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香港的貧窮問題 ☆作者:林沛理

♦ 本篇文章轉載自亞洲週刊第 32 卷 48 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香港的貧窮問題惡化。最新數據顯示,香港的貧窮人口接近一百四十萬人。貧窮不是恥辱,令人氣憤的是政府沒有決心處理導致大規模貧窮的結構性問題。香港是全球有數外匯儲備豐厚、政局穩定和天災威脅少的城市,卻原來每五個香港人就有一個在貧窮線上掙扎,莫非這就是我們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和「盛事之都」的真面目?

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Leo Goodstadt)在《富裕中的貧窮》(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ffluence)一書指港府自殖民地時代到曾蔭權擔任特首期間,對社會益發嚴重的貧窮問題佯裝不見。這話不錯,事實證明,曾蔭權是「有錢人的特首」多過是「窮人的特首」。樓市在他任內失控如脫韁野馬,是他留給港人的最大「政績」(legacy)。

然而這並非曾蔭權個人的問題。特區政府不僅對地產商的「捕食性」(predatory)經營手法與銷售手段坐視不管,更相信扶貧不是幫助貧困階層和弱勢社群的最好方法。應該做的,是促進經濟增長使財富增加,最終使窮人受惠。這就是香港政府沒有宣之於口卻身體力行的「涓滴經濟學」(trickle down economics)。

特區政府一直倚賴公屋和綜援兩大收入分配措施作為扶貧的主要手段。可是,向窮人派錢不是解決貧窮問題的有效方法,因為貧窮絕非資源或收入重新分配的問題。窮人欠缺的不只是金錢和物質,還有自信、尊嚴和受教育的機會。他們對工作、金錢與生活的態度,也往往需要修正和調整。

對很多人來說,貧窮是個一墮入就難以脫逃的陷阱。這個處境往往自我延續(self-perpetuating),因為它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它寄生於一種病態、自毀的心理狀況和生活方式,與賭博、酗酒、浪費資源、對教育投資不足,以及一種「自信會失敗,也因此最終必定會失敗」(self-fulfilling expectations of failure)的心態有密切關係。

窮人自然缺錢,但他們又常常把僅有的金錢浪費在賭博、香煙和酒精等東西上。西方大量研究顯示,倘若一個貧窮的家庭由女人當家,她多數會將金錢投放在食物和子女身上,甚至經營小本生意。若由男子當家,他大有可能將錢用來花天酒地,或以賭博追逐一夜致富的美夢。這意味著要扶貧,就要在法律和制度上給予婦女更大的權利和保障,而只要讓婦女控制家庭的財政,資源便有更大機會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當然,脫貧,尤其是擺脫貧窮的代代相傳和惡性循環,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將教育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education),令更多人有接受良好正規教育的機會。在這方面,香港教育制度一而再、再而三改革失敗,以及高等教育作為一個提供向上流動性(upward mobility)的主要機制的失效,是香港貧窮文化惡化的罪魁禍首。今日香港,窮人固然不少,但在貧窮線上卻自覺貧窮和深信自己未來不會富有的人想必更多。

以大學生為例,從前大學畢業證書是成功的入場券(ticket to success),現在卻變成加入「無殼蝸牛」一族的邀請卡。香港的大學生能不灰心嗎?

 

 林沛理,專欄作家,最新的著作是《英為中用十大原則》,商務印書館出版。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