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 霽月社。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8/29
以下文章來源於澤平宏觀 ,作者任澤平
一、政策空中加油,經濟重回復甦,企業信心比黃金重要
政策努力通過空中加油,將經濟重新拉回復甦通道,防止二次探底,繼穩大盤之後,國務院部署19項接續政策和非對稱降息體現了這一導向。政策性金融工具用於基建和保交樓可能是增量和發力點。
上半年GDP增長2.5%,下半年如果能夠實現5.5%的增長,全年有望4%左右。除了二季度特殊情況外,下半年5.5%的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屬於較高的,高於歐美,與印度、越南不可比,他們相當於中國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發展階段不同。對現階段的中國經濟而言,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內外部問題的根本。
貨幣政策的關鍵是從寬貨幣到寬信用,銀行體係並不缺資金,“堰塞湖”現象體現了銀行不敢貸、企業不敢投的堵點,因此,關鍵是提振企業信心,尤其提振民營經濟、平台經濟、房地產等這些解決就業主力的信心。必須要從理論上說清楚民營經濟的地位,從產權保護、財產保護等實際行動上給民營經濟和平台經濟的企業家吃定心丸。
不確定性來自中美關係、俄烏衝突、地緣政治、美聯儲加息、疫情、地產等。
我們在3月17日提出《從今天起,開始樂觀》、4月6日《新一輪結構性牛市猜想》,7月中旬提出“貨幣從全面寬鬆到結構性寬鬆,股市從單邊上漲到結構性行情”“對未來經濟不必悲觀,但也不能盲目樂觀”。
二、輸入性通脹壓力和內生性通縮壓力並存,穩增長穩就業是當前首要任務
未來要擔心的不是通脹,而是通縮,這是我們與主流觀點的不同之處,或者準確的說,輸入性通脹壓力和內生性通縮壓力並存。
受美聯儲前期超發貨幣、地緣衝突、供應鏈短缺等衝擊,輸入性通脹壓力較大,國內主要是豬週期啟動。
但是,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之後的核心CPI在7月僅為0.8%,而且環比下降0.2個百分點,核心CPI反應的是居民就業和收入狀況,因此當前應該主要擔心內生性通縮而非輸入性通脹,穩增長、穩就業是當前首要任務,這在宏觀政策上是至關重要的,關係方向性和全局性。
三、房地產穩則經濟穩,到了出手臨界點,破解“不能漲不能降不可能三角”的僵局
“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隨著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到來、20-50歲置業人群峰值出現、城鎮化率超過64.7%、人均住宅面積達到34平米、全國套戶比超過1.09,房地產長周期的拐點已經出現,大開發時代和普漲時代已經落幕。客觀講,當前房地產市場的嚴峻形勢,既有長周期因素,也有短週期因素;既有政策因素,也有企業自身因素;是長短期、國內外、政策企業等因素疊加的結果,僅歸因於任何一方面均有失偏頗。
房地產穩則經濟穩,房地產大開發時代已經落幕,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2021年房地產銷售18萬億,仍然是國民經濟遙遙領先的第一大支柱行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加起來預計3萬億,雖然在快速增長,但仍然無法對沖這一缺口。如何既要防止房價死灰復燃,又要恢復市場信心,需要高超的智慧,老成謀國是時間換空間,配合二次房改。
當前房地產到了出手的臨界點,過去幾年在“房住不炒”導向下,各部門出台了三道紅線、集中度管理、嚴查經營貸、去槓桿降負債等政策在大方向上是對的,在當時的背景下是有合理性的,但是在長短期、內外部因素疊加下,面對當前房地產市場過度低迷拖累經濟增長和就業、七成以上房企面臨債務違約風險、破解房地產-土地財政-銀行貸款的經濟增長三角循環需要一定時間、爛尾停貸風險影響民生和穩定,房地產到了出手的臨界點。必須要清楚政策的出發點不是保房企,而是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
對於房企要區分,要實現優勝劣汰和兼併重組。對於那些轉移資產、躺平爛尾不保交樓的不良企業,相信未來自有法律等著;對於那些被房地產長期低迷耗盡現金流仍竭盡全力維持經營保交樓的良心房企,應該實施積極救助措施,甚至由這些優質良心民營房錢配套AMC度過難關並重組行業。
過去部分房企給老百姓留下了紙醉金迷、為富不仁的不良印象,成為救助市場最大的道德風險和障礙,但是也要看到有一批房企還是誠信經營的良心企業,必須要進行區分,要實現優勝劣汰,要清晰地向社會傳遞穩樓市是為了穩就業穩民生。
房地產穩則經濟穩,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從各方面形勢來看,房地產到了出手的臨界點,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當前關鍵是三大任務:穩樓市、保交樓和房企重組,通過放鬆前期偏緊的調控政策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通過壓實地方主體責任建立房地產紓困基金並配套金融工具支持保交樓保穩定,通過支持優質房企尤其民營房企並配套AMC等進行行業內併購重組。相信經過長短結合的措施,加上以“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房地產稅”為主的二次房改,中國房地產市場有望實現軟著陸。
恢復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和信心,比貸款展期等措施更為重要。從放鬆需求的角度,不要指望房地產市場會回到從前普漲的局面,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未來70%的低能級城市因為人口流出或停滯面臨房地產過剩,對於20%-30%的人口流入都市圈城市群可以給予政策支持剛需和改善型需求。
比如,上海可以將遠郊區購房資格從5年社保降低到2年社保,北京可以加大工作居住證發放數量,要給在北上廣深工作的年輕人購買起點住宅機會,安居樂業。深圳情況比較特殊,地域小,房價過高,一定要防止短期再次大漲,可以考慮進行區域合併的方式,進行人口和產業的轉移及均衡發展,在穩主城區房價的同時,實現整體區域市場銷量的回升。
對於都市圈城市群周邊的強三線城市,可以通過社保互認、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式放鬆限購,落實國家城市群發展戰略。但是對於大量人口流出的低能級城市,嚴禁再出台過度刺激手段,既違反中央“房住不炒”精神,也將極大增加實體經濟成本,要多從地區優勢角度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產業,進行土地財政轉型。
四、新基建是穩增長最重要的抓手,是經濟增長新引擎
新基建是兼顧短期穩增長和長期促創新的最重要抓手,支撐未來20年中國經濟繁榮發展的新基建是新能源、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充電樁等領域,這關係到大國競爭的製高點、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應該在政策性銀行貸款、政府專項債、減稅降費等領域給予大力支持。
這個領域有助於提升中國經濟的長期潛在增長率,是典型的供給創造需求,對這個領域的投資短期不必擔心貨幣超發和產能過剩,這些行業未來空間巨大,應該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產前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
貨幣是中性的,用在非生產性領域將增加債務負擔,用在生產性領域將能夠通過未來的收益覆蓋,所以當前貨幣政策最重要的不是總量,而是結構,大力支持新基建。
五、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
迎接新能源革命。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售224.8萬輛,增長一倍以上,今年預計600萬輛,滲透率超過27%,去年是13.6%。在全球雙碳和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相關的行業產業是未來經濟最有希望的、最具爆發力的領域。全球新能源行業發展主要包含三大主線賽道領域:從電動化到智能化,從煤電到綠電+儲能,從鋰電池到氫能源電池。
一是新能源相關的消費者應用領域,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智能駕駛等。新能源車應用蓬勃發展,快速滲透,未來從電動化到智能化,軟件定義汽車時代即將來臨。
二是新能源相關的清潔電力能源建設領域,包括電源工程、電網系統建設,未來將從煤電到“綠電+儲能”。未來“綠電+儲能”的模式才算真正的新能源,最終夢想,主要包括可再生髮電和電力綜合利用領域,比如風電、光伏等上游清潔能源替代,比如新能源友好並網的新一代電網、新型儲能等。
三是新能源相關的電池技術領域,從鋰電池到氫能源電池,未來發展高資源自給率、成本可控、市場化商用進程可落地的多元化電池技術路線是時代的必然選擇。
新能源市場增量空間巨大、競爭格局未定,未來還將有一次大洗牌,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放眼長遠,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未來能夠革新能源命的,只有新能源自己。
六、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內外部問題的根本
對於如何應對逆全球化和霸權國家戰略遏制,從長遠看,發展是硬道理,當前我們最需要的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從經濟大國向科技、金融、軍事等綜合實力大國邁進,在經濟規模不斷壯大的同時提高人均水平。越是關鍵時期越要和偉大的祖國站在一起,越要牢記初心和使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挑戰是發展過程中必將也必然面對的,如果不是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些就不會發生,所以也只有通過發展壯大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和挑戰。
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時日本國內輿論一片嘩然、不服,有的認為是中國gdp數據造假所致。2021年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的三倍,這種質疑聲隨之消失,日本安心做老三。中美問題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有一天中國經濟總量是美國的三倍,引領全球經濟增長、貿易、科技創新乃至改革開放,樹立人類文明前進的新燈塔,於是今天看到的這些紛爭自然就會消失,因為爭論和摩擦只會在勢均力敵時才會多發,在國際秩序的叢林法則下,爭論止於實力。所以,我們要切記發展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務。
歷史上大國興衰的世紀性規律,絕大部分最終是靠實力說話。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影響力越大的人越要理性、建設性,你的影響力是社會的信任,用來推動社會進步。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相信經過新一輪改革開放,經過一代代人卓絕的奮鬥拼搏,中國定能重回世界之巔,拿回曾經屬於自己的王座。
七、老齡化少子化加速到來,鼓勵生育是大勢所趨
2020年呼籲“是該放開三孩了”,全網5.6億閱讀,推動形成社會共識和公共政策。2021年呼籲“建立鼓勵生育基金”,還處於爭論階段,但各個地方已經開始實施相關鼓勵生育的措施。
人口負增長即將來臨,優化生育政策刻不容緩。目前多省出生人口持續下降,2017-2021年河南、山東、河北等人口大省出生人口降幅超過40%,並且2021年已有11個省陷入人口自然負增長。
8月1日,國家衛健委黨組在《求是》雜誌刊登署名為“中共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的文章中指出:隨著長期累積的人口負增長勢能進一步釋放,我國總人口增速明顯放緩,“十四五”期間將進入負增長階段。目前我國促進生育的措施比起其他低生育率國家鼓勵生育的力度還有一定差距。
二孩、三孩政策出來後生育率和新生兒不升反降;現在不要說放開生育,鼓勵力度不夠老百姓都不願意生;2020年城市、鎮、鄉村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12、1.4、1.54,農村的生育率已經很低了,生育率不僅低於聯合國黃金水平2.1,而且低於美國的1.9,法國的1.8,德國和英國的1.6-1.7;未來要擔心的不是人口過快增長,而是過快下滑,2021年我國總和生育率降到1.15,全球倒數,只比韓國高,比日本的1.3都低,比歐美國家低50%以上。
需要反思的是,我們這麼一個民族幾千年來崇尚“家庭文化”“多子多福”“家和萬事興”,怎麼短時間內變成了世界上生育率如此低的國家?為什麼?
2016年放開二孩之前,有保守派人口權威反對放開,預測只要放開二孩新生兒年度峰值將達到4995萬人,結果當年只有1786萬,隨後一路下滑,2021年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祇生了1062萬人,2022年將降至1000萬人以內。
當前少子化的主因是:生育養育教育偏高,高房價、低社保水平、高生活成本;托育服務供給不足;主力育齡婦女以每年400-500萬的速度在下降,因為中國的嬰兒潮來自1962-1976年;不同程度的女性就業歧視;女性經濟獨立,受教育程度提高,生育的機會成本上升。而這些,有的無法改變,有的通過改革可以提高生育率和幸福指數,法國、美國等都有很好的經驗。(參考《中國生育報告2022》)。
隨著人口形勢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人口問題,2021年中央全面放開了三孩,實施了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重大戰略,積極應對老齡化少子化,各個地方也積極出台了各種鼓勵生育的政策,各大城市甚至掀起搶人大戰。
有幾點建議:1)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2)將學前教育和0-3歲托育納入義務教育;3)加大女性就業權益保障;4)對於老人參與撫養孩子的家庭,可以從抵稅、發放補貼等方式給予支持;5)打擊學區房炒作。
相信經過一系列放開並鼓勵生育的措施,中國生育率一定能夠觸底回升,實現人口結構優化,以及長期均衡發展,這不僅關係到國家的繁榮富強,而且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幸福。天佑中華。
我們深愛這個國家,深愛這片土地,以科學家的精神,建設性的態度,致力於推動社會進步,讓社會更美好。
八、下半年資本市場展望
我們在3月下旬提出“從今天起,開始樂觀”,“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隨後4-6月經濟和資本市場反彈,抓住了今年最重要的一輪行情和主攻方向。7月下旬提出“經濟復甦基礎不牢,空中加油”“股市從單邊上漲轉為結構性行情”,及時提示了市場行情和風格轉換。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