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對於時局有所盼望,希望在「現階段」的基礎上做出一點一滴的改善。他在1946年10月8日、雙十節前夕發表〈窮與愚〉,這樣說:「一到雙十節,使人總忘不了孫中山先生……他在三十年前即明白,中國問題在『窮』與『愚』……以個人私見說來,我們物質上的窮有辦法,易解決。我們的愚似乎還得一些有心人對於教育有個嶄新觀念,重新着手……我們這一代本身所經驗的悲劇,也許只能用沉默來否定現實忍受下去了。可是生在這片美麗土地上的後來者,應當還可由一種健康希望帶到一個稍稍合理的社會中,以及稍稍幸福的生活中!」沈從文的沉重呼籲在愈演愈烈的國共內戰中,受到的支持相當微弱。他在當年11月10日《大公報》上發表〈從現實學習〉,對於當前的政治、戰爭形勢,對國共雙方都表示了極大的不滿,認為兩者都是以「為人民」為口號,實際卻毫無對人民的愛和同情。之後中共在內戰中勝出,沈從文當時可以選擇離開大陸,卻在1949年後留了下來,沈從文曾在極度壓力下,用刀片割破手腕,搶救脫險。在沈從文稍遲的憬悟中,深沉而痛苦地預見着一個不明確時代的來臨,也由於他適時的認識,之後他一生和政治保持距離,苟全於亂世。
不論大選結果 台灣社會需學習容忍與共存
同時間,在1949年前後,有約200萬的人跟隨國民政府從大陸經過各式各樣的路徑,來到了日本殖民50年後回歸中國的台灣,之前發生嚴重動亂的二二八事件,對這些倉皇離開大陸而稱為外省人的人們來說,多數是完全陌生的。之後,外省人在台灣這個島嶼上,和本地人胼手胝足地,從幾乎一無所有中,建立起一個延續了1949年前的中國憲法與文化的中華民國。這個中華民國,從中國歷史上看,可以視為西晉東遷的東晉,也可以視為北宋南移的南宋,隔海與中國共產黨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峙,至今70年整。
在70年中,第一代來台的外省人以及經歷二二八的本地人凋零了,留下的子民,多數堅強支持在台灣續存發展的中華民國,其中除了佔人口比例約10%的外省人,多數是本地人。這其中有偏向台灣自保的本土派或獨派,有偏向往未來中國發展的統派,容或他們之間對中華民國的定位與意義不同,但是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認同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由於已經實行了三次政黨輪替的民主政治以及相當完善的健保與勞保制度,台灣在基本以上的小康社會是可以維持下去的。也就是說,不論2020年初的大選結果如何,台灣社會內部需要逐漸學習容忍異議與共存,人民的知識愈廣,言行日益成熟,政治競爭以及經濟財務就可以穩定地發展,中華民國也就能繼續地存在,保障着台灣人民的安全與幸福。
歷史軸心不能離開人性最根本良善
沈從文在70年前說「年青的一代,要生存、要發展,總還會有一天覺得要另外尋出一條路的」。這是預言,也是祝福。筆者相信中國內戰結束以後,經過70年兩岸的分裂與分治,將來解決雙方的問題的將是現在的年輕一代,我們的責任在於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與溝通的基礎。筆者相信歷史的軸心終歸不能離開人性中最根本的良善,兩岸以及香港的問題一定會找到一個合理的思維與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