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 | 曾寶萱(心學教授師培訓課學員)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易經》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易經》思想內涵極為深刻,是中華民族的原創性智慧,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基因和文化血脈。它從「義理」到「像數」,從綱紀群倫到做人法則,深奧精微、包羅萬象,可謂中國文化源頭的代表,被讚譽為中國古代的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大道之源。
從小對神奇事物具有天然好奇心的我,自然對這本「神書」早有耳聞,充滿了敬畏之心,總是認為自己這等俗人「不配」去學習它,在機緣巧合下,我加入了《易經》的課堂,跟隨教授一起進入《易經》的世界,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穫了許多心靈的成長。
傅佩榮談《易經》圖丨來源於網絡
一、共時性的奇妙體驗
第一次在課上聽到「共時性」這個詞時,我就感到這個詞與我在冥冥之中就有著某種聯繫。查閱資料後發現,「共時性」最先由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他在進行心理治療中發現了大量巧合現象,是在眾多的客觀事件間,以及事件與觀察者主觀的心理間存在著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這種關係相互依存。榮格大膽地假設,是否心理現象並不局限在物理因果律之內,而客觀的遵循著某種法則?這種巧合的對應關係被榮格命名為——「共時性」現象。
而讓榮格在大膽提出該假設的關鍵是《易經》。《易經》認為宇宙是彼此相連又和諧的整體,在宇宙當中,存在著氣、陰陽、五行和八方等基本要素。這些基本要素彼此相同,同時又相互對應,因此在茫茫宇宙中則存在共同的方式將這些基本要素形成一種神秘而又必然的聯繫和感應,這樣的聯結被稱為天人感應。
教授曾言,不了解共時性之前,從未體會到這樣的感受,一旦你了解了它、認識了它,從這一刻起,你便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確實如此,在接觸它之前,我就常常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彷彿是重歷了一遍未來人生中的某個片段,在知曉「共時性」的內涵以後,我發現這樣的事情更多了,它可以是地鐵上的突發奇想卻正中老師提出的問題答案;它也可以是文學批評方法中的敘事學套路成功與教育學中的原理相配。在十分注重跨學科研究學習的今天,這樣的「共時性」經驗,讓我如鳥生出雙翼一般,自由飛翔於腦中的「精神殿堂」,將問題思考得更全面、深刻。
自從我發現「共時性」能為我帶來快樂與助益後,我將它介紹給了我父母,可謂是「悟道從理解開始」,在他們理解「共時性」後,原本一天勞累的工作因處處充滿巧合與驚喜變得趣味十足,下班後滔滔不絕地為我講述今天感受到的「共時性」。可以說,悟道看似很難,實則「動心」既可邁出自我身心修煉之路的第一步。此外,「聯結」可謂是這場課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了,在課程中處處體現著「共時」的聯結,種種因緣聚合、陰差陽錯,讓萬事相交相乘,這是萬物生長、發展的法門所在。
教授曾說過一段讓我感到很奇怪的話——在生病時,用中醫的方式進行穴位治療,不管按哪個穴位,病人都會覺得有用。這讓我頗感好奇,可又是一個巧合讓我理解了這句話背後的奧秘——我在肚子疼的時候常常會按下手指上的某個點,每次百試百靈,不一會就好了,讓我深感中醫的博大精深。可就在前幾天,我突然問奶奶我按下的是什麼穴位時,奶奶卻告知:「你按下的穴位是治咳嗽的!」我頓時陷入了自我懷疑,這時又想起教授那段讓我感到疑惑的話,才突然豁然開朗,原來人的身體是內部相連的,即所謂的「牽一發而動全身」,只要自己真心地想達到某個目標,身邊的所有事物都會幫助自己朝著目標奮進的。
諸多「共時性」的背後即為「聯結」,好像世界織成了一張巨大的網,將萬物包容其中,任其各自自由發展與變化。將萬事萬物都納入到「宇宙」的範疇中,從而形成了一個共生的系統。在這個「宇宙」中,萬事萬物包括生命體、生命能量和宇宙能量共生,感悟共生系統中的生態智慧,讓生命體之間和諧相處,充滿著人文關懷,實現整體之融合,有效促進生命協同發展。
榮格圖丨來源於網絡
二、中國有沒有哲學?
黑格爾曾說:「中國沒有哲學。」我大為愕然,在浩浩湯湯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眾多思想門派並立紛呈,每個思想背後都是對哲學道理的思考表達,更何況是自成體系的《易經》呢?
《易經》可謂是中國哲學之祖,它既講自強不息的乾道精神,也講厚德載物的坤道精神,主張乾道、坤道二元論,既是道家思想之源,也是儒家思想之源。人們依據《易經》對立統一法則,就能夠認識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易經》體現了深邃的東方智慧和管理哲學,中國古代文人在艱難困苦時,很多人都會選擇研讀、探究《易經》,從周文王、孔子到王陽明等,無不如此。
可以說,《易經》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認知體系,是中國先民對自然、社會萬事萬物的分類歸納總結和對一切運動變化發展規律的揭示描述。《易經》兼有「義理」與「像數」,反映了我國上古社會生活,尤其是將天道與人事,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人事活動、自然規律之律則與社會人事之條理聯繫起來,強調了它們的同一、平衡與和諧,成為一種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易經》經由先民通過對自然與社會的觀察感悟,以符號化的方法轉譯而形成,是影響中華民族智慧生成與建構思想學說理論結構的東方「聖典」。
陰陽八卦圖丨來源於網絡
三、生生之謂易
《易經》的「易」作何解釋?後漢的鄭玄在《易贊》中曾有過說明:「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在個人看來,它們是螺旋式上升、相輔相成的關係。
承認變易是宇宙的根本屬性,是中國古代哲學較為一致的傾向。此種觀念在孔子已開其端:「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子罕》)老莊也有類似的觀念:「大曰逝,逝日遠。」(老子《道德經》上篇)「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莊子·秋水》),都強調萬物不是固定的,皆處在變化轉移中,無一刻靜止。在近代的馬克思哲學中也提出過「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概念。
但講宇宙變化最詳密的仍屬《易經》,「富有之謂大業,口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反復強調宇宙是變化不盡、生生不易的。繫辭下傳又極言變化的情形:「易之謂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裡充分地強調了變化的普遍性和絕對性。
在《易經》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是由另一卦象改變一爻的陰陽,或改變位置而來的。這不僅再次體現了《易經》中的聯結性,又是「變易」的根本源泉。此外,《易經》中充滿瞭如老子辯證法中無處不在的對立,陰陽對立面的轉化才造成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日中則反,日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發展,不能再發展的時候名之曰「窮」,窮故不得不變,變的結果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還是自此走向了下坡路,這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生命狀態。
《易經》的「易」還有不易的內涵。變易與不易從字面上看,顯然是意義相反的,但實際上,兩者又相輔相成。變化雖是宇宙的根本屬性,但變化又是有條理的、不紊亂的,整然有序、循環不已,在變化萬千的表象之下,蘊含著一條恆常的規律和法則,即不易之則。變化的不易之則,又可謂「常」,「常」即「變中不變」之意,而變自身也是一個「常」,即變易自身又是不易的。《易傳》的繫辭上傳說:「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一切事物都是變動不居的,然而變中有常。變之所以有常,是因為變動是不可亂的:「言天下至動而不可亂也。」變才是世界運行的規則。
天下之變動雖繁而正於一,由此又引出易簡的含義:「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所謂簡易,是指世界上所有最複雜的事物都可以用最簡單的符號來概括,如「陰」和「陽」。儘管世界上的事物非常複雜、繁多、深奧,但都可以把它們轉換成人們很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所謂「大道至簡」。天下是至簡的,萬物演動、運行的規律,只需要一本《易經》寥寥幾句即可書寫下來,成為公式,我們身邊的一切事物皆能在三百八十四爻中找到對應。這是「易」的原初與終止。將不易和簡易就統一起來,表示宇宙物質運動規律的統一性和有序性,它們和變易相反相成,成為對變易的規定、限制和補充。宇宙萬物的變化是運動而有序、多樣而統一的,它們皆動而不亂、繁而不雜,既表現出生生不息的變易性,又表現出有序統一的規律性。生生不息而又不亂不雜,這不僅僅是世界各得其所的運行規律,也具有深刻理性的哲學思想。
四、萬物與我為一
簡易、變易、不易三者之間的關係,讓事情的發展有了余地,在變易的基礎上可以探索出一條不易,而不易又可以用簡單的符號表示出來,這就是簡易。在簡易之上,萬物生長變動,又成為了更高層面的變易。究其原因,是在簡易中仍留下了生長的餘地,在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凡事不做滿、做絕,為下一階段的開始做好準備。是結束也是開始,我想,這便是第六十四卦——「未濟」卦的真意。
《易經》強調「唯變所適」,即事物是一直發展變化的,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變與常相輔相成;世間萬物都要遵循天道運行變化規律,「變動不居」是「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恆常通久」是「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只有不違天不逆常,順時適變,才能保持長久。《易經》認為,人的行為要堅持中庸之道,適「時」執「中」。適「時」就是應和天地,與時俱進;執「中」就是在運行發展中既不能過度、也不能不及,永遠保持著中正、平和、穩定的心態。
宇宙圖丨來源於網絡
很難說,在短短的十七次課中就能讓我的知識有多麼大的增長,但在知識之餘,還有智慧,《易經》是能為人帶來智慧的,它可以扭轉一個人的人生態度與生命性格。在我親身感受到《易經》中的聯結後,我發現它是隨機的、發散的,是充滿意象性與創造性的「取像比類」,在每一個偶然性背後都有著意義性,借教授的話來表達:「用邏輯來看無關聯,用關聯來看有邏輯。」而在我理解,不必深究知曉每一個卦當中為什麼會提到某個事物,只要能理解當中的「發散聯想」,並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是《易經》為我們帶來的思想寶藏。
上課學的不僅僅是《易經》,更是《易經》中的生命智慧。我不再急躁冒進,而是一步一個腳印,享受著一切應當經歷的過程;我不再把未來放在「押寶」的概率裡,而是「盡人事,聽天命」,做好目標規劃,在當下努力,珍惜一分一秒可以把握的時間;我不再千方百計地迴避困難與失敗,而是把它當作我生命的一場修行,是一次上天賜予我的試煉與成長。
借用莊子的話來表達我此時的內心感受——「萬物與我為一」,每一個事件的發生都是在教會我一個道理,都與我的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結。雖變動不止,但處變不驚,用一種更加泰然的心態去面對世上的一切發展,這是我從課程中學到的最大智慧。
編輯:朱浩|審核:邵明
參考文獻:
- [1]吳丹潔.榮格分析心理蘊涵的易經生命智慧及其現實價值[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01):77-79.
- [2]李庚香,王喜成.變之萬古與涵蓋萬有——關於《易經》的若干問題芻議[J].中原文化研究,2020,8(05):43-48.
- [3]呂孝龍.陰陽變易生生不息——論《易經》中樸素辯證法思想的美學價值[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03):58-65.
- [4]鄭華棟,黃鵬.《易經》的價值在於修德避害[J].長治學院學報,2017,34(01):32-34.
作者簡介| 曾寶萱 |
北京人,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本科在讀,心學教授師培訓課學員。 |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