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5/4/1
簡麗賢 | 北一女中教師
筆者同事區桂芝老師,繼評論課綱成為新聞人物後,近日再度成為媒體採訪對象,掀起言論自由、教育中立、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兩岸相關議題的爭論。
區老師因接受大陸央視邀約上節目談論中華文化、教育及回答兩岸議題見解,教育部行文北市教育局調查,湯局長說明學校調查認定無學生反映不妥,區老師亦未違反「教育中立」,基於尊重教師言論自由,已明確回覆國教署。台北市府對媒體表示捍衛民主自由與法治,尊重教師專業自主權及言論自由。
照說事情應就此結束,然而網路評論、談話節目等推波助瀾,再度延續言論自由與教育專業自主權等論辯。
新聞報導後,本校傳達室同仁電話接不完,人事室和秘書室的行政同仁亦然。每個人對於不同議題自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立場,看法仁智互見應是常態,惟可貴的是互相尊重。
在校園與區老師擦身而過或短暫交談時,以同事情誼打氣與致意。不同意見的校友態度殊異,有的在臉書表達不同意見,有的以卡片書寫「獨向高樓撞曉鐘,不信人間耳盡聾」,向區老師致意。
言論自由與教育專業自主權,在台灣是民主自由形成的可貴資產,奠定於自律與自省,我們必須珍惜與感恩。
幾年前筆者參加全國語文競賽教師組閩南語演說競賽,即席抽到的演說題目是「台灣追求言論自由的歷史」,思索後從蔣渭水及鄭南榕兩位先生談起,旁及施明德先生對台灣的貢獻,以知名的言論自由箴言「我雖然不認同你的見解,但我誓死捍衛你表達的權利」和個人自律為基底,並論述台灣追求言論自由的艱辛歷程。
政府對於人民的言論應秉持「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引導,不宜有「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的思維,期盼在自律和法治的前提下珍惜言論自由的可貴。
我在本校服務廿七年,知道同事兢兢業業於教學與班級經營的任務,課餘討論的幾乎是教學、命題評量、學生活動與輔導培訓等相關任務主題。以自然科為例,時數減少,授課內容仍豐富,必須善用課堂時間傳授知識與引導學習,才能較完整達成課綱的要求。
區老師的大學同學有感於她近日辛苦,捎給她一首詩:「黃河千年幾時清,桂芝已然招禍身。浪前易碎莫衝撞,留得青山報親恩」。
區老師「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特質,自反而縮,她也回了同學一首詩:「滔滔逆潮洶湧久,泅泳狂濤本艱難。若做隨波逐浪客,怎生安穩過餘年。我自將心比明月,漫漫長夜不忍眠。」
區老師心中自有她正義公理的鏗鏘,以此呼應王陽明「起向高樓撞曉鐘,尚多昏睡正懵懵;縱令日暮醒猶得,不信人間耳盡聾」。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