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評論

為「大日本帝國」招魂 「台灣之塔」的媚日史觀(上) ☆來源:海峽評論

♦ 本篇文章轉載自海峽評論。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海峽評論》337期2019年1月

去(2018)年8月,爭議長達30年的「歷史課綱之爭」,終於宣告落幕,一個徹底「去中國化」的高中歷史課綱從此定案。在這場長期的爭議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所謂「課綱之爭」,根本不是要釐清歷史真相,也不是以「學術性」的討論確立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不管反對的一方舉出多少具體的歷史根據,提出多少有力的論述,甚至多次號召群眾,走上街頭;執政黨仍然不顧一切,強行通過這份課綱,希望把我們下一代的青少年,改造成蔡英文心目中的「天然獨」世代。這個世代的歷史觀,將會呈現什麼樣的特色?

蔡政府設計的12年國教歷史課綱,包含「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三層級的歷史教育,正式取消了「中國史」。這個歷史課綱的設計者違反歷史教育的基本史觀,強詞奪理地說它並沒有「去中國化」,而是將中國史實納入東亞史範疇,會依其在東亞架構中有關的主題,編入東亞史中加以敘述,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多元價值的歷史認知。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這種「台獨」取向的歷史教育,是要在「東亞」的架構中,把「中國」逼到「他者」的位置,就台灣在「東亞」近現代史的關係而言,媚日的台獨分子,必然會擁抱日本和台灣之殖民和被殖民的關係,讓日本殖民者變成台灣的「我們」。

偏頗的歷史觀

這種異化,在「台灣之塔」的碑文中,看得最為清楚。不久之前,立法委員高金素梅曾經在立法院提出一場有關「台灣之塔」的質詢。中秋假期,我到琉球旅遊,刻意安排去參觀「台灣之塔」,發現其碑文的內容很能夠說明獨派意識型態所要塑造的歷史觀。

「和平祈念公園」位於琉球南端,是二次大戰時美軍登陸之處,也是太平洋戰爭最後的決戰場。公園內有一佔地六百坪的「韓國人慰靈塔」,公園東北角的「靈域區」,設有日本32府縣的「慰靈塔」,紀念來自日本各地的戰歿人員,每一座塔佔地約兩百坪。其中最為獨特的是「台灣之塔」,佔地僅23坪,署名「總統蔡英文」,還有一塊碑文:

為悼念二次大戰中獻身沙場的台灣戰士,我們建立「台灣之塔」,在此摩文人之丘,台灣戰士崇高志節,埋沒七十年無以彰顯,殊感哀傷。日台兩地有志之士募集善款加以援建,使世世代代、可資憑弔。當年日台戰士皆為同胞,生死與共,榮辱同擔。來自台灣英勇參戰二十多萬人中,三萬人戰歿,一萬五千人失蹤。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族群國家如何分隔,凡犧牲一己性命守護他人之義舉、不應被後世遺忘。為了回報戰時受到台灣各方恩澤、土地由沖繩翼友會提供,期盼成為親善交流橋樑,鞏固日台的恩義連結。

祈禱台灣戰歿犧牲者靈魂都能安息!也希望來訪朋友們,體認前人深刻情誼,持續予以發揚光大!

至痛無言

琉球本來是獨立王國。明治政府以「琉球處分」為名,用武力強行併吞,設置沖繩縣,並推行皇民化政策,禁用琉球方言,要求琉球人改姓名,使其日本化。1945年3月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以「跳島戰術」反攻,爆發了歷時90天的「沖繩戰役」。琉球的文化遺產破壞殆盡,20幾萬人喪失寶貴生命,其中10幾萬人是平民。除了死於戰火的和戰敗自盡的軍人之外,還有許多平民死於飢餓、疾病,甚至被戰敗的「自國軍隊」強迫自殺。

琉球人親身體驗戰爭的極度殘酷,為了反抗美國「軍事支配」的沉重壓力,也為了追求和平,發揚人性,並否定一切形式的戰爭,所以設立這所「平和紀念館」。靈域區內絕大多數的紀念碑,都只寫地名,或簡略介紹「慰靈」的對象,例如「特攻之碑」,上面只寫著「第十九戰隊」。反映出琉球人反戰及追求和平的「至痛無言」。

相形之下,「台灣之塔」碑文的用字遣詞反映出一種偏頗的歷史觀點,不僅扭曲了歷史事實,而且無法說明當年台籍日本兵的艱難處境。二次大戰前,日本認為其殖民地的土地為日本國的一部分,但人民則有區別。日據時代,台灣人稱「本島人」,日本人叫「內地人」;日本國內的法律稱為「內地法」,台灣、朝鮮殖民地實施的為「外地法」,日本內地為依「帝國憲法的規律施行一般統治的地域」,而外地則為日本帝國憲法不涵蓋的「一般統治的例外」(所謂異法地區);其內容係殖民地長官(台灣總督)發佈代法律之命令(律令),或由日本中央政府以天皇名義發佈之敕令把日本本土之法律(一部分或全部)施行於台灣的法律。

日本人認為當兵是日本男兒的「本望」(願望),非日本人不可當「日本兵」。二次大戰之初,台灣人並沒有資格當「日本兵」,只能當「軍屬」或「軍伕」,到中國大陸華中、華南、華北各地,協助日軍作戰。「軍伕」擔任炊事、衛生、搬運「兵站物品」等後勤工作。「軍屬」則大多為中學校畢業生,懂當地語言,擔任通譯、宣撫或調查工作;兩者都不是武裝部隊內的編制,不准攜帶武器。在日軍「軍人、軍馬、軍犬、軍屬」的嚴格序列中,「軍伕」和「軍屬」只能算是附屬日軍的最低層勞務存在;統計1940年台灣人軍伕的工資為一百圓,而日本二等兵薪資為六百圓,毫無「平等」可言。

「皇軍」或「清國奴」

周婉窈主編的《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收錄了一篇《台灣人派遣海南島之始末》,作者胡先德於1942年考入日本海軍陸戰隊,擔任通弁(即通譯),被派到海南島北黎戰區黃流附近的新街分遣隊。當時日軍無法控制海南島全局。在共產黨和國民黨游擊隊出沒的地區,一個村莊通常有三個村長,分別應付三方人馬。通弁的工作是協助日軍,蒐集軍事情報、翻譯、審問戰俘、核發「良民證」。作戰時除擔任嚮導外,諸如開闢道路、構築兵舍、三餐應用、徵用人工或徵收物件,都由通弁透過村長向居民徵購,「價錢比市價便宜甚多,象徵性而已」。因此戰後有許多通弁被當地居民打死或重傷。

有次,北黎戰區內的四更村附近,有共軍出沒。一名日本軍官帶隊前往掃蕩。因為戰術判斷錯誤,20、30名共軍全部安全脫逃,無一受傷或被俘。該帶隊軍官惱羞成怒,命令士兵逐戶搜索,將村內男女老幼集中於村中空地,架起機關槍,擺出射殺姿勢。村民見狀驚惶哭叫,日軍所派村長抱住胡先德的大腿,哀求「救命」。胡先德向軍官求情:「村民無武力,無論皇軍或共軍來,只有服從,請嚴予命令今後多與皇軍合作。」該軍官嚴詞責問他:「你是皇軍或清國奴?」最後雖未殺害村民,胡先德已感受到日本軍官不信任台籍軍屬的潛在意識。

「皇軍」或「清國奴」是絕大多數台籍日本兵必然會遭遇到的認同問題。當年幾乎所有的台籍日本兵都可能因此而面臨強烈的心理煎熬。然而,這是不是「台灣之塔」所要傳遞的訊息?

「志願兵」與「特攻隊」

1942年,太平洋戰爭逆轉,日本才開始在台灣徵「志願兵」,到南洋和海南島作戰。周婉窈主編的《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還收錄一篇「櫻特攻隊」的訪問稿。1943年日本在南洋節節失利時,受訪者盧永發正在台灣北部礦區一所小學任教,配合動員協助軍醫辦理志願兵身體檢查工作。午息時,有位海軍軍官問他:「當老師的教學生忠君愛國、為國犧牲,你是不是跟今天受體檢的人一樣,也有志願從軍的勇氣?」身為獨子的盧永發只好簽上志願書,離開待養的母親,成為第三期志願兵,於1944年8月入營受訓六個月。

入營第一天,部隊長就說:「現在起你們的社會地位、學歷、經歷,什麼都沒有了,你們的生命價值只有一角五分錢(明信片一張),『為國戰死』,一句話便結案。」

「日本兵」入營後,原服務單位要付本俸給其家族作生活費,但盧永發是「志願兵」,所以他原來服務的小學也不必付生活費給他母親。不僅如此,「志願兵」和「日本兵」在軍中的職務也不同。

「獻身沙場」的「崇高志節」?

盧永發結業後被分發到宜蘭「櫻特攻隊基地」擔任整備兵。當時台灣四周空海已完全由美軍控制。他們是預科練習生,17、18歲的小男生,經過飛機駕駛訓練後,一心一意準備為天皇犧牲,希望達成「一機對一艦」使命。

神風特攻隊員的黃泉之路由抽籤定順序。出發前三天,他們被招待到宜蘭市區的海軍招待所「吾妻」料亭,「日本妓女、朝鮮P、台灣查某豔裝相待,吃喝玩樂隨你便。體會一下大男人該有的全部享受,讓你死而無憾。」

「出發前一晚要舉行活喪禮。這一群小男生身穿白色襦袢(和式內衣),跪坐在神桌台上,供著水果,白陶皿杯盛滿清酒,如同供神。由神社的神主(神和尚)誦讀祭詞,驅逐惡邪及開導黃泉路後,飲盡清酒而結束喪禮。」禮成後就往寢室享受人間的最後一夜。

這時整備兵須趕回停機場準備。大約清晨四時,零式戰鬥機升空後環繞兩圈便往海上消失了。約10分鐘後,水平線上升起微紅火光,成為晨報的頭條新聞戰果,實現了「預科練」少年的玉碎夢,這些少年就如櫻花般凋落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軍人從收音機聽到天皇「御音」的投降宣告,個個痛不欲生,抱怨失去獻軀機會而放聲大哭。盧永發他們這群整備兵卻「莫名其妙,是憂?是喜?一時失去了綁身的枷鎖,卻像也失去重心的感覺。不得不佩服日本忠君愛國教育的成功。」即便是「志願兵」,他們真的是因為懷有「崇高志節」而「獻身沙場」的台灣戰士嗎?

「守護他人之義舉?」

根據日本厚生省的記載,1937到1945年間,台灣總督府總共招募軍屬、軍伕12萬,軍人8萬,總共20萬;其中3萬多人陣亡。在台灣志願兵中,有一些人被派到南洋去當「盟軍戰俘營監視員」。他們所受的「基本軍訓」之一,就是學習如何打耳光。到了南洋後,他們「穿著英挺的日軍制服,背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在俘虜營前站衛兵」,命令被日軍俘虜的盟軍士兵「挑砂石、挖地洞、採銅礦、建機場,在最飢餓的狀態下做苦役。」在必要時候,他們也會在日本軍官的指揮之下,凌虐戰俘。這種在武力挾迫下的行動,可以說是「犧牲一己性命,守護他人之義舉」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族群國家如何分隔」,「台灣之塔」希望台灣人不要遺忘的究竟是什麼?

戰後的紀錄顯示:盟軍在日軍俘虜營中總共有35萬人,每100名俘虜中有27名死亡,是盟軍在德國和義大利戰俘營中死亡率的七倍。在戰後的審判中,有173個台籍「日本兵」被起訴,其中26人列為「甲級戰犯」,被判死刑。另外七個人因為「於北婆羅洲的美里及其附近,射殺及刺殺46名俘虜」,一審被判死刑,一個月後再審,改判10年徒刑。

「生死與共,榮辱同擔」?

《大江大海》中,龍應台提到:2009年,她循線到彰化縣和美鎮訪問七人之一的柯景星,對這位已經90多歲的老人進行訪談。他描述當時狀況:「我們十幾個人把40、50個俘虜圍起來」,「隊長杉田鶴雄就命令我們殺人。不服從命令,我們就要被殺。」「之前有教我們刺槍術,教刺槍術的教練是在天皇前面表演第一名的。」「隊長一聲令下,就統統用刺刀刺死。」

戰後審判時,這群台灣兵坐在椅子上,軍事法庭安排澳洲俘虜出庭指證,「一個耳光換五年」。柯景星當場被判死刑。他的感覺是「我真的要死了嗎?死了還沒人哭啊!」「第二天改判10年,很高興!」他被關七年半之後,因為英皇登基才被特赦,回到台灣。

胡先德的口述歷史也提到,被徵召到中國的台籍軍屬尚且被日軍視為戰爭工具,戰時當地居民投靠日軍,擔任維持會會長,或自衛隊長等,其下場比台籍軍屬更慘。北黎戰區有一重鎮,叫做黃流,設有自衛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將此消息秘而不宣。其後第一或第二天,胡先德看見很多戰友往海軍病院走,也隨著走到病院。發現該黃流自衛隊長被綁在鐵製病床上,正活生生被解剖,慘狀無法形容。他問戰友:「誰下的命令?」答說:「副官下的。」胡先德不忍心看下去,趕快離開。9月下旬國軍接收時,這位副官高崎上尉被國軍逮捕,送往廣州軍法審判。1949年國軍撤離廣州時,據說該副官從獄中逃脫,潛回日本,為報社寫文章。

戰爭結束後,日本軍民即於戰敗之年年底,全部平安回抵日本。他們將台籍軍屬棄於戰地,任其自生自滅,不管他們是否會被當地居民打死。胡先德因而感嘆「船過水無痕」,作為侵略者的工具,下場總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南進政策」的戰爭工具

日本人對原住民的研究起源甚早。昭和元年(192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移川子之藏來到台大前身的台北帝國大學,設置「土俗人種學講座」,從事「人種學」研究。兩年後,東京帝大出身的飯詔龍遠教授及力丸慈圓副教授也連袂來台,在台北帝大創設「心理學研究講座」。當時日本非常崇拜德國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心理學研究室」向德國購買了130多件實驗儀器,可是卻沒有用它們作過任何學術實驗。

1930年,霧社事件爆發,日軍參謀和知鷹二鑑於原住民對日本軍警作戰英勇,以寡擊眾,因此建議:若能徵召原住民替日本作戰,應能對日本有所貢獻。為了配合當時日本政府的「南進政策」,當時台北帝大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調查台灣山地原住民的智力、形狀知覺、色彩偏好、民族習性行與懲罰制度等,準備到南洋作戰。

根據某些獨派作者的說法:「高砂族本來就具有日本古代的『武士精神』,加上受過日本教育,『日本國民』的意識非常強烈」。當年台灣總督府招募「志願從軍高砂青年」,公告一出,竟在山地部落掀起「不志願非男人」的從軍熱潮。「第一批應徵者高達五千人。他們拿著祖先傳承的番刀應徵。其中不少人提出『血書』,爭先恐後,志願從軍」。

日本古代的武士精神?

1942年3月,第一批「高砂族挺身報國隊」五百人赴菲律賓參戰,5月7日擊退巴丹半島美軍而聲名大噪,後來,日軍又陸續送了七批「高砂義勇軍」到南洋作戰。「他們盡忠盡職,茂密的叢林好像是自己的家園,視、聽覺及方向感像野獸一般敏銳,狩獵所養成的神槍手更比比皆是」。日本軍官普遍認為:「高砂隊員英勇、服從、為長官效命及犧牲奉獻的精神」,連日軍也望塵莫及。然而,在那個時候,美軍已經在太平洋戰場展開反攻,日軍在台灣上空也已經失掉制空權,許多裝載台籍「志願兵」赴南洋作戰的艦隊,還沒開出港口就已經被美機炸沉,因此,犧牲也特別慘烈。高砂隊員總數約四千人,估計有超過三千以上的人戰死。其中取名「薰空挺身隊」的傘兵部隊,乘坐飛機以機腹迫降雷伊特島的機場,試圖奪回機場,結果是全軍覆沒,無人生還。

即使「高砂義勇軍」真的是有心協助「日軍把白人帝國主義者趕出亞洲」,日本政府對他們的回報又是什麼?

(待續)

 

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