民族」,亦可稱為「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政治上我們「事實」(de facto)認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而「文化的中國人」當是指中華民族。進一步來說,這個概念就可以綜合為「台灣的中國人」,來取代「台灣人」與「中國人」的對立,亦可與大陸或香港的中國人相區隔,而「台灣的中國人」是否將可成為當前兩岸與台灣內部的一種妥協?值得思考。

 

原文連結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