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論壇殿

亞洲週刊

影后李菁之死與邵氏光輝歲月 ☆作者:王夕子

♦ 本篇文章轉載自亞洲週刊第32卷12期。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六七十年代紅遍香港的亞洲影后李菁在家中去世多天始被發現。她十七歲憑與凌波合演《魚美人》獲影后榮譽,但後來事業與愛情皆受挫。邵氏同儕為她舉辦追思會,追悼李菁與邵氏「文化中華」的光輝歲月,讓記憶不再斷層。


20180406a.png

新春伊始,傳來「昔日亞洲影后家中倒斃」的噩耗。六七十年代名滿香江的「娃娃影后」李菁,後半生諸多坎坷。二月二十二日,她在香港鰂魚涌所租房子的鄰居發現不妥,找來大廈保安報警,才發現她早已在家中悄然去世好幾天,終年七十歲,甚是淒涼。

一些網友追憶影后情史,唏噓她昔日年華正好男友卻不幸離世,念念不忘幾十年情深至此;又翻出幾年前八卦雜誌貼身跟拍,力證影后經濟狀況不佳。當然,若不是因為其去世之「離奇」,影后的名字怕是已經被遺忘了許久——畢竟就連她當年折桂的「亞洲影展」也早已更名為「亞太影展」,近年多次面臨獎項「難產」危機。而先於她離去的一班舊同事,去世消息也多居於報章娛樂版一隅,不復當年星光。

然而,時光倒轉五十載,這位「娃娃影后」李菁也曾化身為官家小姐、活潑少女和倔強女俠,用鮮活的銀幕形象真切地點亮一代華人的生命。而她所代表的邵氏影視帝國,更是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於香港這片獨特的殖民地環境下,完成對「中國」的一次次映像的延續,成為不褪色的文化符號。

一九四八年出生於上海的李菁,十幾歲考入邵氏電影公司舉辦的「南國實驗劇團」。這個一口一個「哥哥姐姐」地叫著的小妹妹不僅討人喜歡,更天資過人,眼睛亮身段佳,同學鄭佩佩羨慕她「不用怎麼教就可以動得似模似樣」,搶盡鏡頭。入行不久,她便憑古裝黃梅調電影《魚美人》一鳴驚人,奪得亞洲影后時不過十七歲。此後平步青雲,從《三笑》裏的秋香到《盜劍》中的「初代玉嬌龍」,最當紅時,公司下屬的《南國電影》畫報連續兩年將她的靚照登在開年特大號封面上,縱使「邵氏明星多如天上」,她也算銀河中最璀璨的一顆。

 

自資製作電影失敗告終

星途坦蕩的李菁也有自己的凌雲之志,一心想在電影圈做出些成就。就連觀眾誇她演技精湛,她也要半自謙半認真地感嘆,拍了那麼多部片子,竟沒有一部滿意的代表作,到底內心有些遺憾。直至與邵氏約滿,李菁那一點被名作家亦舒形容為「含蓄的滑頭」逐日顯現,謀求事業轉型。她自組電影公司,又是製片,又是主演,雄心勃勃地請來紅星鄧光榮合拍她心中「有價值的不朽作品」,然而成績並不漂亮。

隨後幾年間,相戀多年的男友和一路相互扶持的母親相繼過世,令她決意退出影界——縱使她再怎麼自認「思想獨立」,情感上還是離不了對身邊人的一點依賴。十六歲起便生活在雲上的李菁此後選擇獨居,在生活拋來的難題面前一次次束手無策。而她自小在鏡頭前鍛鍊出的「深藏不露的精明」,也還是沒能昇華成渡盡劫波的大智慧。反倒是七十年代中期,李菁被記者追問應如何在名利爭霸的電影圈生存時輕描淡寫地回答:「好壞由人讚彈,經驗我自總結。」「好壞由人讚彈」,她實實在在做到了。如果不是死訊因故街知巷聞,李菁將如同她多年前所盼望的一樣,遠離鎂光燈和輿論,以一個不問世事的背影作為人生終結。畢竟,評斷她成敗的看客無論要如何發言,終究都已變了身後之事。

李菁去世後,邵氏電影公司的同儕同事齊聚一堂,為她舉辦追思會。現場放映了她一九六五年的獲獎之作《魚美人》,該片改編自中國民間故事《追魚》,銀幕上稚氣未脫的李菁一人分飾兩角,一邊是相府千金恃寵而驕,一邊是鯉魚精巧笑倩兮,當時如日中天的影后凌波則反串出演男角。書生與小姐夜半幽會於花園之中,情到濃時,又穿街過巷地去賞花燈,可誰又能想像這才子佳人和亭台樓閣,竟來自香港清水灣的「虛擬」?大到故事取材、主題設置,小到片場置景,邵氏公司由五十年代開始,在影片中建構出屬於全球華人的「文化中華」。

邵氏兄弟電影公司自成立以來,便將觀眾鎖定為廣泛意義上的「中國人」,尤其是遠離中國大陸的華人群體:「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遠離的中國大陸,也懷念他們自己的文化傳統。」邵逸夫於一九六四年如是說。從宮幃背景的《江山美人》,到廣泛流傳的愛情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再到《王昭君》、《楊貴妃》等「四大美人」古裝系列,影片中的「中國」總與「忠孝節義」等傳統價值觀相關聯。而風靡六十年代的古裝黃梅調電影,更直接將中國民間故事與中國南方戲曲形式黃梅戲緊密結合。直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彩色武俠新世紀」,《獨臂刀》中仍有勇救恩師的獨臂大俠和《大刺客》裏孝義難兩全的聶政,縱是好兒女萍水相逢,武俠片仍是離不了中華民間傳統文化的浸潤。

除此之外,邵氏公司還吸納了大批一九四九年之後逃離中國大陸的「南來文人」和「南來影人」,如導演中來自北平的李翰祥、胡金銓、來自上海的張徹,為他們提供「懷鄉」的創作平台。「南來影人」通過一個個傳統故事和民間傳奇,利用邵氏片場精妙的布景,刻劃出模糊歷史背景,同時又毫無政治傾向的「夢中的、理想化的」中國,離散至海外各地的華人群體的「中國人」文化身份,通過觀看邵氏電影得以鞏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寶島都為之瘋狂,更有觀眾入場觀影百餘次,對當中的唱詞倒背如流,對於經歷過國民黨撤退的台灣外省移民而言,電影中小橋流水的「中國」,正是想歸歸不得的鄉愁。

 

邵氏與李菁永留在人心

而李菁,這樣一個穿越了六十年代「陰盛陽衰」的「古裝黃梅調世代」、「千嬌百媚」的歌舞片熱潮,最終在七十年代崇尚男性陽剛的武俠世界中仍能有一席之地、宜古宜今的女明星,卻是以一條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作為定格,少不了有人哀嘆,「亞洲影后」和「邵氏王國」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但李菁去世之後,仍有邵氏舊友為她奔忙,以公司名義舉行追思活動,上上下下打點得安穩妥當。而看似「被遺忘」的、只屬於舊歲月的邵氏電影,也早在十餘年前就因VCD、DVD資源的發行和互聯網的傳播,而不多不少地在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華人地區培養起一群忠實影迷。邵氏巨星李菁將永遠屬於七十年代,而邵氏電影憑藉傳統價值觀維繫的「中國」也將永遠在膠片上存留。風流雲散的是時代,不是人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