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筆記

天壇筆記

歷史從未離開——讀陳旻著《尋找馬吉影片》 ☆來源:文滙網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文滙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4/3/4 

張連紅 | 歷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記憶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專家,現任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中國教育部歷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專項工程學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會長、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會長等。

 

202423i01.jpg

「37分鐘」版馬吉影片新增畫面。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供圖

202423i02.jpg

1997年,「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將以馬吉影片為主要素材拍攝的兩部紀錄片,連同另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紀錄片一併製成3,000份錄像帶,在美國廣為傳播。 圖為邵子平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他們當年製作的錄像帶。 田之禾 攝影

202423i03.jpg

2019年4月,南京史學專家課題組與「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現任會長姜國鎮會面。左起:劉燕軍,張連紅,姜國鎮,楊夏鳴。

202423i04.jpg

1998年3月,「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在華盛頓DC舉辦活動。圖為大衛·馬吉在介紹父親用於拍攝南京大屠殺影像的16mm的攝影機。邵子平供圖

202423i05.jpg

《尋找馬吉影片》由譯林出版社出版

202423i06.jpg

2018年4月3日,香港文匯報首次報道了1991年7月紐約發現的馬吉影片有37分鐘版本

202423i07.jpg

2019年12月12日,香港文匯報報道「聯合會」會長姜國鎮將馬吉影片37分鐘版膠片交給香港文匯報記者

認識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站長陳旻的時間並不長,2016年12月27日,一直從事侵華日軍細菌戰受害者調查的李曉方先生來南京,陳旻同他是戰友,我們一起見面認識,其後涉及有關日軍暴行方面報道時,我們時有交流。2017年12月國家公祭前夕,陳旻為了專題報道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的創始會長邵子平先生來採訪我,接着在尋找馬吉影片的過程中,我們的聯繫日益頻繁。令人驚喜的是,現在呈現我面前的卻是一部沉甸甸也許只有她能寫的書——《尋找馬吉影片》。 ◆文:張連紅

1980年代初開始,日本右翼不斷瘋狂掀起否定侵略、否定南京大屠殺史實等各種活動,海外華人華僑為了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七三一細菌戰、慰安婦等暴行,紛紛成立各種組織,搜集史料,舉行集會,對日本右翼的錯誤言行進行了有力鬥爭。其中1991年3月成立的美國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在邵子平、唐德剛、陳憲中、吳天威、吳章銓、姜國鎮等人領導下開展的系列活動影響較大。但長期以來,國內學術界一直沒有人對海外華人華僑維護抗戰史實的活動進行系統研究,事實上也沒有一位合適人選能去做海外華人的訪談研究。2019年2月,為了商討去美國尋訪馬吉影片一事,我去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江蘇記者站,拜訪陳旻,在交談過程中,我突然發現她是做這一課題的最佳人選,於是建議她寫一本關於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在海外揭露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追究日本戰爭責任歷史的著作,這一建議得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和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支持。雖然前幾年新冠疫情不斷反覆,中外訪問交流基本中斷,但這一切都難不倒記者出身的陳旻,現在一本26萬餘字的書呈現在我的面前,真是令人敬佩萬分。

赴美尋找馬吉影片

尋找馬吉影片的傳奇人物是邵子平先生。邵先生出生於1936年南京的鼓樓醫院,對南京很有感情,其父親邵毓麟曾任中華民國駐韓大使。邵先生早年留學德國,專業是法律,後來在聯合國總部人力資源和法務部工作。為了駁斥反擊日本右翼,邵子平較早參加紐約的「對日索賠會」,1991年3月又發起成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並任創始會會長,舉辦各種活動抗議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殺言行,支持張純如女士撰寫英文南京大屠殺史,參與尋找和策劃公布拉貝日記,並奇跡般找到馬吉影片,製作成紀錄片進行廣泛宣傳。最近幾年,邵先生最念念不忘的是敦促我們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進行專業挖掘,用鐵的事實回擊日本右翼。在陳旻的執着努力下,37分鐘馬吉影片膠片最後成功捐贈給南京,邵先生也功不可沒。

很榮幸我有機會參加了紀念館組織的前往美國尋找馬吉影片檔案資料的活動。由於陳旻的極力促成,2019年4月我和楊夏鳴、劉燕軍一起終於成行前往美國。在美國搜集馬吉影片的過程中,我們有一個微信工作群,除了我們團隊三人外,還有時任紀念館館長和陳旻,陳旻幾乎每天都在密切關注我們工作的進展,一起商討對策,這些陳旻在書中都有十分生動的記錄。現在回想起來,她的工作激情和執着精神,真令人感動!如果沒有陳旻的不斷催促,我們專程赴美搜集馬吉影片的計劃可能也不會如此之快,也許隨着2019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說不定赴美尋找馬吉影片之行就無法成行了。

新聞與歷史的交相輝映

新聞學與歷史學相通,作為記者出身的陳旻,在報道南京大屠殺相關題材時,總是能夠獨闢蹊徑,發現常人不太關注的線索,並能夠動用一切社會資源,深度挖掘細節,成一家之言。從新聞學角度來看,這是一部新聞紀實報道的傑作,而從歷史學角度而言,則是一本學術史研究的名篇,拜讀之後,令人獲益匪淺。

一是填補了學界研究的空白。1980年代日本發生修改教科書之後,海外華人華僑在世界範圍內成立了許多民間組織,他們通過組織各種活動聯合起來追究日本戰爭責任,發起對日索賠,持續開展保釣行動,組成世界女性戰犯法庭對日軍性暴力進行審判。隨着時間推移,諸如唐德剛、吳天威、楊覺勇等著名學者相繼離世,更多的一大批運動領袖也已進入耄耋之年,亟需有人能夠通過訪談方式留下海外華人華僑維護抗戰史實的歷史。陳旻以尋找馬吉影片為線索,通過採訪聯合會一些創始人和重要骨幹成員,查閱了大量第一手文獻資料,較為全面地梳理了1980年代以來聯合會維護南京大屠殺事實的歷史,填補了學術界研究的空白,對推動海外華人維護抗戰史實活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挖掘了聯合會維護抗戰史實重要活動的生動細節。本書以尋找馬吉影片為切入點,第一次較為全面介紹了美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在海外揭露日本侵華史罪行的各項活動,如邵子平先生千里追尋,最後卻在家門口發現馬吉影片的神奇過程。又如作者採訪了姜國鎮和紀錄片《馬吉的證言》導演王正方,較為詳細揭示了《馬吉的證言》和《奉天皇之命》紀錄片製作的因緣和艱辛,特別是當年作為一名留美學生的林立一次性捐款25,000美元的壯舉,邵子平先生發現在支票上少看一個「0」後的萬分驚喜。1991年和1992年,聯合會籌措了35萬美元,依據37分鐘馬吉影片,先後拍攝、編製了歷史文獻紀錄片《馬吉的證言》和《奉天皇之命》,在全美各大社區和大學巡迴放映了近百場,並在日本等電視台放映,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書中揭示了許多華人華僑全身心投入和踴躍捐款的感人故事,至今讀來仍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三是引領了學術史研究寫作的新範式。作者是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資深記者,採訪報道了數百萬字新聞紀實報道作品,特別是圍繞馬吉影片在香港大公報和文匯報上進行了系列深度專題報道,在新聞界有很大的知名度。本書突破了以往傳統以文獻研究為主的範式,而是以歷史事件活動為載體,採訪了聯合會20餘位重要當事人,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豐富而珍貴的素材,並運用歷史學考據法,追求客觀真相,彰揚了海外華人華僑滿腔的愛國熱誠。全書情節生動,文字流暢,妙筆生花,引人入勝。

陳旻在書中說過:「凡是能做成事的人,必須得具備異於常人的執着。」誠哉斯言!歷史從未離開,遲早都會被人記住書寫。

 

原文連結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