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週刊

俄羅斯地緣政治「百年孤獨」 ☆作者:周乃蔆

♦ 本篇文章轉載自亞洲週刊第32卷16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俄國總統普京的文膽蘇爾科夫說俄國向東向西都走不通,今後要走自己的路,面臨政治地緣上的百年孤獨。


20180503b.png

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雖然投票反對西方動武,立場和俄羅斯並不相同;俄羅斯在南海和東海問題上,保持中立,不為中國站台。國際關係學者把中俄這一輪的接近到若即若離,稱之為「方便軸心」(axis of convenience)。俄羅斯能在一帶一路上獲得一些好處,不惜暫時擱置在中亞的競爭,然而缺乏文化的認同,這種關係形同沙灘上的堡壘。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惡化,的確趨使俄羅斯與中國接近,來對抗西方的經濟制裁,然而兩國在國際政治熱點上,利益不完全吻合。

蘇爾科夫(Vladislav Y. Surkov)是普京執政十八年來倚重的文膽,普京第一任總統期間,言行傾向西方,蘇爾科夫被視為俄羅斯政府中的西化派。他最近發表文章稱,俄羅斯努力向西方學習四百年後,這個過程終於在二零一四年劃上了句號。此後,俄羅斯將面臨政治地緣上的「百年孤獨」。

蘇爾科夫在文章《孤獨的混血兒》中,稱俄羅斯四個世紀來企圖變成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屢屢挫敗,不被西方接受,這條路已經走到盡頭;轉向東方也行不通,因為俄羅斯在蒙古帝國統治時,東方模式已經試過,留下了烙印,不堪回首。現在俄羅斯要走自己的路,要承受可能百年,甚至兩百年、三百年的孤獨。雖然做為一個現代國家,俄羅斯要繼續和外界貿易往來及參與國際多邊組織,但是要認識清楚身為「不西不東」的個體,它是孤獨的,不能再犧牲自己來盲目依附西方。「歐亞主義」是自我安慰,親近中國也只是權宜之計。最終決定要做量力而為的獨行者,還是孤注一擲追求做全球領導者,將是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過去四個世紀,俄羅斯的精英不遺餘力想把祖國打造成西方國家,百年前的社會主義也好,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自由市場經濟也好,什麼時髦,他們就照單全收,但西方國家並不接受俄羅斯。蘇爾科夫借電腦比喻:外表也許相似,可是軟件不兼容,對接口也不是一個模式,結果無法打造一個共同的系統。

四百年向東,四百年向西,都沒有生根。現在要走第三條路線,蘇爾科夫並不尋求與西方對立,或顛覆西方霸權;只是各走各的路。他在文章中沒有提到「歐亞主義」,刻意避開以杜金(Aleksandr G. Dugin)設想的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帶有擴張性質的多國聯盟,來推翻現有國際秩序。

俄羅斯過去二十多年來對西方的積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當年對抗蘇聯成立的軍事聯盟,從一九九九年起,納入昔日東歐、波羅的海國家,延伸到俄羅斯邊境,歐洲導彈防禦系統的設立,目的為了防止俄羅斯再次構成軍事威脅。

俄羅斯二零一四年與西方分道揚鑣,不言自明,是為了東烏克蘭動亂和俄羅斯出兵佔領克里米亞。在西方制裁下,俄羅斯經濟進入衰退。美國加大制裁力度,將二十多名與普京關係密切的商政及安全部門人員,以暗中支持東烏克蘭反政府勢力為由,列入黑名單。

在敘利亞衝突、俄羅斯涉嫌操縱美國總統大選以及在英國毒害前諜報人員,幾件事使得美俄關係惡化到冷戰結束後最低點。上週美英法聯手打擊敘利亞化武設施後,又帶動新一輪制裁。

蘇爾科夫五十三歲,家族來自車臣,在普京第一任當總統時,他策劃推出「管控式民主」(managed democracy)——一邊施行民主制度,一邊加強對政治和社會的控制。這種制度創新構成普京執政的特色。他的興趣很廣泛,撰寫小說,發表評論,甚至為流行歌曲寫歌詞。他最近這篇文章,有感而發,語氣蒼涼,和普京高票連任總統的意氣風發,成為對比。俄羅斯對國際秩序失望,又沒有實力來改變現狀,國內向內看的「孤立主義」抬頭,可以理解。

僅在一年前,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外交部網站上發文,強調俄羅斯及蘇聯對西方文明的貢獻,列舉反法西斯戰爭,也提出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實驗的壯舉,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促成了西方國家實行福利社會,惠及全民。他語氣堅定地說,俄羅斯文明傳統是西方式的,這個事實不會改變。

蘇爾科夫的言論反映俄羅斯社會的徬徨,而拉夫羅夫是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必須攀親拉住歐盟。蘇爾科夫的心態還是歐洲本位,他在文章中提到俄羅斯的第三條道路是「第三羅馬」,歷史上在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承續基督宗教的正統。在文章結尾部分,他模糊的把未來交給俄羅斯人民,他們要選擇做「荒漠之地的獨行者」,還是「引領世界的頭號國家」,他預見未來通向星辰的道路充滿荊棘,然而星光必定閃爍。

拉美文學名著《百年孤獨》的主題是不斷的重複過去,書中人物無法抗拒和逃避這個命運。俄羅斯的百年孤獨也是同樣的宿命。無論是蘇爾科夫,還是拉夫羅夫,他們都牢牢記得十九世紀末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名言:俄羅斯只有兩個盟友,一是自己的陸軍,一是自己的海軍。

 

周乃蔆,廣州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訪問教授,前路透社資深記者。華盛頓大學歷史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曾任教北京清華大學。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