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 | 周學儒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中庸》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如果說《大學》是人展開身心修養要閱讀的綱領性書籍,讓人了解修身的綱領即次第,那麼《中庸》就是一本有在深刻層面談工夫論的書籍,「誠」是貫穿整個《中庸》修養工夫的核心概念,並伴隨著修養歷程中冥契經驗的論述。雖然《中庸》的核心是在談工夫論,但工夫論本身也不能離開本體論而單獨存在,所以《中庸》開篇仍是在本體論層面對本體的性質與特點展開論述。
子思
《中庸》的第一章說:「天命之謂性」,反映出《中庸》對本體多層次性的看法,天所賦予人最根本的東西稱之為「性」。我們從陳復教授的著作《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中了解到,從宇宙層面而言,天是「宇宙本體」的存在;從人的層面而言,「性」是天賦予人的內在實存的核心機制,是「自性本體」的存在。「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裡面談到了二個層面的工夫:一是利根之人,一念良知即工夫即本體,順隨著自性而前進,就走在了正確的大道上;二是鈍根之人,通過身心修養工夫來與本體合一走向大道,稱之為教化。第一章接著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從「未發」到「已發」有二層意思。其一,在意識或意念出現之前,有一個先於意識或意念存在的核心機制「中」(心體),意識或意念的出現發出,以及隨之產生的行動,都符合「心體」這個核心機制的運作;其二,當人面對具體的事情時,內心生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尚停留在內在層面稱為「未發」,外顯出具體喜怒哀樂的表情與動作稱為「已發」。前者是從未「未發之中、發而中節」的本體論角度展開詮釋,後者則是專就從「已發、未發」的角度看情緒本身是否具體外顯進行解釋。第一章最後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同樣是在談本體論與工夫論, 「中」是整個宇宙間最核心的終極本體,「和」是終極本體具體發出在事情上對人事物各種合宜的應對與安頓。人透過身心修養的工夫與本體合一,因而使得天地萬物都因此而各安其位,獲得滋養孕育。
《中庸》除了在談本體論與工夫論之外,還傳遞出中華文化的王道思想,反映在「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的討論上。南方之強是一種王道精神,以寬容敦厚的國風來展開教化,即便力量強大,也不隨意欺凌或報復比自己實力弱的國家,這是君子所認同的做法;而北方之強是一種霸道精神,通過自己強大的力量征服他國來獲取利益,即便國民死傷慘重也不在意,這是剛強者所認同的做法。北方之強的國家,力量強大的時候其他人不敢反抗,一旦有所衰弱,很容易從內部與外部同時崩潰。而南方之強的國家,在面臨危機的時候,國民反而更能團結一致,對抗困局。從他人或他國的角度來看,更願意與南方之強的國家交往,不必擔憂有被吞併剝削的危險,而面對北方之強的國家,稍有不慎就會面臨災禍。
《中庸》還談到了「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五個觀念是從學習到實踐的次第。首先,展開廣泛而深入的學習;接著對學習中的問題向老師仔細請教;然後審慎的對問題展開思考;然後辨明思考後的結果;最後將領悟到的道理切實的展開實踐。這五個觀念次第不斷循環展開,王陽明先生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在印證著中庸所談的觀念。「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屬於「知」的層面,「篤行」屬於行的層面,從原文上來看,似乎知的層面比重要大過行的層面。如果從「知行合一」的角度來看,知與行的給出要符合「一」這個本體,那麼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上,還有一個統攝這些觀念工夫的核心機制,即心體,否則以上五個觀念次第的展開都會失去中心性和主體性。
《中庸》
《中庸》在工夫論的層面,非常注重人的「誠意」,有大量在談「誠」的內容。「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自誠而明,是人因誠意麵對天展開的內在體證;自明而誠,是面對他人展開的外在論證。王陽明的弟子王龍溪說:「一念良知,即工夫即本體」,他認為本體與工夫是一體,無需分開,而《中庸》在談的「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則是在說明體證與論證也是有機的整體,人不可能脫離體證來談論證還能談的深刻,也不可能脫離論證(概念)來感知本體。論證與體證本就是展開良性循環,雙軌並進。「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這部分都是在談因誠意的工夫展開而產生的冥契經驗,人的誠意達到極致,可以完全的擁抱自性本體,從而直通宇宙獲得天人合一的主體冥契經驗,參悟到天地萬物變化發展的機制,可以對某些事情獲得洞徹的明白,甚至達到預知的狀態。所以《中庸》才會說:「故至誠如神。」
《中庸》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复閱讀、品味的經典,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對生命的內在與外在都會有不同的體會與認識,隨著生命的成長,再閱讀《中庸》,更會有新的收穫與體悟。儒家是從周朝人文信仰的精神中發展出來,並深化出「性」(本體),《中庸》除了開篇在談本體論的內容之外,整本書都著重在談工夫論,尤其是「誠」。我們來閱讀經典也可從三個不同的層次展開:一、理解經典的原意;二、認識到經典的時代局限;三、給予創造性的詮釋。這三個層面並行的展開,可以幫助我們對經典有著不離傳統脈絡,而有著因應時代變化形成的全新認識。
編輯:朱浩 | 審核:邵明 |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
- [1]傅佩榮(2013)。《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北京:東方出版社。
- [2]黎明文化編(2001)。《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 [3]陳復(2009)。〈陽明子的冥契主義〉。陽明學刊,(4),55-99。成都:巴蜀書社。
- [4]陳復(2018)。《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 周學儒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學特約專欄作家,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悲傷輔導師,知行書院客座講師。接受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課程專案2年培訓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心學智慧諮詢師」課程培訓。長期關注與推動中國文化與心理諮詢本土化的議題。 |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