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內捲」之下,我們如何安頓人生? ☆作者:劉莞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12/22

文 | 劉莞(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202107b02.png

西元2020年12月20日下午,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院長、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講師劉莞老師在矚目視頻展開題為「『內捲』之下,我們如何安頓人生?」的公開演講。

「內捲」是2020年度的流行詞彙,劉莞老師首先介紹了「內捲」的含義。「內捲」(involution)屬於舶來詞,又被譯為「過密化」,原本是農業經濟學中的一個詞彙,指農民為了讓水稻增產而不斷加大勞動投入,但勞動投入的過度密集並未帶來水稻產量的成比例增加,單位勞動報酬反而出現邊際遞減的現象。近年來,這一概念被擴充到多個領域,主要指一個組織、群體或文化發展到某一階段後,無法繼續前進或升級,只能不斷向內捲曲、收縮,並引發惡性競爭或持續內耗。據媒體報導,「內捲」現像在當下的大學生中較為常見。很多學生為了變得更優秀,拼命努力考研,考博,於是優秀的人越來越多,一個人努力變得優秀不行,只有變成優秀中的「人尖」才能免除「內捲」現象帶來的壓力。

 202107b03.png

「內捲」的現像在高校的青年教師中也普遍存在,劉莞老師是今年剛剛入職的青年教師,同樣面臨高校教職內捲化帶來的壓力,青年教師一路想要從講師升等副教授、教師都是難上加難,畢竟副教授的名額有限,而每年進入高校的青年教師很多,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出頭,就需要更多的科研成果,比別人更多的科研項目才有機會。

 202107b04.png

劉莞老師認為內捲現像其實不是只有現代才有,古代就存在這種現象。古代科舉考試選拔進士便是如此,有數據統計:清代進士的錄取率大多在7%以下,秀才的錄取率大多數在2%以下,清中期錄取率更是跌至不到1%,而有的生員考試的錄取率竟然只有0.16%。美國來華傳教士明恩溥曾在其《中國鄉村生活》一書中指出:「科舉考試是一場全能的比賽,身體素質、書法,都是其中的關鍵。學生的學習也更加辛苦,他所有醒著的時間都得用來學習考試作文的寫作。……在未來的歲月中,他吃飯、喝水、寫作、講話、睡覺,都是文章、文章、文章。」科舉「內捲化」給學子們帶來很大的壓力,在考場上,學子們為了寫出將經受最嚴厲批評的一篇文章和一首詩,不得不一直待在座位上4個小時乃至20個小時。有史料記載光緒壬寅科(1902年)浙江鄉試時,有的考生不堪忍受考場的巨大壓力,直接在考場中自殺。

 202107b05.png

接著劉莞老師舉明朝詩文作家、書畫家陳繼儒的例子來說明古代人如何應對科舉的「內捲化」。

陳繼儒(1558—1639) ,字仲醇,號眉公,是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 人。明萬曆至崇禎時期著名的詩文作家、書畫家。陳繼儒少為高才生, 與同里董其昌齊名。青年時曾兩赴鄉試,不中,二十九歲焚棄儒衣冠,絕意仕進。陳繼儒眼看科舉道路無望,轉變人生的軌跡,他的行為反映了晚明士人的普遍精神轉向。相當一部分士人脫離傳統的科舉,專注於探尋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形成一批具有自由職業特點的知識分子群體。當時同樣屬於「叛逆文人」的李贄、徐渭等人,都太過驚世駭俗而難容於世。陳繼儒則選擇了一條既不同於主流,又能自我收攝而從容的心靈狀態,最終以高齡辭世。

 202107b06.png

陳繼儒

由此劉莞老師總結出內捲的四個因素:社會環境、生活壓力、內在焦慮、成就動力。他們分別影響著內捲現象的存在和發生。

那麼我們如何應對「內捲」呢?劉莞老師指出有兩位偉大的心理學家給自己有很大的啟發,其中一位是創造意義治療學的傅朗克。傅朗克作為「意義治療學」(logotherapy)的創始者,他曾經被囚禁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經驗,使得傅朗克深刻體驗到:人若要從最困厄的生活環境中存活下來,他得懷抱屹立不搖的信念,意即生命始終存有最根本的意義和目標,每個人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前,都有著「生命的課業」要去從事與完成。

傅朗克使用「意義治療學」 (logotherapy)這個詞彙來指稱其從事的心理治療,目的在標示其中心主題就在「意義」,並具有靈性的層面,但靈性在意義治療學的架構裡並沒有宗教上的意涵,只是藉由指稱人的特殊性而呈現人的完整性。傅朗克認為人在終極意義上能抉擇自己的存在與成長,這種抉擇的過程,得訴諸個體意志的自由性,但,這不能僅來自本能,更需要意識到生命的責任。人應該向誰負責?就是人的良知(conscience) 。

 202107b07.png

傅朗克

另外一位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劉莞老師說榮格曾經說過一句話讓自己印像極為深刻,「我的一生,是一個潛意識自我充分發揮的故事。」榮格認為當個體與集體結合時,個體會把自我淘汰。而幸福和滿足,心智的平衡以及生命的意義,這一切只有個體能夠感受到,外在的社會組織是無法體驗的。「精神」對多數人來說沒有空氣重要,但誰也不能否認,沒有精神就不會有世界。所有的社會目標,都忽視個人心理的存在,而這些社會目標正是為個人心理設置的。人心中的神可以被拿走,只需要給他其他的東西作為回報,比如金錢、工作等。

202107b08.png

榮格

劉莞老師借用陳復教授的自性的曼陀羅模型圖與榮格產生對話,指出人的自我之上有一個更高的自性(心體),自性(心體)就是要平衡好實踐(生活壓力/社會環境)、德性(價值成就)、慾望(自我驅動)、知識(對世界的概念、認知)這四者之間的關係。

最後劉莞老師對本次主題演講進行總結,參與活動的伙伴們積極發問,討論的內容讓聽者無不受益。

劉莞老師演講視頻:「內捲」之下,我們如何安頓人生? 

編輯:王學安 | 審核:邵明 | 圖片來源:百度

202107b09.png

 相關精選 

  1. 【視頻回放】陳復教授公開演講:如何在生活中做工夫?
  2. 【視頻】心學屬於科學,還是哲學?(心學辯論會第一期回顧)
  3. 【視頻】心學應該著重於民間講學,還是學術研究?(心學辯論會第二期回顧)

 

202107b01.png

作者 | 劉莞

上海大學古代文學博士,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訪問學人,台灣宜蘭大學生命教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徐州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海峽兩岸生命教育研究院院長,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客座講師,心學特約專欄作家,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主要研究領域:元明清文學,心學與心理學,華人本土社會科學。

常年研究關注的重點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的結合,因此,推動並參與了首批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的開展,希冀將傳統文化的智慧在現代社會發揮出療愈人心的功能。多年來並持續在兩岸的書院、高校、廣播電台等平台進行生命教育系列演講。

自幼喜歡探究生命的意義,飽受敏感性格的折磨,在抑鬱和痛苦中度過青春的迷茫,回首來時路,心中常不禁莞爾。大學時期遇到陳復教授,在探索學問的過程中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希望通過在學術層面的奮勉完成自己的天命。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