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文 | 陳復
很多人對靜坐有某種誤解,以為只有雙手結心印,安靜坐在某處,澄清意念即可,我們不能說這不是靜坐,但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靜坐,我稱作「攝靜歸一」,也可叫「靜對」,這是一種觀念工夫,如果你能夠深沉領會「攝靜歸一」,並在行住坐臥中落實,那你就無時不刻在練習靜坐的工夫,因為人收攝自己呈現靜對狀態,其終極在獲得生命的整合感,這就是「歸一」,而「歸一」即「皈依」,皈依於誰?皈依於你的心體。
靜坐的本質是練習體會生命的整體感,使得生命不再有分別與對立,意即在生命的整體感中進入和諧、平安與祥和的機制,這就是心體。靜坐完全不是一動不動地擺個樣子,而是內在心靈無時不刻對整體的細膩感受。靜坐到底要怎麼做呢?有人說是放空,有人說是覺察,有人說你安靜地坐著數息就好,可是如果我們完全沒有舉動,又會讓人覺得靜坐無可把握,於是靜坐需要有外在行為,來讓內在獲得收攝。
如何透過外在的行為讓生命感受到「攝靜歸一」呢?靜坐時所擺放的手勢可以促使氣的凝聚和轉化,調節氣在身體內的流動循環。手勢在靜坐中稱為「手印」。手印是一種靜坐的儀式,但如果我們講儀式,可能會對社會大眾產生誤導,讓大家誤認靜坐重點是就是擺個樣子,但透過手印儀式的確會給出誠意,你可仔細感受不同手的肢體語言產生不同的效益,如欲守住靜坐的實質,手印就顯得尤為重要,但不能執著於手印的樣貌本身,搞得肢體僵硬,這對靜坐的本質沒有絲毫收益。靜坐最微妙的部分是的確要有「儀式」,卻不能拘泥於「儀式」,如此纔能精確把握「攝靜歸一」。
簡單來說,「攝靜歸一」的本質就是對意念的感受,一個人要如何面對自己的意念形成的意識呢?意念是流動變化的,一個人產生某個意念背後必然有其來龍去脈,你要如何面對意念所產生的意識事實,這本身就是在做工夫,你透過意識的引導進入冥想的境地,使得意念很專注,這是「攝靜歸一」的觀念工夫中很重要的環節。「攝靜歸一」的內外合一,就是透過意識的專注和手印的給出,使得內外獲得整合。
如此理解「攝靜歸一」,就會發現現代女性最喜歡練習的瑜伽,其實同樣是一種靜坐,只是這不再是「坐」如此單純。練習瑜伽是人的內在與身體對話的過程,意即人可透過四肢不同形態的伸展,與心靈對話,更與上天產生連結,進而達到天心與人心合一的境界。相比靜坐中的手印來說,瑜伽的儀式涵蓋更為豐富多樣。透過練習瑜伽,一個人可自己跟自己展開身心的內外對話,逐漸進入「攝靜歸一」的狀態。
當一個人進入「攝靜歸一」的狀態,就會發現這種細膩的感受可區隔出三個層次:一是內在意識的意念,這純粹在心理內部完成;二是外在肢體的動作,這開始在心理外發生,卻對心內產生影響;三是內外交會帶給五種官能的感覺,其既不屬於身體的伸展,更不屬於內在的意念,而是肢體與意念內外交流促成的中間環節,形成「眼、耳、鼻、舌、身」五個器官的感受,高度對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這五部分的覺受。
一個人每天在生活中用眼睛看什麼,耳朵聽什麼,鼻子聞什麼,嘴巴吃什麼,身體觸碰什麼,這五種感覺面對生命的過程都是「攝靜歸一」,裡面都蘊含著一個人的修養。但這五種感官的細微覺受無法用規範去嚴格界定,如果只是嚴格規範化,甚至要靠文字來維繫,就會變成形式教條,並不是骨子裡流露的修養。當你仔細體會「攝靜歸一」,再反過來思考這五種感官的覺受時,你還會覺得它們不存在嗎?
你想要吃冰淇淋,香甜的味道可以滿足你的口感,可是吃甜食會讓人的身體變得沉重,飲食口味逐漸加重,腸胃負擔加重,這也就是為什麼現代人普遍會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身體疾病。還有人對中醫的認識不足,常喜歡天氣冷的時候或者月經來前吃當歸鴨,他認為吃當歸鴨是補身體,卻沒有意識到隨著現代社會化學添加物的發展,生產出大量轉基因食物,動植物都可快速生長,溫性的食物被化學添加劑的催化(譬如瘦肉精的施打),原本是溫性都可能變成寒性,吃進身體裡反而會引發人的各種問題,尤其女性月經的腹部疼痛常來自此類問題。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也許沒有感受到明顯的毒性,但日積月累,寒涼的飲食習慣會影響脾胃變得越來越虛寒。
中醫常說現代人「十有九寒」,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就是化學添加劑催熟的轉基因食物對身體的影響,第二是偏食素食產生的寒涼。蔬菜中除蔥、姜或蒜是熱性,高麗菜、菠菜或地瓜葉是溫性外,常見多數菜類都是偏寒涼的食物,一個人習慣性偏食素食,會使得身體氣血不循環。你不能誤認做工夫就是要靜坐,覺察自己的意念,可是卻不留意自己每天吃什麼,難道這就是踐行身心合一的靜坐工夫嗎?你每天都吃寒涼的食物,練習靜坐,也許你的外在越來越靜,但你的身心沒有獲得整合,身體的氣血因為偏食寒性食物沒有得到循環,這是「靜死」而不是「靜生」。「攝靜歸一」的靜坐就是要讓整個身體氣血循環,從而可抵禦各種疾病的侵襲,最終百病不生而長保健康。
你喜歡聽音樂,可是音樂的風格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人喜歡聽西洋的搖滾音樂,有人喜歡欣賞中國的古典音樂,有人則將其融合,你覺得這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對人的影響有沒有區別呢?為什麼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可讓人安靜下來,變得溫文爾雅,而有些喜歡搖滾音樂的人外表看來要不浪蕩不羈,甚或瘋瘋癲癲,有人還會迷戀嗑藥竟無可自拔呢?雖然這兩者不應該絕對化與對立化,但背後的問題值得深思。
你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看到有免費課就去聽,每個老師講的觀念,你都想要吸收一點,但你卻不反思這些觀念的正誤,難道你覺得那些觀念對你的身心不會構成影響嗎?你喜歡看電視還是看書?有人每天看各種暴力刺激的畫面內容,有人每天讀聖賢書,你覺得這些不同的場景或內容,不會對一個人產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影響嗎?
有人的想法很天真,覺得生命只要經歷過就是好事,經歷什麼都無所謂,卻不明白每一種經歷背後的因果和對生命產生的影響,其中隱藏最深的就是前面五種感官覺受的抉擇帶來的體會,如果你能夠帶著「攝靜歸一」的態度去體會內在的意念、外在動作及其內外中間地帶的五種感官覺受,做出精確的抉擇,那就是在做工夫,體會更深層次的靜坐,這種靜坐沒有「坐」的名相,卻有「靜」的實質,這來自人的生命內外一如,保持著恆常持平的態度來完成自己的人生。
編輯:王學安 | 審核:邵明 | 圖片來源:百度
|
作者 | 陳復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兼主任。臺灣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海峽兩岸心理諮詢協會創會理事長,曾任臺灣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教育部高中生命教育學科中心諮詢委員,致力於宣導心學復興中華文化。 |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