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思考HK。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3/31
新冠病毒令全球都在封城鎖國。在香港,市民閉戶禁足,遊人絡繹不絕的九龍城寨公園如今門庭冷落,筆者近日散步不見昔日喧囂,非常愜意。
九龍城寨的英文名字叫Kowloon Walled City,更能清楚說明這是牆圍起來的城寨。所謂圍,就是自我封閉,對外隔離。修築圍牆的最主要功能就是防禦。中國歷朝歷代都築城牆甚至國牆,秦始皇傾舉國之力的長城,就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自圍工程。
九龍城寨的雛型可追溯至1810年清朝興建的軍事設施九龍寨炮台,目的是鎮守香港,對抗張保仔等「武裝到牙齒」的海盜團伙。1839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前夕,九龍寨更一度與英國商船進行炮戰。
香港島割予英國後,清政府令兩廣總督耆英設「九龍巡檢司」,負責管治今日九龍、新界及離島地區和主理海關稅收。鑑於防衛需要,道光皇帝於1846年御准大興土木,修築城牆、炮台、衙門和兵營,翌年正式成為一座軍民雜居的堡壘式寨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國於1861年接收九龍界限街以南之地,以北的九龍寨城變相與英界毗連。再後來,清政府又租借新界予英國99年,但協議訂明九龍寨城除外。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規定,「所有派駐九龍城內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用如今的話說叫「釘子戶」。
九龍城寨成了名符其實的圍城,行政管轄上的孤島。城內仍駐滿清官兵,亦保留原有碼頭可供出入,自成一國。當時圍城內共有五百多名官兵及二百多名平民。居民以客家人為主,大部份來自廣東惠州,多以打石、捕撈、編藤具、賣雜貨或無牌經營牙醫館為業。
二十世紀以來,九龍城成為一個「三不管」的地區,充滿傳奇色彩。香港曾經舉辦「香港十大最愛建築」,令人意外的是,已被拆除並重建為公園的九龍城寨竟然入選十大,因為這是特定時空的文化符號,香港人的集體記憶。該寨城曾被稱為「黑暗之城」,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城內建築密不透風,黃賭毒黑泛濫,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當時投票的市民縱算未入過城寨,但對其中的經典一景並不陌生:在1925年已啟用,只有一條跑道但每年載客量高達2800萬的啟德機場,升降的飛機低空掠過城寨的屋頂天台,你似乎能感受震耳欲聾的轟嗚。
香港只有一個圍起來的城寨,卻有數百個圍村分布在元朗的屏山、廈村、十八鄉及新田,還有錦田、粉嶺、上水、大埔、沙頭角和打鼓嶺,以及荃灣、屯門等。根據1995年出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香港新界等一百三十多條村莊,有「圍」名者共71,有圍牆者共57個。
清廷割讓香港前,寶安縣(新安縣)轄地包括現在的香港及深圳全境,客家人佔大多數,所以新界早期的圍村主要由本地圍及客家圍兩大族群組成。圍村由圍屋組成,聚族而居,初始形態可追溯至明朝,其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衛,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粉嶺龍躍頭的老圍被視為香港最早的圍村。
作為升級版,圍內的圍屋四周建有高牆環繞,牆基採用大麻石鞏固,牆身用青磚砌並留有槍孔。規模大的圍村,還挖掘護城壕溝,圍門用連環鐵門或木條橫柵門。
客家圍內的圍屋群,其鮮明特點是牆身加厚,窗戶窄小,圍屋四角設有炮樓(又稱圍斗或瞭望台)。
香港著名的客家圍村,包括吉慶圍、曾大屋、粉嶺圍、上水圍、衙前圍村。每一個都有珍貴的歷史價值。譬如吉慶圍當年奮勇抗英被攻陷,厚重的圍門被英軍拆卸運至英倫作為戰利品展覽,後又送回香港物歸原主。
林文映 |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