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論壇

歷史課綱的變易及其影響 ☆來源: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於民國108年創立。我們的宗旨:在台灣推動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教育,自寫、自編、自傳歷史教材,讓青年學子認識自己真實的歷史,回到過唐山先人的中國人立場。

劃撥帳號:31644643    

戶名: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


2019/11/26 

2017年7月3日,教育部所屬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高中歷史科除將原來必修8學分減為6學分;中國史的份量由原來的1.5冊減為1冊外,更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並以觀念性的知識表述取代以編年敘事為綱目的主題,做為課程編寫與教學的準則。這樣的改變可謂是自李登輝以來,欲藉歷史教育之手重構並詮釋台灣史,以謀求台灣獨立之必然發展。以下將就課綱領域的變化、不同課綱版本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兩大方面,分而述之。

課綱易改的三階段

台灣歷史教科書領域的分類變化,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期間又可概括出增列台灣史、去除中國史兩大裂變;今將三階段分述於後:

一、「本國史、世界史」兩個領域並列

自國民黨政府播遷台灣後(1949-1997),長期以來台灣地區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均由國立編譯館統籌編修撰寫,俗稱「統編本」,其中以「本國史、世界史」作為並列的兩個領域;而台灣史的講述則納入在中國史的範疇之中。適時,由於上課時數多且完整,學生對中西方歷史的整體發展,較能獲得全面的把握與瞭解。

二、將台灣史自「本國史」分立出來

1996年,李登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後,任命主張「同心圓」史觀的杜正勝為教育部顧問。1997年,再任命他為國中版《認識台灣》教科書編輯委員會主委,並正式將《認識台灣》增加為國中版的新課程。

2004年,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教育部長黃榮村,依照「同心圓」史觀修改高中歷史課綱,預計要在民國95學年度施行,故稱「95暫綱」。95暫綱引發社會極大的反彈,致使黃榮村辭去教育部長一職;陳水扁遂以杜正勝出任部長,強硬推動95暫綱的實施。高中歷史課綱自此以「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個領域並列,其中「中國史」則不再稱之為「本國史」;中國史與台灣史除各編一冊外,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授課時數,因台灣史授課時間的增加而受到壓縮,致使中國史的教材不得不大量縮減。

2006年,高中課綱再次修訂,預計民國98年度實施,故稱為「98課綱」,但該課綱之觀點與意識實與「95暫綱」無異;割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關係、美化日本侵華戰爭、強調台灣地位未定論、聲稱台灣慰安婦為自願等觀點,引發社會各界的極大爭議與不滿,使教育部不得不延緩一年再實施。2010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後,教育部在吳清基部長推動下,對舊有的課綱小組進行改組並著手修訂歷史新課綱的相關事宜,預計民國101學年度(2012年8月)實施,故稱「101課綱」。

基本上,「101課綱」在領域分類上明顯保留了妥協的色彩,維持了「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並列的型態,不過這份新課綱也爭取堅持了一些改變。首先,除上述「95暫綱」與「98課綱」極具爭議的論點得到修正外,台灣人抗日的事蹟首次被納入教材「說明」中,成為教科書編寫時必須書寫的重點。其次,中國史的授課時數由原來「95暫綱」的1學期,增加為1.5學期;若加上高三選修課程中第一學期的「華夏文明與東亞文化交流」,則整個課程內容的配置,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維持了1:2:3的比例。

三、去「中國史」代之以「東亞史」

2017年7月3日,蔡政府教育部所屬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進一步在歷史課綱草案中,把中國史的領域都去除,而以「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並列;為達去中國化之目的,乃將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文化發展,自純客觀知識的角度恣意割裂排比,顯現出其無視也無知於歷史知識獨特性的粗糙與魯莽。此一明顯政治化的操作手法,可謂心機有餘卻識見膚淺,必將為歷史的巨輪所埋葬。

不同課綱版本所造成的影響

自李登輝當選總統後,台獨運動在台灣的發展益趨明朗而檯面化;他以強調台灣為政治實體為名,將「中華民國」改為「中華民國在台灣」,進而說「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時至今日,蔡英文在走訪巴拿馬時自稱為「台灣總統」,而「總統府」官網,也多以「台灣」之名代替中華民國的稱呼,其一脈相承可見一般。除了上述稱謂的改換之外,對島內人心與年輕一代思想心靈之影響,則莫若藉國、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修訂之機,竄改、割裂中國歷史內容、宣揚台灣意識、扭曲文化認同、美化日本殖民侵略等作為,尤其危害至深且鉅。

個人於95、98、101課綱出任審查委員,並在馬英九總統任期末《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召委任期內,雖先後與志同道合之委員如王曉波、伍少俠、楊宇勳與吳昆財等人,在不同的課綱小組內力挽狂瀾,唯自李扁以降,深綠獨派勢力囂張跋扈,在國民黨政治力全面棄守的當下,實心懷深憂而無以為繼。今特依不同課綱之特色分述其影響於後,藉以清晰察見台獨份子步步進逼之用心。

壹、彰顯「台灣意識」的國中版88課綱 

一、做法

1990年,李登輝當選第八任總統,他以自由化、多元化、民主化為名,取消國民政府播遷台灣後,歷史教科書由國立編譯館統籌編修撰寫、以「本國史與世界史」作為兩個領域並列的慣例,推行所謂「一綱多本」的政策。此後,出版界可以依據教育部所訂之課綱,自行編撰教科書、送教育部審定通過後出版。不過,爾後的審查委員多由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聘定,都掌握在獨派學者手中,開啟了日後審委左右教科書書寫內容的歪風。

1996年,李登輝當選第九任總統,任命主張「同心圓」史觀的杜正勝為教育部顧問,該史觀強調以台灣為中心,以台灣→中國→世界作為歷史敘事的順序,主張將台灣史獨立出來與中國史、世界史並列。1997年,李再任命他為國中版《認識台灣》教科書編輯委員會主委。杜正勝、林富士、彭明輝三人乃著手編寫國中版的《認識台灣》一書,並正式將《認識台灣》增加為國中版的新課程,也為日後高中歷史課綱「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個領域的分立,埋下先聲;這就是1999年推動的「88課綱」。

二、重要內容與影響

  1. 大力宣揚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例如大力宣揚八田與一興建水庫的神話,說是推進台灣農業發展的基石。
  2. 將台灣人劃分成原住民、客家人、台灣人與外省人四個族群;再以台灣人與中國人對立,強化外省人的「原罪觀」,配合政治鬥爭,挑起族群衝突。
  3. 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為「台獨意識」與文化「皇民化史觀」的高中課綱奠定基礎。
  4. 以「台灣人」、「本土化」的簡單概念,分化族群並成功地搶佔了鬥爭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國民黨也在「台灣意識」、「本土化」概念的影響下,漸趨走向所謂「在地化」,而漸有「台灣國民黨」一說的出現;另有一部分人士則出走自組「新黨」,遂使中國國民黨也日趨分崩離析。

貳、確立「台獨史觀」的高中版95暫綱與98課綱

一、做法

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在以規劃「九年一貫教育課程」的藉口下,由當時的教育部長黃榮村,聘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張元教授,負責高中歷史課綱的修訂。台灣史脫離中國史,首次獨立成冊;並將明、清兩朝的歷史,納入世界史授課。該課綱預計2006年實施,故稱「95暫綱」;但一經公開乃廣受質疑,故暫停修訂。

2004年,杜正勝任教育部長後乃假借「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之名,任逢甲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周樑楷為召集人,於2006年將上述課綱繼續修訂,預定2009年強行推動實施,故又稱「98課綱」。

二、重要內容

  • 「95暫綱」與「98課綱」本一體之兩面,其主要的做法是把中國史中的許多名詞與觀念,加以歪曲竄改:
  • 中國人崇敬祖先 改為 漢人崇敬祖先
  • 國立 改為 陽曆
  • 我國歷史 改為 中國歷史
  • 國父孫中山 改為 孫中山
  • 舉凡大陸地名一律加上中國二字
  • 我國最高峰聖母峰 改為 玉山
  • 日據 改為 日治
  • 光復 改為 終戰或戰後
  • 抗日戰爭時期 改為 二戰時期
  • 中日戰爭 改為 日清戰爭
  • 加寫 慰安婦是自願的
  • 否定《開羅宣言》的修約地位
  • 宣揚台灣地位未定論

三、主要影響

  1. 上述這些觀念配合「兩國論」的論述,無形中強化了一邊一國的觀念。學生與一般大眾經過近十年的宣傳與灌輸,一方面,成為孕育了所謂「天然獨」世代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分離主義的概念也深入人心。
  2. 配合一些歪曲史實、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電影如《海角一號》、《灣生回家》等片子的拍攝,成功架空並轉移了台灣人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惡感。

參、微調努力下的「101課綱」與「103課綱」

一、做法

2008年,馬英九以超過65%的多數票當選總統,適時民意要求儘速修改具有獨台、台獨及美化皇民化史觀的教科書。無奈馬英九一方面鍾情且迷惑於做一位全民總統,刻意討好那沒投他的34%左右的選民。另一方面,除依舊重用並保留相關行政部門深綠的官員外,對支持他的地方勢力與黨務工作同志,打著革新國民黨的口號反而如仇人以對,或疏離或遣散;致使國民黨在李登輝分化之後,再一次喪失了團結的機會。

在馬英九第一任總統期間,教育部也曾組成課綱小組修訂課綱,無奈小組成員多為扁時代原班人馬,故結構與內容無法徹底改變,依舊維持「兩國論」的框架;因預計101學年度實施,故稱「101課綱」。

馬英九在第二任總統期間,因感於「98課綱」的內容不符合中華民國憲法,加上邱毅委員於立法院會建議將台灣史與中國史並列,致使教育部再度推動課綱修改的工作。此時獨派委員以新修課綱有去「台灣化」之嫌,一再發動杯葛並抗議後退出審委小組,致使課綱只能微調無法做全面的修正。該課綱於2014年2月10日公布,故稱「103課綱」;又因多處微調,故稱「微調」課綱。

二、重要內容

  • 「103課綱」雖說是微調,但在民族文化的本位上,確實做了一些堅持:
  • 原住民 改為 原住民族
  • 國際競逐時期 改為 漢人來台與國際競逐時期
  • 鄭氏統治 改為 明鄭統治
  • 日本統治 改為 日本殖民統治
  • 接收台灣 改為 光復台灣
  • 大航海時代 改為 漢人來台與大航海時代
  • 荷西治台 改為 荷西入台
  • 加寫 台人與抗日戰爭
  • 多元文化發展 改為 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 刪除 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豆事件
  • 慰安婦 改為 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
  • 強調 大東亞共榮圈是侵略的構想

增補部分:

  1. 台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運動之互動,例如孫中山來台尋求台人支持、台人參與革命與中華民國之建立等。
  2. 新型態本土菁英的形成與五四運動的影響。

修正部分:將主題「當代台灣」,由概念式改為依時間序列敘述。

三、主要影響

 「103課綱」微調的努力公布後,立刻受到綠色學者、學運及社運團體的圍剿與抗議:

  1. 他們反對「去台灣化」、「去日本化」;藉著追求價值中立的幌子,反對有具有價值性批判的詞彙,如「明鄭」、日「據」、「殖民統治」、台灣「光復」以及慰安婦是「被迫」等等。這股抗議趨勢後又與太陽花運動合流,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
  2. 行政院並未平復動盪局勢,為免除爭議乃宣示教科書選用原則:
    1. 新、舊版教科書並行,教育部完全尊重各校自主選書或自編教材,不做任何干預。
    2. 新、舊版教科書差異部分,不列入107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範圍之內。
    3. 針對新、舊課綱之爭議,啟動檢討機制。

肆、「108課綱」中國史消失、台灣史成為本國史

一、做法

2016年,蔡英文在選舉中大獲全勝後,便積極快速地進行「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的勾當。5月20日就職當天,她就迫不急待地宣布要廢除微調課綱;5月31日,蔡政府下的教育部正式廢止「104課綱」,並對馬政府後期修訂(但未公告)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亦棄若敝屣。

2017年7月3日,教育部所屬國家教育研究院公布《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其中高中歷史科除將原來必修8學分減為6學分;中國史的份量由原來的1.5冊減為1冊外,更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門類中,致使中國史在領域的分類中消失了。此外,並以觀念性的知識表述,取代以編年敘事為綱目的主題,做為課程編寫與教學的準則。

二、新課綱的缺失

以一個概念化議題作為編寫課綱的形式,早在「95暫綱」時即已開始,特別是在高三選修歷史教材中普遍採用。不過,選修議題的選用多著眼於必修科無法講述的歷史片段,故其彌補與補充性的意義極強,且議題平實尚不脫歷史發展的時序與軌跡。但這個狀況在必修歷史課綱中,由於台灣史獨立一冊,上課時間壓縮了中國史的空間,導致中國史課綱的主題,就採取了以概括式概念為議題的作法。為配合議題的主旨,相關教材的論述與份量,不得不或裁減或刪除;而這個現象在《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草案》中,尤其呈現出極大的扭曲。將當下人為的概念性用詞,做為歷史課綱的主題或項目,乍看創意十足,其初衷也是為了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可謂用心良苦。不過,由於高中生上課時數與其基本歷史知識的限制,無形中使這份良善美意的構思,反而不利於高中學生的學習,甚至不利於教學現場的教授,反而似乎更適合於碩博士生的教學與教材。對於國、高中生而言,則猶如要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去參加百米競賽般的揠苗助長。今純就課綱而言,綜合論其所具以下幾方面的缺失:

  1. 跳脫、顛倒並割裂時序

以國民中學部分為例;為了配合銜接主題B「早期台灣」的講述,主題C先教「清帝國的統治」,此時的清帝國位列近代;至主題H再回頭教「古代中國的政治與社會」。主題I「世界網絡中的近代東亞」,則把中國的宋、元、明、清四代的歷史發展,不但自中國史的脈络中割裂出去納入東亞史中;宋元明三朝姑且不論,此時的清朝卻又變回了古代;真可謂古今不分、因果錯置,受教者誠然無辜,但教授者真不知道會不會精神分裂!

在「早期台灣」的四個「條目」裏,除了Bb-IV-1「十六、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各方勢力」,可能會涉及一點敘述漢人移墾之事外,相關鄭成功反清復明、顏思齊來台與鄭氏擊敗荷蘭人的條目均被剪除。然而,事實上主題C卻不得不先教「清帝國的統治」,正辯證性的說明了台灣的開發,實與漢人明鄭時期的經略與中國歷史的發展密不可分,任何想以割肉擦粉的方法加以掩飾,都會洩漏馬腳,徒顯無力而已。其次,中國史部分在主題中只羅列了自商到唐朝的所謂「古代中國」,中古的中國與近現代中國的發展,都被併入到概念性化的主題如「現代化的嘗試」、「現代國家的興起」與「當代東亞的局勢」之中;使中華文明長段發展的時間序列,以及各階段歷史發展中的特殊性,以移花接木之法被顛倒割裂。

再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課綱為例,不僅完全沒有以「中國史」為要旨的主題,同時,在國中與高中對中國史完全沒有條理脈絡的教學前提下,卻在概念化的主題中,似乎穿插了以中國史為基礎的討論條目。例如主題G「國家與社會」中涵括了2個項目a「國家的統治」與b「社會的組織」,其中條目Ga-V-1要敘述教學的是「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條目Ga-V-2要敘述教學的是「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

作為一個在歷史園地已然浸潤了40餘年的園丁,相信在拿到這份課綱後,都會有不知如何下手編寫與教授之苦。首先,在「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一個小條目中,試問將如何去界定「傳統」的斷限與意涵?其次,中國早自殷商之際就已進入歷史時期,爾後隨著朝代的更迭,各代政治制度與權力的運作多有創新與變革;皇權、政權與治權的政治權威,也往往因統治者的能力、體制演變與客觀環境而有不同;例如以政治體制而論,漢朝通稱為「三公制」、隋唐為「三省制」、明朝為「內閣制」,而清朝則有「軍機制」與「八王議政制」等各種變化。那麼,所謂傳統政治權威意指為何,要以怎樣的標準與拿捏,才能把這個籠統的概念講清楚?至於「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條目,一方面不但在時間上牽涉上下近兩千年的制度變化,另一方面還觸及到不同空間的人、土地與稅收的治理關係,比之於「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條目內容,其複雜度猶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編撰者對內容的解說信手拈來,游刃有餘,但對相關基本史實背景付諸闕如的高中學子,在有限的上課時數下,也不能不施以具特定目的性、或驟然給予一些簡化答案的引導式教學,但這樣的教學是蔑視了歷史發展中不同階段的獨特性,徒然養成學習者先入為主的偏見與自以為是的觀念,實與博學慎思明辨之養成差之千里矣!

至於其他「項目」與「條目」的內容設計,也是為配合各個不同主題的意涵,而由編委們的執意編訂,其中史實之取捨則徒顯狹隘而已。今以主題K「現代化的嚐試」「項目」a「政治上的挑戰與回應」及其「條目」:Ka-Iv-1「晚清時期的中西接觸與衝突」與Ka-Iv-2「甲午戰後的政治體變革」為例,加以說明。

既然「主題」為「現代化的嚐試」,那麼在條目中,為何不考慮書寫相關教育、軍事與文化等多方面政策的具體變革,藉以與「主題」對應?事實上,中西接觸與衝突只應為此時表述的過場而已,又何須用一個小節的分量多加贅言。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有技術、制度與思想三個不同層次與階段的挑戰與回應,使用「政治上的挑戰與回應」這一概念,真讓人不知需闡述的具體內容該如何選擇並書寫?

  1. 淺薄的政治化意圖

歷史是人類生存發展、生活改善與人生追求的總紀錄,人自然是歷史發展的主人翁。歷史文化教育的責任之一,正是在把對這個民族或國家發展做出貢獻的個人,將其思想、精神與道德薪火相傳,使子孫能在人生奮鬥中有所依循。歷史上的羅馬帝國與當今的美國,莫不重視歷史人物與道德人格的教育;但在《歷史科課綱草案》中國史的資料中,中華民族與文化中的聖賢豪傑與英雄先祖全不見了蹤影。的確,歷史常被政客做為鞏固政權、美化施政、打擊異己、構建族群認同的工具,在近代歷史上希特勒的文宣政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不過,若真以為歷史只是一種可隨意操縱的工具與知識,而看不到他實存的真相,這樣的政客或所謂御用學者,通常都會很快的被歷史洪流所吞噬。

教育部國教院這麼迫不急待地去「中國史」代之以「東亞史」,完全拋棄馬英九總統任期內《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的構思,而急切的代之以新的「課綱草案」設計,已被坊間評論者視為欲把「中國視為外國,把台灣人和中國人分開」的政治作為。

今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主題D「現代國家的型態」為例,加以說明。其「項目」a「台、彭、金馬如何成為一體」之下,分列三個「條目」Da-V-1「從地方到中央」、Da-V-2「國際局勢與台灣地位」、Da-V-3「教育、語言與基礎設施」;「項目」b「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之下,亦分列三個條目Db-V-1「日治時期的政治與社會運動」、Db-V-2「戰後的民主化追求與人權運動」、Db-V-3「戰後的社會運動」。縱觀上述兩個「項目」,首先在「台、彭、金馬如何成為一體」的概念下,似乎企圖要表明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深意,但作為主體存在的中華民國卻消失了。其次,當中華民國依然存在的今天,新課綱奢談自治的同時,還將戰後的民主化與社會運動,在時序上與日本的殖民統治,搭上千絲萬縷的關係。

稍具台灣歷史發展認識的人都知道,日本據台時期的政治與社會運動,是我台民隱性抵抗殖民侵略者的愛國運動。中華民國在台灣並未遂行殖民統治,更未把台灣人進行階級區分,民主化運動更是蔣經國晚年政治革新的一部分,其與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政治與社會運動,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也不能類比的。歷史知識所代表的歷史真實,需要對不同時空的縱橫剖面進行梳理定性,方能使真相大白而不被扭曲。若認為僅以簡單的政治概念與粗略知識的排列組合,就能表述複雜的歷史進程,進而能永遠禁錮並徹底統制人們的思想,這種淺碟子式的政治意圖,終將如瞎子摸象,永遠無法引領趨勢!

  1. 國、高中的課綱沒有統整:根據學者研究分析,現行各國、高中課綱所累積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1. 國小、國中和高中課綱內容重覆;
    2. 知識量過多,無助能力或素養的養成;
    3. 未能區分學生的理解和心智成熟因素。

因此,針對十二年國民基本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程之設計,建議:「國中、高中課程架構需呈現連貫性,……應該考量學生心智年齡的差異,呈現進階的課程發展結構,規劃由淺入深的學習進程。」

的確,不同於過去國、高中教材的各自編列,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就是必須著眼考量學生心智年齡的差異,進而規劃由淺入深的學習進程。因此,馬英九總統任期內《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修訂之際,在總召集人的號召下,特別加強了與公民科進行觀念與書寫內容的溝通;進而嘗試著以生活(習俗)、生存(環境)、生命(創造)三個「主題」,對國小、國中和高中歷史課綱的內容進行統整。歷史科領域一方面擁有累積量極大且多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在不同時期的歷史發展中都因人、時、地的變異,而各具其所屬的獨特性,例如中國的各個朝代都有各自獨特的政體、兵制與稅制,後人在表述或追憶時,本不應概念式的一體化視之。因此,對國、高中的歷史課綱,在教學時數有限的規範下,進行由淺入深的統整就極其必要。

 那要如何統整?基本上,就國中部分而言,「主題」以時序先後做為擬定的原則,「項目」則在時序遞演的基礎上,在「說明」中給予提綱挈領的敘述,以明確史實不帶任何價值判斷的如實呈現;同時,史實絕大部分是以政治史作為主要的敘事軸線。至於高中部分則在國中的基礎上,除注意敘事軸線的銜接外,進一步深化豐富「項目」的內容,在「說明」中加重經濟、社會與文化史知識的幅度與份量。必修課綱空間無法容納的部分,則調整到選修史中,期望藉以達到由淺入深、多樣且層級漸深的學習目標。今舉馬政府後期所修訂的《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為例,國中部分中國史「主題」一、「從遠古到三代」中的「項目」二、「春秋戰國時期」,下分1.春秋與戰國2.百家爭鳴;在「說明」1-1中要求簡述周室東遷後的演變、「尊王攘夷」與諸侯爭霸,2-1簡述儒、道、法、陰陽學派的內容。相對於高中的中國史「主題」一、「先秦的文明與傳承」中的「項目」二、「春秋戰國的巨變」,下分1.社會經濟的變遷2.思想文化的變遷;在「說明」1-1中簡述封建制度瓦解後的社會經濟變化,2-1簡述「百家爭鳴」的思想背景及重要學派。

這樣的課綱安排其用心意在使國,高中學子所得的歷史知識,能由淺入深、由政治到經濟文化、由人物到史實,統整多樣既不零碎也不重覆。

綜觀《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國中的歷史課綱,雖美其名要「採長時段的通史架構設計」,卻出現了跳脫、顛倒並割裂史實時序的安排。高中的歷史必修課綱雖要「依時序選擇基本課題設計主題,透過歷史資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習者發現、認識及解決問題的基本素養。」 但其課綱「主題」與「條目」的設計,多處非但沒有根據時序撰寫符合歷史真相的內容,在其概念性極強的主題引導下,反而偏離了歷史的客觀真實,其政治性的企圖與目的也就不言而喻啦!

三、影響

  1. 台獨史觀的確立:台灣史獨立一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已然明明白白地宣示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只是東亞文化圈中一個獨立的國家。
  1. 中國史消失了:中華民國史與中國史的發展,均被不按時序地肢離割剪、分插於不同的概念化主題下,無形中使中華民國史與中國史都消失了;台灣史堂而皇之地成為本國史。
  1. 政治化意圖明顯:用引導性極強的概念化議題作為編寫課綱的主題,其下項目與條目的設計,僅以簡單的政治概念與粗略知識的排列組合,就妄圖作為教學的張本。學生在知識背景不熟悉甚至完全沒有的情況下,如何能讓老師對複雜的歷史進程,說清楚講明白。況且,在趕追授課進度且概念導向的前提下,也極容易迫使授課教師陷入望文生義、想當然耳的教學情境,進而悖離了歷史發展的真實性與特殊性。這樣的教授不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而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塑造與灌輸。

談談去中國化的問題

  • 去中國化的事實

自杜正勝、林富士、彭明輝編寫國中版的《認識台灣》一書後,不但大力宣揚日本殖民統治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也為日後高中歷史課綱「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個領域的分立,埋下伏筆。另一方面, 「98課綱」更在杜正勝的積極推助下,否定《開羅宣言》、宣稱「台灣地位未定論」,並將「日據」改為「日治」、「光復」改為「戰後」,以淡化日本殖民侵略的歷史,進而接受皇民化史觀並構建「台獨史觀」。

 《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除將台灣史獨立一冊外,徹底的將中國史刪除並納入東亞史之中,其意在言外之意已然非常明白,就是把中國看成和韓國、日本一樣的外國。另一方面,卻又藉著皇民化史觀的美化,加深青年一代對日本的喜愛,並強化台、日間的紐帶聯繫。至此,蔡英文的「文化台獨」似乎已悄然徹底達成矣?!

從短、中期的角度來看,文化台獨將會給年輕一代帶來錯誤的認知,造成短視的惡劣影響,並為民族的和諧與統一帶來治理上的障礙。但就長期而言,這種無法真正去中國化的作為,徒顯政客對中國歷史本身的無知無識而已!

  • 台灣主體性的建立--永遠都是個「壯志」未酬的遺憾

歷史的本質旨在追本溯源、探求真相(理)。英國史學家卡爾(E.H. Carr,1892-1982)說:「歷史是史家與事實間交互作用的過程,現在、過去、未來永無止盡的對話。」

永無止盡與永不止息,正是中國人心靈上對時間之流的回歸與喚醒,也是一切形式知識追求、構建之基礎。中國人雖然沒有位格神的宗教崇拜,但敬天法祖;天為宇宙萬有,祖代表根源與綿長的時間,仰視萬有的宇宙、取法悠遠無盡的過往;面對歷史的長河,人要鑑往知來心懷謙卑。歷史既是存在的本體,在傳統中國人的視野裏,也是一切知識的總匯,所謂六經皆史;而絕不只是某些形式知識與片段概念的排列與雜湊。若說希臘人的哲學、羅馬人的律法和基督教,是構建近代西方文明的三大要素,那麼歷史、教育與政治,則是中國道德政治文化的基石。古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彰,國乃滅亡;而國雖可滅,史則不可滅;其義明矣。

主張台獨建國的人追求所謂台灣主體性的建立,因此,要在教科書中儘可能的除去或變異一切與中國有關的知識連接。然而,在使盡吃奶的力氣後,我們還是看到了極不令人快慰之處。首先,無法也沒有辦法做到「除惡務盡」。綿長的中國史雖然被腰斬變裝,可是就是得保留,這種欲丟還撿的無奈著實可憐復可悲!本應該拿出骨氣,把所有有關中國的東西都棄之蔽屣才是呀!如崇孝道、過年節、尊師重道、兄友弟恭等習俗教養,尤其文字語言也該一體拋棄才是。況且,若要徹底去除中國文化,就要先毀滅中國人的道德意識;然而知禮守義的道德自律,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準則,它們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瑰寶。台灣人若放棄了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的道德規範,就只成了失根的蘭花,沒有形上的追求與信念,又何言主體性的建立?

英國當代史家馬丁雅克( Martin Jacque )在一場演講中提到:「當代中國的崛起是一個文明的再生、一個古老文明的復興運動。我們英國人應該學會謙虛地向中國人學習,不應以我們西方人對國家的觀念來衡量當代的中國。」是的,目前中國正浸潤在對自身歷史文明的回歸與喚醒的征程中,著眼於歷史的大趨勢,還真為那些目光如豆的汲汲營營之士,不禁要默誦一遍心經、長唸一聲阿彌陀佛,滌除一身我執的虛妄。

 

孫若怡|作者為前稻江科技管理學院校長


1 95課綱審查委員;98課綱與101課綱編修委員;馬英九總統任期內《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歷史科課綱》召集人。此文在2017年10月13-17日的「台灣歷史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 上發表。 

2 「同心圓」史觀強調以台灣為中心,並將台灣史獨立出來與中國史、世界史並列,以台灣→中國→世界作為歷史敘事的順序,替代1949-1997年以來將台灣史納入中國史為敘事的中心。 

3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中歷史「95暫綱」與「101課綱」之比較》,教育部電子報,htpp://Epaper.edu.tw//news.aspx?_sn=4182 

4 「98課綱」的委員們意見分歧,原本提出三案,最後乙案撤,僅留甲、丙兩成案。「甲案」由王曉波、孫若怡、伍少俠三人所訂,「丙案」由周婉窈、林桂玲、林秀蓉、王文霞 四人主導;最後課綱以丙案為主。 

5 當時親綠學者透過政治力的影響,有包括中央研究院2位所長、8位歷史系主任與6位相關台灣史所長共計139位學界人員,聯署反對「104課綱」。 

6 根據106.05.04版本,《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歷史課綱草案》。 

7 同上註。 

8 張茂桂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和生活課程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2年12月,頁136-143。 

9 《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社會領域課綱草案》,歷史學習內容,106.05.04版本。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