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33 de MindMemo。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5/1/28
親愛的同仁與夥伴:
此刻,當我望向窗外矽谷的夜色,星辰與伺服器集群的指示燈在遠處連成一片,這讓我想起三十年前在 Denny's餐廳勾勒第一張GPU草圖時的淩晨一真正改變世界的創新,往往誕生於他人質疑的黑暗中。今日的股價波動,不過是漫長征程中的一陣山風,而我們早已學會在峭壁上穩步前行。
關於DeepSeek引發的討論,我想坦誠分享:任何新興力量的出現,都是對行業生命力的最佳印證。他們以開源策略和場景化晶片設計展現的銳意,恰如我們當年用 GPU顛覆傳統計算架構時的鋒芒。但請諸位看清本質一這場競賽並非簡單的晶片對決,而是關於“如何定義計算的未來"。
二十年前,當我們提出“用GPU解決通用計算問題”時,整個行業都在嘲笑這是將跑車引擎裝進貨輪的瘋狂實驗。正是這種“瘋狂",讓CUDA生態成長為擁有400萬開發者的數位巴別塔,讓每一行代碼都能喚醒矽基生命的無限可能。今天,DeepSeek試圖用專用架構切割算力市場,這反而證明我們正站在算力民主化的臨界點:當 AI滲透進每個行業毛細血管時,世界需要的不是割裂的算力孤島,而是打通虛擬與現實的“計算母體"。
為此,我們已啟動三項變革:架構團隊正在重構下一代 GPU的核心模組,使其既能像樂高般靈活適配垂直場景,又保有通用平臺的規模勢能;軟體生態將向學術界開放CUDA底層工具鏈,讓更多創新者參與定義計算的語法;而我們的前沿實驗室正與生物科技、量子計算、氣候建模等領域的先驅者共同孵化"不可能的任務"一例如用生成式AI設計下一世代晶片,或是在虛擬宇宙中預演超導材料的合成路徑。
我深知,資本市場總渴望簡單的敘事,但真正的技術革命從來拒絕被標籤化。當同行聚焦于如何用AI優化晶片設計時,我們已在探索如何讓AI成為晶片的“共生大腦"一-Blackwell架構中新增的自主學習單元,將使每塊 GPU在運行中持續進化其計算策略。這如同教會鷹隼在飛行中重塑羽翼,而非僅僅為它打造更精緻的巢穴。
諸位同仁,請將今日的波動視為一份禮物:它讓我們再次審視自己的初心。辦公桌上那個1999年的初代GPU工程樣片,至今仍在提醒我們一所有顛覆性技術,在誕生之初都像一把未開刃的劍。它的價值不在於被多少人握在手中,而在於持劍者是否有勇氣劈開未知的迷霧。未來十八個月,你們將見證英偉達歷史上最密集的創新發佈。從能效比突破物理極限的量子混合計算方案,到重新定義人機交互的神經介面原型,這些技術或許不會立刻體現在股價曲線上,但它們將悄然重塑人類文明的基石。
最後,請允許我引用一位工程師在DGX-1研發日誌上的留言:“我們不是在製造晶片,而是在鑄造時間的鑰匙。” DeepSeek或其他挑戰者的出現,不過是證明了這把鑰匙正在打開更多人的想像力囚籠。而我們要做的,是確保每個仰望星空的人,都能在英偉達的算力星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座標。
山高路遠,與君共赴。
黃仁勳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