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化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發展迅猛的新興領域。早在20世紀90年代,著名文化心理學家R.A.Shweder就宣告“文化心理學的時代”到來了。對中國而言,進入 21 世紀後,隨著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國內文化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國心理學界文化意識明顯提升,文化心理學發展的時機終於孕育成熟。
2013年,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鐘年擔任第一屆專業委員會主任。同年,首屆文化心理學高峰論壇在武漢大學召開,《中國社會科學報》對會議關於文化心理學興起和發展的研討進行了報導。5年過去了,中國社會科學網再次聚焦文化心理學研究,採訪了鐘年、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汪鳳炎、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青年學者李抗,以期進一步反映近年來文化心理學發展的最新進展和熱點議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迄今為止不同學者對文化心理學給出諸多不同的定義,當前對文化心理學較為公認的學術界定是什麼?
鐘年:文化心理學起碼有三層含義。第一,對於文化心理的研究。第二,從心理學角度對文化的研究。第三,可以理解成是對心理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的研究。這表明,文化心理學可以研究文化如何作用于人們的心理,也可以研究人們的心理如何反作用于文化。
汪鳳炎:文化心理學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它與社會心理學、人類學有著較多重疊的研究領域。近四十年來,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對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自我心理學等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常見的文化心理學的核心觀點是:文化與心理密不可分交互性構成的,人類的心理一方面被他們的文化塑造,同時人們的知情意動等心理活動也塑造了他們的文化。這即是說,文化對心理具有引導性和約束性,心理對文化具有繼承性和創造的潛能。從這個界定可以看出,文化心理學的具體研究會突出心理結構或成分的空間、時間、符號、歷史社會等特異性。文化心理學研究主題或內容偏重於以人類複雜的、高級的、綜合的心理現象為主,比如我們常說的思維、世界觀、價值觀、自我等。
中國社會科學網:當前開展文學心理學研究的必要性體現在哪裡?
鐘年:開展文化心理學研究的必要性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其實,心理學研究無非在做兩件事。第一,構建人類的知識體系;第二,滿足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文化溝通和交流的需要。從第一點看,人類是文化的動物,我們對於文化的研究還相當的不足,尤其是從心理學方面。文化研究是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甚至中國學術界還出現過文化熱,但是心理學的參與度相當低。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對於心理學來說是在補課。從第二點看,我們的現實社會生活有很多對於文化的需要。例如全球化,例如我們近年提出的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都需要我們對全世界人們的文化心理狀況與現實發展邏輯展開廣泛而系統的研究。在全球化歷史進程中,人類的溝通交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密切和繁忙,但是客觀來說,對於世界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人們的心理,我們事實上瞭解得還相當不夠。
汪鳳炎:從心理學服務於自我與當下社會的發展來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非常有其必要性。人的存在是一種文化人的存在。開展文化心理學研究,可加深對傳統文化、本土文化心理的自識自覺,發現其優點和缺陷,從而繼往開來,破舊立新,形成更為健康的個體和社會。
從心理學服務於人類發展來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更有其必要性。在全球化時代,人類多種層面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和緊迫。在2018年3月11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經投票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憲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修改為“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裡出現了“文化交流”“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個關鍵概念。毫無疑問,“文化交流”的開展,需要有對中國以及中國之外的多元文化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必然體現為恰當地運用相關文化心理的知識,達成新的文化自覺,產生新的文化共識,塑造共同文化心態。因此,開展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可以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中國與世界,積極推進人類文明進步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網:有學者提出,當前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未能有效整合“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這妨礙了對文化心理學的整體理解。也有學者發出“文化心理學的‘文化’在哪裡?”的詰問。對於這兩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看待?
汪鳳炎:針對第一個問題,“文化心理”與“心理文化”這兩個概念差異很大。“文化心理”指人類的文化與心理是交互性存在,兩者互為載體,文化可以引導制約心理的發展,心理可以繼承和改造文化的內涵。“文化心理”概念突出文化與心理的交互性和過程性。“心理文化”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民族人格等文化內涵。
對於中國文化而言,“心理文化”指中國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民族人格等文化內涵。“心理文化”概念突出文化與心理結合在一起的具體文化內涵。因此,我提出中國文化心理學是指一種兼顧中國文化與心理學兩個角度來描述、解釋、理解和揭示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從而能有效地預測和調控當代乃至於未來中國人心理與行為方式的心理學。總之,“心理文化”研究屬於“文化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或主題,拋開“心理文化”去分析“文化心理”常有隔靴撓癢,不著要點之感。
鐘年: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提出的,我們還提出要建設有文化的文化心理學。文化在哪裡?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文化是活生生的。對於文化的研究,首先要求我們能走出實驗室,回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此外,還需要跨學科的合作,例如加強與歷史學、哲學、文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合作。我們可以站在心理學角度回答“文化是什麼”問題,可以對文化的不同層面不同部分展開心理學的研究。當然,我們還可以發展不同的研究方法,除了心理學傳統的方法,甚至可以有不同文化中實際運用的方法。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再建立起有文化的文化心理學理論,一定有助於文化心理學研究開枝散葉,逐步走向深入。
李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經濟外交等活動,無處鮮明地不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影響。如果更為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則需要結合研究問題、研究主題才行,而不能把“文化”作為類似柏拉圖的理念一樣去尋找。我認為,目前文化心理學研究不是非要給文化下一個世所公認的定義,而是結合問題來研究文化現象。比如,在中西文化交往的實踐中,人們發現了文化心理的差異,為了解釋或解決交往問題,就需要說清楚在這個問題中的文化內涵是什麼。如學者們所做的有關人情、臉面等研究,更能揭示中西文化具體的內涵與差異。
中國社會科學網:近年來,我國文化心理學研究熱點發生了何種形態的轉向?
汪鳳炎:中國文化心理學十年前過多關注於人情、面子、思維等相關的研究主題,近年來越來越關注自我、孝道、智慧等研究主題。大體上來看,當前中國文化心理學不再以社會心理的研究為主,而是出現研究的多元化,涉及到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並體現出對社會問題的積極關注。大量具有問題意識、主題多元化的研究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趨勢,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結合中國文化和當下社會的問題,我們基於實證研究,在多種國際刊物包括國內的《心理學報》等發表了不少文章,並且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轉載。這些文章提供了“智慧的德才一體理論”、“雙維謙虛理論”、“三維孝道理論”等,可以在多方面加深對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認知。
中國社會科學網:面向未來,我國文化心理學發展面臨何種機遇和挑戰?我們應如何推動文化心理學發展?
鐘年:文化心理學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可以從內外兩方面看。在心理學內部,新的研究方向層出不窮,表現出豐富的創造力,但心理學也可能面臨著分裂的危險。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或許可以在聯合心理學的各種力量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心理學外部,全球化、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現實需求,也有力地推動文化心理學研究走上了前臺。我們要做的工作,第一是研究,研究文化心理學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第二是傳播,傳播文化心理學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三是實踐,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例如,在文化繁榮、民族復興、社會建設的過程中,如果、能實實在在參與進去,文化心理學都應該大有用武之地。
李抗:中國文化心理學發展可以把握的機遇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兩個最為主要的方面: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相系為更為緊密的整體,合作和衝突現象都在迅猛增加,由此,人類對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存在緊迫的、巨大的需要;二是,作為世界多元文化生態的重要一極,中國正在全面地、多方位地積極影響世界文化的發展進程和成長品質,無論是從中國的外部還是內部來看,無論是立足於人類發展的宏觀層面還是立足於中國發展的具體層面,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發展正逢其時,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舞臺甚廣,有志於此者可乘勢而上施展學術抱負,做出應有的貢獻。
總體來說,中國文化心理學發展面臨的挑戰可能與其他學科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這是一個老問題。當前,科研相關的機構管理還較為粗放,學術評價機制不夠健全,這些妨礙學者科研積極性的提高,不利於他們有效的成才與發展。唯有可持續地完善更為開放、公平、透明、健康的學術環境,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服務本土,影響世界。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