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中時新聞網。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7/31
(圖/本報系資料照)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的論文門爭議延燒,林團隊強調林智堅論文為原創,余正煌則委託律師向林喊話:「你要選舉我沒有要選舉,你討論政治問題,我是學術問題」,「不要逼到大家把實證攤到陽光下」。「政治」和「學術」的分際何在?為什麼搞「政治」要擔心「把實證攤到陽光下」?
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在他的名著《以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特別強調:「知識的誠篤」,文中有一段名言:「一個人如果不能認定,他靈魂的命運取決於他是否能在這段文稿中做出正確的預測」,「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正在靜默中等待」,「如果沒有這份熱情,沒有這種奇特的陶醉感,那麼他還是遠離學術比較好」。
蔡英文對於學術顯然沒有這樣的「陶醉感」,所以她對自己博士論文的爭議諱莫如深,不希望人家多談。當了國家領導人之後,甚至要求教育部將她副教授升等的相關資料「封存30年」。
蔡主席志不在學術,卻很重視她的「博士」頭銜。「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進黨當家之後,各級公職人員紛紛到公私立大學去「洗學歷」,說得好聽,這叫「見賢思齊」;說得不好聽,這就是「歹鬼帶頭」。
韋伯在他的另一篇〈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文中強調,政治對於許多人之所以有吸引力,在於它可以使用權力操控別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不僅要有熱情,而且要有清冷的判斷力,能夠看清楚他所面對的現實,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為自己所做的決策負責。
蔡英文和附從她的民進黨對於權力的「熱情」絕對不容懷疑。林智堅論文門鬧得滿城風雨,他堅拒出席台大學術倫理委員會,卻跑到「蔡總統官邸」,跟民進黨相關要角一起商討:如何為其選情設「停損點」。由此可見,在這個節骨眼上,他們最在意的是該黨對權力的掌控,他們「清冷的判斷力」,當然也反映出他們的「責任感」。
當年立委朱高正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從韋伯的標準來看,蔡英文和執政黨有沒有人把政治當做自己的「志業」呢?為什麼討論學術問題,必須「真金不怕火煉」?不必經過「火煉」的「政治」,是什麼樣的「政治」?到底是什麼樣的選舉制度,使得今天的台灣政治淪落成為一種「低劣的」騙術?
黃光國|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創系教授、中華本土社會科學榮譽理事長、亞洲社會心理學會會長(2003-2005)、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2010)。現任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