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勒:「權力轉移」論掌門人
自西方學界提出「權力轉移」理論以來,曾一度被中方視為「中國威脅論」的助燃劑,後來卻遞轉為中國學界和全球學者接受。美國綜合國力日益衰退,中國日漸強大,處於夾縫的台灣應當重新檢視兩岸對策。
..................................
台積電為因應全球布局,二月十五日首度招募「商業情報分析師」,條件是具有政治經濟學、政治學或國際關係博士學位,且須了解美、中、台關係並有四年資料分析、市場研究經驗。此舉突顯台灣缺乏類似美國「蘭德公司」或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能為企業提供「地緣政治」及政治經濟學廣泛諮詢服務的智庫。國關學界青黃不接的情況並非台灣獨有。
曾任美國政治學會(APSA)會長的雷克(David A. Lake)二零一六年曾指出,近年來國際關係學大理論出現瓶頸、發展趨緩,特別是「競爭性的大理論間爭論與交鋒看起來正在減弱」。二零一八年四月十二日,北京大學舉行區域與國別研究院揭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教授王緝思指出區域與國別研究應以成熟的學科作為學術基礎,如政治學。他認為對世界各國的研究既要研究各國的特性,也要關注各國之間的共性,而現今研究最大的困境不在於缺乏材料,而在於缺乏理論。當前正值俄羅斯揮軍烏克蘭、美中對抗方興未艾、台海惡浪高漲之際,權力轉移(Power Transition)理論值得政學界重新咀嚼。
「權力轉移」理論是由奧根斯基(A.F. Kenneth Organski)於一九五八年在其所著《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一書中首次提出,他在該書曾謂:「問題不在於中國是否會成為全球最強的國家,而是多久會到達此一地位。」一九八零年他和古格勒(Jacek Kugler)合著的《戰爭總帳》(War Ledger)一書算是該理論之完整建構。一九九六年由古格勒主編之《均勢與戰爭》(Parity and War)明確指出中國因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而逐漸具備對國際現況表達不滿的實力,最終將成為美國霸權的挑戰者。千禧年出版的《權力轉移:二十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一書更指出:「只要中國大陸繼續對其在國際局勢中所擔任的角色不滿,將是美國唯一潛在的挑戰者。」
「中國威脅論」?
因此,「權力轉移」在一九九零年代被大陸視為「中國威脅論」的理論打手。例如《中國為什麼說不》作者之一楊明傑將該理論形容為:「就像二戰結束後喬治.肯南(George Kennan)的『遏制蘇聯論』奠定了美國對蘇冷戰的理論基礎,九十年代起美國又有人製造『中國威脅論』企圖挑起新冷戰。」奧根斯基於一九九八年過世後,古格勒成為「權力轉移」理論的掌門人。
二零零四年古格勒當選美國「國際研究學會」(ISA)主席,二零零五年古格勒和譚門(Ronald L. Tammen)在該學會年會共同發表《權力轉移與中美衝突》一文,被譯成中文刊登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之《國際政治科學》期刊(二零零五年三期),該理論對國際關係的解釋能力才算是被大陸學界所接納。
二零零六年清華大學出版的英文《中國國際關係期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創刊號第一篇文章是由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撰寫的《中國崛起及其國力狀態》(The Rise of China and its Power Status),第二篇文章則是由譚門和古格勒合寫的《權力轉移和中美衝突》(Power Transition and China–US Conflicts)。
二零一零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曾指出:「無論從學術上還是從政策上講,研究中國崛起和國際權力轉移都將是今後二十年內的重要課題。」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則認為:「權力轉移理論是完全適應著中國大陸追趕美國的國際現狀,此一高度的適用性使這個理論產生了重大的實際影響…無論如何,權力轉移理論仍是最有力的理論分析工具。」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方柏格教授(Richard Feinberg)在美、中、拉三邊關係的研究甚至指出:「如果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未使用一個國關理論或權力轉移理論…那將無法提供預測未來的行為。」
「權力轉移理論」的適用性在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推波助瀾下日益彰顯,但也誘使學者誤入學術陷阱,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所著《註定一戰:美、中能否避開修昔底德陷阱?》(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就是明顯案例。儘管艾利森在全書中刻意避免提「權力轉移」理論,但全書討論的都是權力轉移案例,因此不少學者提出質疑。例如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教授Joshua Rovner認為,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實際上是一九五零年代權力轉移理論的精簡版」(actually a simple version of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which dates back to the 1950s)。又如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教授Neville Morley認為,該書「提供了一個權力轉移理論的範例」(offers a template for Power Transition Theory)。
古格勒教授相當關注台灣問題,二零零六年他曾親赴台灣參加《二零五零中國第一?:權力轉移理論下的美中台關係之迷思》新書發表會。根據《牛津參考》(Oxford Reference, 2018)「權力轉移」辭條有如下說明:「從全球視角看,危險的不是俄羅斯而是俄中聯盟…美國不可故意引發中國的不滿,如台灣和西藏問題。」
去年三月十八日,美中外交高層在安克拉治「二加二」開場的對話再度見證美中之間的權力轉移。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林沛理認為:「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時刻』(watershed moment)。在這刻之前,中國也許已經強大;但在這一刻中國才真正相信自己的強大,而自信令中國變得更強大。」
美國為半失敗國家
反觀美國經過四年的內耗、自殘和自揭瘡疤,再加上應對新冠疫情一敗塗地,美國已成半道德殘缺國和半失敗國家(semi-failed state)。可是,它還是想要在全世界面前讓中國難看,如此全無自知之明注定自取其辱。難怪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學者、《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米德(Walter R. Mead)會以「頭撞南牆」(Against a Wall),形容美國總統拜登在慕尼黑會議所稱的「美國回來了」(America is back)。
值得台灣警惕的是拜登明白表示不會軍事介入烏克蘭危機,歐盟國家距俄國近更不想和俄軍交火。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曾憂心地表示:「烏克蘭危機可以作為台灣的借鏡,台灣要好好處理大國的關係,這是我方的生存之道,烏克蘭的教訓就在眼前了。」
未料美國史上第一位表明「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國務卿蓬佩奧還是在三月二日訪問台灣,期間拜會總統蔡英文、閣揆蘇貞昌、立法院長游錫?、外交部長吳釗燮等人。
去年中美「二加二」會談雙方唇槍舌劍的次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表示:「這次開場白只是一道開胃菜,後面還有正餐。」此一形容令人想起美國懷俄明州聯邦參議院前參議員邁克爾.恩齊(Michael Enzi)的名言:「你如果不坐在桌上,就在菜單上。」(If you are not at the table, you are on the menu.)面對美中「權力轉移」的宴席,台灣會是「開胃菜」或「正餐」考驗朝野共同的智慧!
俄軍侵烏新仇舊恨 普京軟肋在國內 (周乃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