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筆記

天壇筆記

所有的戰爭叫囂,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 ☆來源:博雅軒

♦ 本文轉載自 博雅軒。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8/7

202232s01.jpg

戰爭是政客之間玩的戰棋遊戲,帶給政客快感、功名、利益,卻留給無數家庭沉痛的創傷。

這個標題,源自《1984》作者喬治·奧威爾的一句名言,原文如下:

所有的戰爭宣傳,所有的叫囂、謊言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

是的,那些人對同胞的苦痛視而不見,對底層民眾的種種遭遇袖手旁觀,對貧困失學兒童一毛不拔……唯獨聽見“戰爭”二字就熱血沸騰,歡呼雀躍,叫囂“捐三個月的工資”“捐半年的飯錢”。

他們的狂熱僅僅會止步於口炮。萬一發生戰爭,那些平時連義務獻血都捨不得的人,能指望他們上戰場?他們熱愛戰爭的原因,可能僅僅是因為沒上過戰場。

德國軍事歷史學家馮·克勞塞維茨在其《戰爭論》中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家的遊戲。”對普通人來說,還是讓戰爭二字有多遠滾多遠吧。

有一位死在越南戰場上的年輕士兵,叫趙占英。他犧牲時只有21歲。當年,趙占英的母親得知兒子犧牲的消息,悲痛萬分,幾次暈厥。

因為埋了兒子的烈士陵園離自家太遠,趙媽媽家境又特別貧窮,所以她省吃儉用了20年,才攢夠去陵園的路費……

20年後,已老態龍鍾的趙媽媽扶著兒子的墓碑,失聲痛哭。20年中她一直在悲痛中活著,而此刻,她只希望兒子不要怨恨自己,隔了這麼久才來看他。

202232s02.png

這,就是戰爭的真相!

那些人熱愛並叫囂戰爭的唯一原因,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從沒參加過戰爭,沒有感受過那種真正的生離死別……

202232s03.jpg

▲爸爸要去服役兩年,直到出發前,女兒也捨不得放手,也沒有人忍心分開這對父女。

202232s04.jpg

▲好吧我答應你不哭,但你也必須答應我,一定要回來!

202232s05.jpg

▲三歲男孩 Morgan Riddick 站在整裝待發的隊伍前,艱難地跟爸爸說再見。

202232s06.jpg

▲再見。我們會彼此想念的。

202232s07.jpg

▲為什麼每次分別都要用力地擁抱?因為你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抱著他……

202232s08.jpg

▲再見了我的小天使,等我回來。

202232s09.jpg

202232s10.jpg

▲親親我的寶貝。

202232s11.jpg

▲離開真痛,重逢真好,團聚真暖。

202232s12.jpg

▲穿過槍林彈雨,只為回來看你。

202232s13.jpg

▲這是一個從戰場回來的大兵,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女兒。

202232s14.jpg

▲真好,你終於不用再離開我了。

202232s15.jpg

202232s16.jpg

202232s17.jpg

▲我回來了,可我的戰友沒有

202232s18.jpg

▲Helen Fisher悲傷地親吻著靈車,裡面躺著他20歲的堂弟Douglas Halliday。

202232s19.jpg

▲Eli出生兩個月前,父親在阿富汗犧牲。 

202232s20.jpg

▲Christian Golczynski 替父親 Marc Golczynski 接過旗幟。在距離回家團聚還剩幾周時,Marc Golczynski在伊拉克殉職,他的兒子只有八歲。 

202232s21.jpg

▲7歲的Elizabeth Brodeur悲傷地跟爸爸告別,爸爸的生命終止在阿富汗。

202232s22.jpg

▲“爸爸,回來……”16個月大的Aubrey Melton來不及悲傷,父親就已去了遠方。  

202232s23.jpg

202232s24.jpg

202232s25.jpg

202232s26.jpg

202232s27.jpg

202232s28.jpg

202232s29.jpg

▲35歲的主人Jon Tumilson在阿富汗戰場犧牲,他的狗狗Hawkeye躺在旁邊不願離去。 

202232s30.jpg

▲1歲的女兒見到了從阿富汗回來的老爸。老爸回來了,老爸的四肢沒回來。即便如此,能再次見到女兒已經是命運的恩賜。 

202232s31.jpg

▲在珍珠港襲擊中倖存的二戰老兵,擁抱一個從二十一世紀戰場回來的年輕軍人,他在戰爭中失去一隻胳膊、一條腿,和一隻眼球——只有軍人最懂軍人,不管是哪個世紀的戰爭,都一樣殘酷。

202232s32.jpg

▲這張照片拍攝於1967年10月21日,反越戰抗議活動中,一個叫 Jane Rose Kasmir 的姑娘,向端著刺刀的士兵捧出鮮花。 

戰爭是政客之間玩的戰棋遊戲,帶給政客快感、功名、利益,卻留給無數家庭沉痛的創傷。那些創痛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個數字而已。

沒有上過戰場的人,很難理解戰爭的殘酷。但是,雷馬克、海明威、海勒則有這個資格。他們都是世界大戰親歷者,曾對戰爭抱以無比熱情,被真實的戰爭毒打,才如夢初醒。

為了讓更多人從被蒙蔽的戰爭宣傳裡清醒,他們以最直觀又深刻的現場體驗,寫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反戰作品:《西線無戰事》《永別了,武器》《第二十二條軍規》。

海明威說:作家的工作就是揭露真相,他對真相的忠誠應該高於一切。他的創作都源於親身經歷,描寫應比真實的事物更加真實。

誠如斯言,所有看過反戰三書的人,都不會再輕易說出“打一架”這種話。它們早已說出血的教訓,揭示了戰爭的真相,往後的人,只是在一遍遍重蹈歷史覆轍。

戰爭像是一場流行病,沒有人想要生病——但又在一瞬間,大家都被傳染了。

運兵車內,擠滿了興高采烈的士兵,他們揮著手,唱著歌,確信會成為勝利者——他們中的大多數沒能活著回來。

長期接受愛國宣傳的歐美參戰青年們,即使逃過了炮彈,也還是被戰爭摧毀了——沒上戰場的“熱血人士”對戰事侃侃而談,戰爭災難成為他們熱血的口嗨佐料。

任何覺得戰爭有意義,或者反戰有意義的人,都可以讀一讀這三本書,它們是作者親歷苦難的良心書寫。

雷馬克寫完《西線無戰事》,上了納粹黑名單,被迫離開德國。海明威戰時受傷,從身上取出幾百片彈片,長期被噩夢折磨。誰又能說,海明威最後飲彈自盡,與此無關呢?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