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張愛玲99歲傳奇母親閨密邢廣生檳城揭秘辛 ☆作者:江迅、袁瑋婧

♦ 本篇文章轉載自亞洲週刊第 33 卷 7 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908l01.png

曠世才女張愛玲:文學遺產陸續出版

曠世才女作家張愛玲冥誕九十九歲之際,亞洲週刊赴大馬檳城獨家專訪了張愛玲母親黃逸梵唯一在世的閨密、九十四歲「杏壇芳草」邢廣生,揭開張愛玲與母親愛恨糾葛的秘辛。黃逸梵在張愛玲四歲時離家,六十一歲客死異鄉,是中國第一代「出走的娜拉」,臨終未能再見張愛玲。她雖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卻永遠是張愛玲心裏最美最神秘最引以為傲的母親,對她的創作影響深遠。


九十九歲,白壽之年,百歲缺一,即九十九。曠世才女作家張愛玲生於一九二零年,二零一九年是她冥誕九十九歲。此際,有關張愛玲的新聞不時傳出,開始聚焦而成為話題。張愛玲筆下的角色、場景、氛圍,鮮活得恍如進入了人們的生活,無怪這股張愛玲風潮始終不曾止歇。在馬來西亞檳城,有位被譽為「杏壇芳草」的九十四歲邢廣生,她是目前所知道的張愛玲母親閨密唯一健在者。亞洲週刊透過多種渠道,終於聯絡到她。一月二十六日,記者如約前往馬來西亞檳城丹絨武雅區的珍珠景觀公寓,獨家專訪邢廣生,揭開張愛玲九十九歲傳奇。

201908l04.png

邢廣生居住在檳城

二零一八年末,騰訊V視界大會上,騰訊視頻宣布張愛玲經典小說《小團圓》將首次影視化。企鵝影視高級副總裁韓志傑表示,二零零九年張愛玲的《小團圓》才問世,這令《小團圓》更添神秘感,騰訊視頻將找到最好的團隊、最懂張愛玲的人,來還原這位傳奇女子的人生。《小團圓》被視為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寫作於一九七五年,那時她已經五十五歲了,母親已去世。

二零一九年四月十七日,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的舞台劇《金鎖記》將在北京世紀劇院劇場演出。由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上海小說名家王安憶任編劇,家喻戶曉的香港導演許鞍華執導,曾獲最佳女演員獎的舞台劇女王焦媛主演。《金鎖記》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被評論家視為「中國從古以來偉大的中篇小說」。粵語舞台劇《金鎖記》於二零零九年問世後,一度創下香港舞台劇演出場次紀錄。

許鞍華導演過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半生緣》,這次導拍《第一爐香》,再度請來王安憶擔任編劇。王安憶自認寫劇本不是「信手拈來」的事,她只寫過陳凱歌的《風月》這一部電影劇本,能否成功改編《第一爐香》,內心總有諸多疑慮和不安。她說:「許導演導過我的《金鎖記》舞台劇,我非常滿意。我總覺得欠了她似的,她讓我幹什麼我就沒法拒絕了。」於是,這一樁合作就開始了。許鞍華也說,「讓安憶給我寫劇本,是我人生中一大自豪和安慰的事情」。改編張愛玲小說,對王安憶來說確實壓力不小。為了讓王安憶能更好地觸摸張愛玲那個時代,許鞍華帶著王安憶走了好幾遍香港和澳門。王安憶說,「她是想讓我看看南亞的城市和生活,包括氣候、植物和生活方式。確實我也積累了很多寫作素材」。

張愛玲的九十萬字書信、筆記手稿正在整理中,據知,由於體量甚大,不僅打字建文檔曠日費時,許多手稿的字跡已難以辨認或手稿內容原本有筆誤,需張學研究者共同參與而推敲修訂。張愛玲遺產管理人宋以朗與姊姊宋元琳自二零零七年繼承了張愛玲文學遺產後,已陸續將未曾面世的《小團圓》、英文版《雷峰塔》、《易經》、《少帥》中譯出版,而當年那十四箱遺物,其中許多筆記、書信,至今仍在整理中。張愛玲過身二十多年後仍有「新作」出土,無疑是讀者未期的饕餮了。

宋以朗曾表示,他對張愛玲遺物最後能做的,便是出版書信集。自從十二年前導演李安改編的《色·戒》電影版上映,張愛玲的各種遺作及未發表或未完成的後期作品都不時吸引讀者關注,「張迷」固然會為「祖師奶奶」仙逝後仍能造福書迷而喜不自禁;學界卻也曾另有一種聲音,認為此舉違背作家生前意願而引發文壇爭議。

大時代的傳奇色彩

有評論認為,「讀張愛玲經典小說,伴隨張愛玲的腳步,感受那個時代的人情世故,思索生命的意義」。張愛玲批判視野獨特,一篇篇看似真實的浮世情事,帶著大時代驚心動魄的傳奇色彩。這位曠世才女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有了生命,鑽入讀者心靈,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是真喜歡。

張愛玲有一本重要作品書名《傳奇》,用「傳奇」來描述張愛玲的一生則最為恰當。有評論說,她性格裏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地宣稱自己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都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裏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張愛玲一生孤獨,正如她第一任丈夫胡蘭成所說,即使在她最光彩的時候也是喜歡獨處的。她晚年更是隱居,有上海作家說,她給朋友和出版社的信只寥寥數字,她信寫得最長也只幾百字,寫得最多,大約八九封,是給她在上海的姑姑張茂淵,這是她一生中最親近的親人。張愛玲性格的「矛盾」,也體現在對她母親的情感上,愛與恨,親近與疏遠,是深深矛盾著的。

201908l02.png

張愛玲母親張逸梵年輕時

張愛玲母親黃逸梵生於一八九六年,原名黃素瓊,後來覺得名字不夠浪漫,出洋時自己就改為黃逸梵。黃逸梵,舉止優雅,身材窈窕,高鼻深目薄嘴唇,彷彿有著南洋混合血統,頭髮不黑,膚色不白,周身散發的是濃濃的浪漫氣質。黃逸梵門庭顯赫,祖父黃翼升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通常稱軍門黃翼升。在李鴻章淮軍初建、開赴上海時,黃翼升統帶的五千水師也歸李鴻章節制,是他的副手。一八九四年,黃翼升去世,享年七十六歲。他只有一個兒子黃宗炎,早年中舉,黃翼升為他捐了道台,承襲爵位後,便赴廣西出任鹽道。這位將門之子,婚後一直未有子嗣,赴任前,家中便從長沙家鄉買了一個農村女子給他做妾,有身孕後,將其留在南京。黃宗炎去廣西赴任,不到一年便染瘴氣而亡故,僅活了三十歲。黃宗炎死後,全家人都關注著姨太太的臨產,一八九六年生下一女一男雙胞胎。女孩子便是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即黃逸梵,男孩就是張愛玲的舅舅黃定柱。

黃逸梵是個奇葩女子。她雖生於豪門,卻是小妾所生,父母又早逝,因此童年並不幸福。張愛玲父親張志沂與黃逸梵婚後每日爭吵,終至不可調和。黃逸梵接受了新思想,自然無法容忍丈夫吸食鴉片、嫖妓、娶姨太太,更看不慣他無所作為,最終婚姻破裂,致使黃逸梵出走國外,黃逸梵是在張愛玲年幼時出了國,那時張愛玲快四歲了。黃逸梵的養母一九二二年病逝上海,黃逸梵就同孿生的弟弟黃定柱把祖上的財產分了,黃逸梵分到不少古董。童年開始纏小腳的黃逸梵,卻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走出中國,到歐洲留學,在法國學過油畫,跟徐悲鴻、蔣碧微等都熟識。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新加坡淪陷,黃逸梵的外國男友在海灘上死於戰爭砲火,她從新加坡坐著難民船逃到印度。一九四八年又在馬來西亞僑校教過半年書。黃逸梵後來因自信「英國福利制度好」而離開吉隆坡去了倫敦。不過,英國並非她想像中的福地,她形單影隻,在異鄉晚年淒涼,一九五一年曾下廠當女工製作皮包。一九五七年八月,黃逸梵病重,她寫信給張愛玲,希望見女兒最後一面。此時的張愛玲,經濟條件自顧不暇,哪有能力去照顧母親,最讓她尷尬的是甚至連買一張去倫敦的機票錢都沒有,只能寄給母親一百美元。年末,六十一歲黃逸梵客死倫敦,張愛玲聽聞,大病一場,兩個月後才有勇氣整理母親留給她的一箱子古董。當打開箱子時,整個房子「充滿了悲傷的氣息」。

張愛玲對母親的矛盾情感

黃逸梵一生漂泊國外,最終客死異鄉,成為中國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從最初的離家,到最終的客死異鄉,黃逸梵的人生可謂傳奇。她的出走,在那樣的年代可謂石破天驚。「五四」新文明風中,她離婚不是她被男人所休,而是她休了男人,勇敢走出家門。她邁著一雙小腳在西方世界裏遊刃有餘,不為他人,只為自己而活。家族的日趨衰敗,家庭的不幸,父母的離異,自然給女兒張愛玲留下了抹不去的陰影。黃逸梵雖不算是一個稱職的母親,但她卻永遠是張愛玲心裏最美最神秘最引以為傲的母親。黃逸梵多次出現在張愛玲的散文和小說裏,對她的創作產生重要影響。

在張愛玲筆下,母女關係之間的疏離與隔閡不時隱現。她在《私語》中寫道,「最初的家裏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裏了……同時看得出我母親是為我犧牲了許多,而且一直在懷疑著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我也懷疑著……這時候,母親的家不復是柔和的了」。在她的半自傳小說《小團圓》中,她和母親的關係更是愛恨交纏般複雜,母親把女兒的八百元獎學金在麻將桌上全輸光了,讓她徹底心寒,而兩人過馬路時,是母親「一咬牙」才牽住她的手,一到人行道又立刻放開,而她則形容母親的手「像一把細竹竿橫七豎八夾在自己手上」,這樣稀鬆平常的母女牽手卻成為兩人需要掙扎的形體接觸。但張愛玲也曾說過:「一直是用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的母親的。」在這種既矛盾又對立的關係中,她們母女間的恩怨情仇確實令人感歎而感慨。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慈」和「孝」兩個概念。人們從小接受「母愛最偉大」的理念,尤其母女關係是人類最複雜的關係之一,古今中外有一共識:一個人的成長跟母親的關係應該是最大的。張愛玲對她母親的情感是深深矛盾的。提起張愛玲,不少人都很熟悉,但這個奇女子一生卻被賦予太多爭議,認識她的家庭,尤其是她極其奇葩的母親,有助於了解張愛玲其人。 

201908l03.png

張愛玲母親閨密邢廣生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