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網路文章。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5//24
.
今天是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想與諸君分享一位你可能已經忘記的名字-李濟。他是中華現代考古學之父,兩岸許多文史與考古工作者皆是他的徒子徒孫。同時,他也是華人社會中第一位人類學博士。
.
他1896年出生,27歲那年獲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的學位。他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考古隊,發掘了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藉由挖掘出的蠶繭,證明了石器時代我們已學會養蠶製絲;1937年,他主導了河南安陽殷墟的挖掘工作,讓殷商不再是傳說,成為了信史,並親手將中國的歷史往前推了一千年。
.
在他的指導之下,他的學生陸續發掘出了三星堆遺址、秦始皇陵二里頭遺址等等,占據了當代中國考古學的半壁江山。李濟一生癡迷於通過考古來尋找中國人的根。他的兩個規定也影響至今,第一是在中國發掘古物必須留在中國。第二,是考古工作者不得私藏文物。
.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李濟先生臨危受命保護古物,帶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中央博物院1萬多箱文物,在槍林彈雨中倉皇南逃,數次遇險,他用生命護守的文物始終完好無缺。
.
但他的兩位女兒,在途中卻相繼離世,他依然忍痛踽踽前行。
.
1949年前夕,國共內戰幾乎已無力回天,李濟先生剛把女兒的屍骨托付給了學生南京博物院的主任尹煥章,就告別家人,受命護送文物來台,本以為這次生離最多一年半載,誰知這次生離竟成了永別。
.
當時很多人會勸李濟先生,把文物運往台灣這趟苦差事最好別碰,別淌這渾水,李濟先生說,保護這批古物是我的職責,自蘆溝橋事變後,我已經護送這批古物跋涉大半中國,得以保全至今,現在我同樣不能眼睜睜看著這批文物國寶,毀於戰火之中。國共之戰我管不了,但我絕不能對這批文物撒手不管。
.
就這樣,在整個大陸都籠罩戰火中時,他把最重要的文物,放在最安全的地方-台灣。於是,在李濟先生的護送之下,4286箱古物安全運抵基隆港。沒有一件損毀。上岸後,精神高度緊張的李濟先生癱軟在地,說「這下可以對得起後代子孫了」。
.
後來,大陸文化大革命爆發,許多中華文物被各種名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李濟先生帶來台灣的這些文物,至今仍在我們台北故宮博物院被完好的保存著。
.
但李濟先生在大陸的親人卻受到了牽連,一群紅衛兵找到他女兒的骨骸,不顧尹煥章先生的跪地懇求,將棺材連同屍骨一同砸毀,尹煥章含淚遙叩恩師,不久後懸樑自盡;也在同一時期,李濟先生的另一名弟子,曾昭燏女士,從南京靈谷寺北塔跳下身亡。
.
聽聞消息後,李濟先生悲慟不已,身患大病。後來李濟先生在台北孤獨的離世,身前的手稿與筆記竟散落於舊書攤中。他一輩子挖掘保管文物無數,但他離世時身邊沒有任何骨董,他始終恪守他自己立下的規矩「考古工作者,不允許收藏古物」今天,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我們不能忘記這樣一位純粹的學者,中華文化考古的先驅,他從不參與政治,只專注在考古研究,張光直評價道:「就中國考古學而言,我們仍活在李濟的時代。」這樣的先生,吾輩不該忘記,尤其是在山雨欲來的現在。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