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台灣38萬陸配變貌 ☆作者:楊柳

♦ 本篇文章轉載自亞洲週刊第 33 卷 24 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自一九八七年台海兩岸融冰後,兩岸通婚夫妻總共逾三十八萬對。遠赴台灣的大陸配偶積極融入寶島,但近年人數下跌;隨著大陸經濟飆升,不少兩岸家庭轉向在大陸生活和發展,也期望兩岸和平相處。


近期,台灣陸委會推出一部反映大陸配偶的微電影,中華兩岸一家親交流協會理事長湛秀英(陸配)說,台灣陸委會為了消除台灣社會對陸配及其家庭的偏見而拍攝由演員擔綱的微電影,要營造台灣社會對陸配很友善,立意雖好,但影片與現實不盡相符;許多陸配生活中的困難與心酸卻被隱藏及忽略,她希望所有陸配及家庭都能如此幸運。期望在台灣陸配面對兩岸關係前景不明時,要更加自主自強,畢竟自我改變才是根本。

據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資料顯示,截至二零一八年底,在大陸登記結婚的兩岸夫妻累計總共約三十八萬九千對;兩岸婚姻登記人數有逐年呈「理性下降」趨勢,並且越來越多兩岸家庭選擇在大陸生活和發展,並期望兩岸和平。兩岸婚姻與下一代成為兩岸關係不可忽視力量,通婚人數自一九八七年台灣開放大陸探親政策以來逐步增加,於二零零三年達到頂峰三萬多對。大陸開放改革初期台商大舉前往投資,當時嫁到台灣的大陸新娘特別多。近年大陸經濟生活越來越好,所以嫁到台灣的陸配有下降趨勢,二零一六年兩岸登記結婚人數為七千一百七十七對,二零一七年降為六千二百七十六對,二零一八年數字與二零一七年大約持平。

我近日赴寶島對十多位陸配做一個「嫁給台灣」深入採訪,前後四天,行程滿滿,來自各省籍的大陸新娘像潺潺泉流,向我娓娓道出她們的愛情、婚姻、家庭。故事像一罈酸甜苦辣鹹都有的人生五味罈,時而令人拍手讚好,時又令人扼腕長嘆﹕有長三角打工妹與台灣的大學教授喜結良緣;有北京人民大學畢業高材生嫁給寶島有情郎;有蘇州純情打工妹嫁錯郎離婚收場;有來自無錫的陸配羨慕胞姐嫁的好,蘇州姐夫養殖大閘蟹致富奔小康,有車有房;貴州台江侗族女孩成了台中陸配;上海來的台灣陸配婦唱夫隨,將生意打進大陸市場……

201925m04.png

出生於安徽的劉水鳳(左); 北京女孩吳桐與台灣丈夫(圖:楊柳提供)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對於北京女孩吳桐來說,她在跨越兩岸婚姻的三十多萬陸配中,是非常美滿幸運的一位。一九八二年在北京出生的她,父親是軍人(兩年前退伍),她自小學、中學、到大學時代都是在北京部隊大院度過。二零零四年,吳桐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貿易系畢業,成為中國電器協會市場部一名專員(公務員)。一年後辭職,與北京一位好友合作開了一家文化藝術廣告公司。因工作關係,她認識了後來成為她丈夫的吳熾達。吳熾達是台灣苗栗人氏,祖輩是由中國大陸唐山過台灣的閩南人。

吳熾達有五兄弟,他排行第四,台灣淡江大學工商管理系畢業後,在士林電梯公司任高管,經常被公司派到上海、北京等地出差。二零零四年赴北京出差時邂逅了吳桐,吳熾達便愛上這位愛笑、高學歷的北京女孩。二零零五年他們結婚,翌年,吳桐像其他陸配一樣「嫁到台灣」。

吳桐婚後生了一女一男湊個「好」字,大女兒今年十一歲,名叫吳宜恩,在新竹讀國小五年級;兒子叫吳汶峰,今年九歲,讀國小二年級。宜恩很逗、愛撒嬌,有次將一字條貼在父母房門口:「媽媽Love,記得明天去新竹要幫我買書包,而且快要開始上課了。」說起一對兒女,這位來自北京的陸配臉上寫滿幸福。

喜歡台灣美麗的傳統文化

吳桐說,今年農曆正月十五鬧元宵,上街看文藝表演、猜燈謎,一家老小玩得不亦樂乎。「我非常喜歡台灣美麗的傳統文化,好像穿越時空回到了古代。」她說。

吳桐在台灣一家日本頂淋有限公司任業務主管,丈夫在台灣士林電器公司任工程師,現在住宅是一幢三層半高的自置物業。結婚十多年,他們的婚姻仍然處於保鮮期。吳桐說,每當她上班前,「老公聽到我下樓的腳步聲,就開始準備我的早餐」,「平日丈夫都會買好食品放在保溫鍋裏等我起床就可以吃」。每年結婚紀念日,「丈夫會親手做早餐給我,因為他說十四年前的今天他娶回了我,從那天起他就在心裏說要愛我一輩子、白頭偕老……」

劉水鳳一九七九年出生在長江邊安徽蕪湖市,在家鄉高中畢業,於上海一家外資公司從事品質管理工作,在滬打工同時又進修外語,二零零一年與來自台灣的大學教授朱正忠邂逅。二人喜結秦晉之好,可謂是郎才女貌,是一對跨越兩岸的美好姻緣。朱正忠在美國西北大學畢業,現為台灣東海大學教授,經常到大陸北京、清華等高等學府作學術交流。二零零二年朱劉聯婚後在上海虹口區買了一個一百八十平方米住宅單位作為婚房,結婚翌年,二零零三年因要迎接新生命降臨,劉水鳳來到夫家台中生活,同年他們的女兒出生。劉水鳳說,不知不覺來台生活已有十六個年頭,年屆十六歲的大女兒朱俐穎就讀於台中國中,次女在台中市讀國小二年級;現在台中的家也是自置物業,有一百八十多平方米,還有小花園。

融入當地社會,去年第一次參加台灣九合一選舉,劉水鳳說:「第一次參加選舉活動,感受一下台灣的民主。(選舉)氣氛好嗨,也很感人,也真的希望能選出一位好市長讓台中經濟發展更好。」

陸配第三代達百萬人

二零一八年台灣九合一選舉,台中市長選舉是藍綠對陣最激烈的城市之一,劉水鳳和陸配姐妹們及她們的子女積極參與,將票投給國民黨市長候選人盧秀燕,結果盧秀燕勝出當選台中市長。

據台灣內政部移民署資料顯示,截至二零一四年九月,總共有三十三萬五千二百四十五名大陸配偶與台灣人結婚;若除去男性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六人不計,則為三十一萬三千七百零七人為女性,港澳回歸之後,台灣移民當局也將港澳地區納入陸配,但據陸配人士說,扣除上述男性和港澳陸配人數,目前嫁到台灣的大陸新娘大約在三十萬人以上,若以每名陸配生二個小孩、第二代又生下二個孩子計算有百萬人之多,是一個不可忽略的社群。

新住民到台灣六個月就可拿到全民健康保險,生病掛號看醫生,每次只需繳納新台幣一百五十元(折合約四點八美元,大約人民幣三十元),可拿三天的藥,但要拿到台灣身份,要居住滿六年才行,才擁有選舉權。

201925m03.png

祖籍安徽省阜陽的王曉明(右一):隨團赴深圳前海考察(圖:楊柳提供)

王曉明的丈夫名叫邱紹文,一九六六年出生,台灣新竹客家人,台灣淡江大學畢業,電子行業工程師,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經常到東莞、上海、蘇州公幹,經人介紹認識王曉明。王曉明祖籍阜陽,一九八零年二月出生,安徽某大學外語系畢業,當過亳州中學英文教師,亳州是曹操故里,嫁到台灣前王曉明是上海一家大型民企高級白領。

二零零五年邱王結為秦晉之好,翌年,王曉明來到台灣新竹。來台後王曉明自己開公司,做珠寶生意。現在她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育有十二歲兒子(國中一年級)和十一歲女兒(國小六年級)。丈夫是獨子,家中上有年邁婆婆,還有兩位雲英未嫁待字閨中的小姑。

王曉明對婚姻的執著和忠誠,令人動容。今年是她嫁到台灣第十三個年頭,一月中旬王曉明隨團赴深圳前海考察,正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之際,丈夫突然患病住醫院,她又要打理生意,又要照顧丈夫和一家大小,來回台北醫院、新竹家中和公司忙個不停。「一下子從少奶奶的生活,跌落到無端的深淵。」王曉明說:「全家重擔一個人扛下來。今年是我嫁到台灣最艱難的一年,從假裝堅強到學會堅強。」

跨越兩岸的美滿婚姻既幸福又令人羡慕,但是因家庭暴力或冷暴力導致離婚收場也時有發生。閩南一家台灣律師事務所就曾經幫助一位陸配與台灣前夫打官司,拿回孩子撫養權。

小莉(化名)二零零五年是蘇州一家台資塑膠廠的打工妹,當時十九歲。女怕嫁錯郎、遇人不淑,這是小莉不堪回首的一段創痛。在我採訪的十多位陸配中,她年紀最小。老板的小舅子邱峰(化名)零四年自台灣來蘇州,愛上小莉展開追求攻勢。在男方花言巧語下,涉世不深的小莉不顧父母反對,零七年嫁到台灣成了邱家媳婦。但這段跨越兩岸婚姻因彼此沒有感情基礎,丈夫一年多沒工作,小莉打工每月三、四萬新台幣薪水,每天婆婆對兒子媳婦吃飯都要用簿子記帳,甚至連買一個麵包都要給算帳,面對家庭冷暴力,孤立無奈,小莉常垂淚到天明,曾經有輕生念頭。

失婚陸配自立自強

二零一五年小莉向新竹法院對男方提出離婚獲准,搬出夫家,成了失婚的陸配;現在台灣湖口一家外國跨國公司工廠任品質管理部組長,每月工資(連加班)四萬多新台幣;去年獲一位來自梅州的陸配姐妹借她六萬元及小莉娘家幫助,付了首期樓款,又向銀行和公司貸款一百二十萬新台幣,在新竹買了一個約三十平方米樓房單位,現每月還房貸四千多元。小莉說,聽台灣歌手潘美辰歌曲「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是自己現在境況和心情的寫照。最近,小莉工作出色,獲公司頒發優秀員工獎。

來自安徽的王桂芝於一九八五年出生,來台前在江蘇打工,邂逅來自台北、一九七七年出生的田明志。二零一零年結婚,二零一一年王桂芝到台灣生活。丈夫很疼愛她,最難過的是初到台北時有人叫她「大陸妹」。因為要帶年幼女兒,王桂芝沒工作,全家僅靠丈夫每月四至七萬元新台幣收入,房子是租的,每月七千多元新台幣。她非常羨慕同在江蘇打工的姐姐嫁的好,姐夫家在太湖從事大閘蟹水產養殖致富早已奔小康,有豪車,在蘇州買了兩套房子。

在娘家社團網站大吐苦水

打開娘家社團網站,有些婚姻不順的陸配會在社交平台向姐妹們大吐苦水、大發牢騷。娘家社團一個網名叫「辛艾」的說,愛挑她毛病的台灣婆婆常喝斥她種種不是,「我忍了她七年今天也罵回去……我知道和婆婆對罵是不對的,但遭遇這樣的愛嘮叨婆婆,忍了七年的小宇宙也會爆發」。

201925m02.png
台中市陸配舉辦治動(圖:楊柳提供)

台中是台灣中部經濟、文化中心,是陸配較多的城市。在那裏,我採訪了嫁到台灣前曾於廈門中山路百貨珠寶店打工的河南駐馬店人氏屈榮輝,以及在廈門同安工業區打工的張愛萍,她們在廈門打工結良緣,十年前嫁到台灣;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侗族女孩潘仁東在浙江寧波打工時邂逅她先生,數年前她嫁到台灣;任紅林嫁到台灣十多年,在合肥市開一家雙語國際幼兒園。蘇瓊,來自上海浦東,一九九九年嫁到台灣,二零零零年女兒出生,丈夫是高級知識分子,從商,夫妻倆在上海開了一家經營汽車零部件及潤滑油之類的公司,夫唱婦隨,感情很好,滬台都有自置物業。

台中市陸配關懷促進會理事長張喜娟告訴我,現在台中的陸配有五萬多人,來自大陸各省市都有,為了培養新住民融入當地社會,當局聯合民間機構對新住民進行技能培訓,每名新住民每月可獲政府津貼一萬三千五百元新台幣的培訓費用,每人最多獲津貼三個月。

201925m01.png

台中市新住民聚會(圖:楊柳提供)

陸配來台的三次浪潮

張喜娟說,在台灣陸配分三批,第一批是一九八七年台灣開放民眾(主要是老兵)赴大陸探親,兩岸通婚跟隨丈夫到台灣生活的陸配;第二批是九十年代大陸推行對外改革開放,台商登陸開廠經商中帶回的陸配,第二批人數最多,也是最艱苦的打工一族;第三批是台商的第二、三代來大陸經商或升學,自己認識或通過親友介紹,結婚後來台灣新一代的陸配。近年大陸生活越來越好,嫁到台灣的陸配有下降趨勢,不少兩岸聯婚家庭選擇到大陸發展。

張喜娟本人也是陸配,福建古田人氏,來台前在福州打工認識她的丈夫。來台灣生活已有十九個年頭,丈夫開工廠。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她女兒五歲那年,丈夫突然撒手人寰逝世,放下她和嗷嗷待哺的女兒;丈夫去世不久,張喜娟在台灣唯一的親人婆婆也逝世。「一下子好像天要塌下來的樣子,我抱著年幼女兒痛哭,那段時間我變得沉默寡言,在一群陸配姐妹們的勸說安慰下,為了孩子我必須振作堅強,活下去,活出一個大寫的我。」張喜娟終於走出困境愁城,她說,「現在我開了服裝店,女兒已滿十六歲,在台中讀國中二年級」,張積極參與當地社會活動,是台中市陸配關懷促進會理事長社團法人。

從福建女兒到成為台灣人媳婦,由喪夫之痛到走向今天,張喜娟最大的人生感悟是:相信自己,用微笑面對人生各種考驗!激勵自己,用行動和努力證明自己!鼓勵自己,讓自己時刻保持一顆上進的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