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內容轉載自: 中美論壇專刊 US-China Forum (Chinese) ♦
中美關係歷史變化
中美關係自十九世紀有正式接觸以來,相較於其他西方殖民侵略國家而言,中美關係算是較好的。美國雖也是八國聯軍之一,但她對中國的態度是比較溫和帶有同情心的,這從美國把給她的庚子賠款用在建大學和供給華人留學美國來看,中國人民對美國是比對其他西方國家要好,多年來留美華人也對促進中美關係有正面的影響。二次大戰中美聯手抗日,更加強了中美合作互助的關係。 二戰后,中國內部分裂,蘇聯支持的中國共產黨最終統一大陸,而美國支持的國民黨退居台灣。美中關係因而複雜,首先中美捲入南北韓戰爭,加強美國助台以求顛覆大陸政權,繼而面對現實,承認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轉而把台灣當作抗衡中國的棋子,美其名為維護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而實際是為保持美國二戰后建立的全球霸主地位,1990蘇聯正式解體,但國際情勢變為多頭經濟強國,美國從佔40%全球經濟降到20%,而在國際政策上屢有失誤,造成國際領導地位動搖。近三十年中國韜光養晦,極力推動經濟發展,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有系統的開發中國成為全球製造強國。相對地美國製造工業退縮,著重金融操作服務,以致對大部分貿易伙伴入超。對中貿易逆差達1223億美元(2017)。再加上美國政府每年財政超出預算,靠舉債度日,造成巨大債款,使美國產生恐慌。在此中美當前情勢背景下, 把中國列為敵人, 美國啟動貿易戰,是不難想像的。
中美當前情勢分析
美國黑馬特朗普當選第45屆美國總統,以「美國第一」,「再強大美國」為競選口號。 當選后,以商人打算盤思維,來扭轉美國國運。中國的高速崛起,對美大額出超,就變成特朗普的頭號目標。他推出50, 500, 及2000億關稅加於中國輸美貨品,首輪已發動,第三波聽証會已過,即將發動最大一輪的關稅。 中國的反應非常冷靜,美國以往對其他國家的經濟戰, 譬如80年時代對日經貿戰,給了中國教訓,以目前觀察,中國的奉陪到底似乎是她的決策。可是特朗普上任總統必須面對美國歷年來的國際策略,尤其是中國政策的歷史包袱。他能不能有突出,有改變,目前還不能預料。可是他周圍的幕僚,國會的中國台灣情結,歷代政權延續的搖擺式中國政策對他自然有影響。目前特朗普不參加APEC, 想把中國推出WTO, 要各國列出中國企業對他們的損害,要使中國不再強大,都是台面上的台詞。相反的中國似乎很堅定,對付美國經貿戰很小心謹慎,不刺激美國,國際外交照既定政策進行。對台灣政策倒是有了基本的改變,把台灣做為美國棋子的情況有了明確的分析和了解。兩岸統一問題已經是從無時程表到有時程的定案,屬於國際外交,中美關係中的一環。
中國撐得住美國對華經貿戰嗎?
先看看最早的交峰,中國輸美貨品(硬產品) 比美國輸中的服務業(軟產品)多許多,關稅戰不對襯,美國加進口稅,中國必須要用其他法子。美國每年賣給中國大量大豆, 中國不買美大豆以對抗美貿易戰,打擊美國中西部支持特朗普的農民, 改向巴西購買, 巴西因旱產量不夠,向美國購買轉賣中國加成賺利。同時日澳表態要買美大豆, 因而美國豆農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害。相反地,天公不作美, 中國天旱小麥玉米減產,因雨而大豆生產降低。大豆不夠,也影響到豬肉生產,近日中國發生‘非洲’豬瘟事件的新聞,對民間頗有影響。中國糧食不夠囤糧會造成通貨膨脹。美國先對500億中國產品加10-25%關稅,下一波要對$2000億中國輸入貨品加稅,在貿易戰中,美國似乎佔了上風。(有估計美國得利+$3.5兆美元,中國失利-$2.1兆美元)所以在這次中美貿易衝突中, 與以前中日,中韓,民意情緒高漲的貿易衝突不一樣,沒有抗議,沒有拒買,在文宣方面,放低姿態,儘量忍耐不刺激美國,甚至有人認為像“利害了我的國”和“中國2025”是導致美國發動對中經貿戰的原因。
但是實際上中美貿易逆差并不是主要爭點,美國多年與許多國家都有貿易逆差。美國注重的是“國家利益”,說白了是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美國把一切國際事務與美國國家安全一起考量。美國對中國的防堵一直沒有放鬆。美國去年的國家安全白皮書,指名把中國當作國家競爭對手。最近美國把投資法與國家安全卦勾, 給與外貿委員會權力去調查,拒絕中國來美的投資,購買美國企業。同時限制美國企業向中國供應科技技術。其目的是全面對中國發動經濟戰,要打趴中國。除了發起關稅制裁,還想催毀中國(紅色)制造鏈,鼓動供應制造工廠由中國撤出搬到越南,印度和日本。并掐住關鍵技術阻止中國的科技工業制造的全面創新升級。台灣的六大代工在大陸工廠已有變遷,但要注意不要因近利而損失長遠利益。
中國製造2025是真正中美衝突焦點
據新聞報導,中美貿易談判,最大關鍵議題就是美國要求中國停止「中國製造2025」計劃,而中國拒絕。此項計劃是中國要把製造工業的技術檔次提高,這個方向是任何開發國家必走的方向。像已開發的德國,他就有他的德國製造4.0. 就連東盟國家也提出了他們的4.0 計劃。提高技術,當然要取得技術或者研發技術。任何國家在沒有技術的時侯都會想盡方法引進技術,美抄英,日抄美,實例可循。而有了技術時就提防別人抄襲和趕上。美英歐日都是過來人,如今中國趕上來了,專利申請已耀居世界第一。她要繼續提高技術是必然的結果。美國有了警惕,感受到中國崛起的壓力,對中國開始了貿易戰,經濟戰,是可以預期的。其實近期的經貿戰最大的作用還是打醒了自己,當然更打醒了中國。美國對於中興(ZTC)的芯片禁售就完全打醒了中國半導體工業,必須要有芯片的整套原料,設計和製造的技術,才能保障中國製造業的前途,因爲半導電子電路,處理器,記憶體是所有製造技術和產品的基礎。技術不斷進步,提升,技術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不可取消的國家政策, 也是美國擔心提防的所謂國家安全問題,從商業經濟到國防軍備。
美國在半導體工業一直領先,但是日本緊跟在后,先進國家盡量控制著關鍵技術,像晶片原料,紫光刻光機,大型及高功能集體電路設計, 超高速計算機, 航空技術等。另外要在新的領域裡要有創新的能力,譬如,超導技術,衛星通訊,量子計算,在中美之間已經成為競爭項目, 造成兩者為全方位的對手。貿易戰解決不了競爭的問題,軍事戰在核威下也不是選項,而是只有在競爭中找合作,找共贏。譬如在智能電話,網絡通訊上已經進入第五代(5G), 中國有近一億人用智能手機及網絡通訊。蘋果雖為手機高檔產品,通銷全球,但是不得不向市場低頭。任何技術發展出產品,最終要靠市場, 華為在5G技術上佔了先機,又有中國的龐大市場為后盾,即使美國排斥華為不讓它進入美國市場,也並不能抵擋華為成為世界龍頭老大。
中美經貿戰的結局
美國可以向中國打貿易戰和經濟戰,可能得近利,也可能會使中國很慘,但是也會把美國經濟拉垮。在不能有核子戰爭兩敗俱傷,世界毀滅的前題下,中美經貿戰是不會持久的,也不可能持久,一個北韓經貿制裁對抗核武開發的問題都拖了數十年, 不能解決,遲早還得以多方談判來解決。中美是兩個大國,互不有利的路是不能走太久的,不但對雙方經濟有害,而且對全球經濟有大影響,可能帶來全球經濟蕭條。任何政體都會受到壓力和打擊。中美兩國就在這種背景下不得不妥協, 經貿的較勁就變成了政治和外交的較勁。以上述歷史變化,情勢分析,及經貿戰焦點 -「 中國製造2025」 和中美全方位競爭來看,長期競爭中尋找短期的妥協是必然的結果。至於這個短期會多短,會多頻繁,那可能要看中美民間,企業間的互動,越多互動越多了解,就能產生越多妥協, 因爲真實的民意,不是假新聞,最后是會影響政治的。中美經貿戰最終是在政治外交妥協下解決!
2018/9/29
作者畢業於台灣成功大學,來美四十餘年,現已退休,仍致力於推動中美文化及教育活動。
原文 | 中美論壇 US-China Forum (Chinese)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