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6
四、胡璉新軍,怒潮澎湃
胡璉是蔣中正和陳誠在黃埔軍校的學生,抗戰期間於民國三十二年五月鄂西會戰,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命第六戰區司令官陳誠全力阻擋日軍進入長江三峽,中日雙方在湖北省宜昌縣三斗坪鎮石牌要塞決戰,當時雙方彈藥皆已用罄,乃以大刀刺刀肉搏血戰,這一場無聲的戰爭,保全了陪都重慶和中華民國,長江江防軍司令吳奇偉、第十八軍軍長方天、第十一師師長胡璉等,以作戰英勇,同獲頒青天白日勳章。這是胡璉青年時代軍事生涯最光榮的時刻。
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徐蚌會戰,黃維領軍之第十二兵團於安徽省宿縣雙堆集為解放軍劉伯承中原野戰軍幾乎全殲,黃維被俘,胡璉副司令官倖以身免。戰後蔣中正為布局引退下野後事,乃手諭國防部長兼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任命胡璉為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給予胡璉復出的機會。歷經三大戰役,國軍犧牲慘重,蔣中正有意在江南招募國軍兩百萬人,以重起爐灶。胡璉設第二編練司令部於江西省上饒縣,蔣中正並指定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對第二編練司令部撥補兵員。在此同時,江西贛州也成立了第三編練司令部,由沈發藻任司令官。江西是江防樞紐,戰略地位重要,蔣中正乃命方天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
胡璉關心湯恩伯南京、上海、杭州防衛,在三十八年二月就近將第二編練司令部遷往浙江省江山縣,湯恩伯在杭州召集軍事會議,胡璉也奉命出席,會後在玉皇山上與其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學、前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不期而遇。兩人就天下大勢交換意見。胡璉就戡亂戰爭之失敗,提出四點看法:一、中日戰爭給予蘇聯壯大中國共產黨的機會;二、戰後美英蘇《雅爾達秘密協定》(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協定,Agreement Regarding Entry of Soviet Union the War against Japan)縱容蘇聯侵占中國東北,美國特使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調停國共內戰失敗,國際環境掣肘國軍作戰;三、過早實施民主憲政,不利對共產黨叛軍全面開戰;四、國軍整編不當,部隊作戰責任區授權不足。而關於作戰指導,胡璉認為應盡可能在長江南岸部署會戰,以殲敵重振軍威,再圖北伐;如不行,則退守東南沿海,確保臺灣做為反共復國基地。而關於作戰體制,柯遠芬認為反共戰爭應為以思想為中心的面形作戰,故應整合黨、政、軍為一新型的作戰體制。保衛臺灣和面形作戰構成了胡柯的西湖共識,而胡柯西湖共識則和蔣中正退守保衛大臺灣的戰略不謀而合。胡璉乃任命柯遠芬為兵團副司令官,協助落實重建黨化國軍。適國防部命胡璉第二編練司令部綏靖浙閩贛邊區,為此,胡璉乃將司令部於三月自江山遷返江西省南城縣株良鎮。
國防部對於第二編練司令部人員補充計劃,係指定由浙江、福建兩省各徵新兵三萬人,江西一萬五千人。浙江省主席周喦與福建省主席朱紹良,皆以境內戰事所需,拒絕撥補省內軍人予胡璉,只有方天以第十八軍前長官之誼出手接濟胡璉。胡璉在武漢、南京、杭州、南昌設立官兵收容站,號召黃維第十二兵團舊部來歸。方天曾建議胡璉收容地方土匪,胡璉基於軍紀管理,不予考慮,乃遂師智唐朝府兵制,「一甲一兵,一縣一團,三縣成師,九縣成軍」,由江西省政府指派贛北師管區司令唐三山協助徵兵,每甲十二戶出丁即推舉義務役男一人,役期兩年,役滿改換新丁,如是則於四月底徵得新兵七萬餘人,組成興國部隊。
胡璉開府江西,吸引了許多江西本地子弟和河南、湖北、浙江各省流亡學校師生慕名前來投靠,特別是江西本地曾經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實施過土地改革的地區,對共產黨狂熱和殘暴的革命鬥爭餘悸猶存,希望能受到胡璉兵團的保護。胡璉將編練司令部軍官訓練總隊改為軍事政治幹部學校,以容納這些流亡學生,也訓練他們成為兵團的儲備軍官,和未來兵團在閩粵贛邊區建立軍事根據地實施地方治理的政治幹部。五月一日陸軍第二編練司令部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在南城縣從姑鄉蔡王廟宣告成立,別號怒潮學校。胡璉兵團和怒潮學校乃以江西子弟為骨幹,依黃埔軍校黨軍模式建軍,而以江西先賢文天祥及其〈正氣歌〉為典範。當時江南十四個編練司令部,惟有第二編練司令部具有高度政治意識,雖然黨軍的建軍模式牴觸了《中華民國憲法》的軍隊國家化原則,但胡璉、柯遠芬、高魁元這些黃埔軍校畢業生卻成功地掌握了思想、信仰與力量以及江西同鄉弟兄革命感情的練兵心法,以有限的資源,在完全不利於反共號召的時代氣候下,在半年內練出興國部隊第十二兵團十萬勁旅,成為國軍防衛臺灣最為倚重的部隊。
五月十三日,第二編練司令部改制為第十二兵團,胡璉向方天提議,以沈發藻第四兵團、第十二兵團和江西省保安團為基礎,將江西國軍擴編為三個兵團、二十七師,分別以兵團副司令官王嚴兼掌贛南、第十八軍長高魁元兼掌閩西、副司令官柯遠芬兼掌粵東,在閩粵贛邊區建立根據地,與臺灣遙相呼應,再伺機擴張版圖,迎接國軍反攻大陸。陸軍總司令張發奎有《防衛湘贛粵邊區計畫》,因而中央政府也對胡璉兵團據守贛南有所期待。未料十日後解放軍攻佔南昌,肘腋生變。胡璉於六月八日飛來臺灣高雄鳳山向蔣中正請示機宜,蔣中正認為兵團應以綏靖閩粵邊區,轉進潮汕,集中實力保衛臺灣為任務,儘管新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閻錫山希望胡璉反攻南昌,胡璉仍決心轉進臺灣。
接下來,便是新建於江西的胡璉兵團,由南城開拔,從已經易幟的閩西、粵東殺出血路,帶領江西省政府人員和怒潮學校學生向臺灣長征而出中國的史詩演出。胡璉發布檄文〈為剿滅叛匪吳奇偉、練惕生、李潔之、李漢沖、傅柏翠等告閩西粵東同胞書〉,誓師出發,與前閩粵贛邊區剿匪總指揮吳奇偉割席斷義。兵團一路由第十八軍高魁元部出閩西,一路由第六十七軍劉廉一部入粵東,兩路與胡璉於廣東省豐順縣會師告捷,是為閩西粵東掃蕩之戰。胡璉報請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岳派任柯遠芬出任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兼梅縣縣長。另早期由浙江穿出福建到臺灣整補的胡璉兵團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劉鼎漢部,則由基隆出海,登陸廣東汕頭,於八月北上攻抵豐順。兩個月時間,胡璉兵團打通了贛南到汕頭的交通。
八月十五日,陳誠出任東南軍政長官,下轄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四省,此時解放軍已佔領江蘇、浙江、福建各省大部,陳誠的任務是全力保衛大臺灣,他已成為民國存續的最後支柱。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學生胡璉果然依約出現在廣東汕頭海邊了。九月上,閩粵贛邊區以及潮汕地區,俱入胡璉手中,兵團此際乃改號粵華部隊。九月底,胡璉兵團退出江西,為其斷後並擬據守寧都的江西豫章山區綏靖司令部司令官黃鎮中部隊慘遭解放軍吞滅,江西全境淪陷。
五、血戰金門,鬼哭神號,天崩地裂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後,解放軍士氣高昂,各地部隊無不汲汲於追求立功表現,以落難國軍為祭旗,作為開國獻禮。三野陳毅部破福州後南下發動漳廈戰役,為攻打臺灣作準備;四野林彪部廣東軍區司令員葉劍英發動廣東戰役,劍指中央政府臨時所在地廣州;二野劉伯承則發起廣西戰役,意欲殲滅白崇禧部隊。
臺灣海峽形勢告急,八月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進駐金門,九月青年軍鄭果第八十軍再由鳳山調防增援,東南軍政長官陳誠急命副長官羅卓英派船前來向胡璉請兵,但廣東省主席薛岳亦請國防部第三廳廳長許朗軒命胡璉支援廣州保衛戰。在薛岳和羅卓英默許下,兵團以搶救青年為名,全面在粵東和潮汕展開拉伕抓兵,凡適齡青年,一律強制入伍。兵團先以海辰輪運送家屬及怒潮學生至臺灣安頓,再於十月八日將第十八軍高魁元部運往金門協防,歸第二十二兵團李良榮指揮。胡璉兵團準備退出粵東,廣東第九行政督察專員柯遠芬乃奉省主席薛岳令,任命興寧縣長謝海籌出任興寧行政督察專員,領導粵東各縣部署敵後政權與游擊隊,以牽制解放軍之追擊。
十月十三日,解放軍林彪四野攻陷廣州,行政院遷四川省成都市,廣東省政府瓦解,胡璉兵團改歸東南軍政長官陳誠直接指揮,陳誠命第六十七軍劉廉一部馳援浙江省舟山作戰;十七日,三野第十兵團葉飛攻陷廈門,國軍海軍黎玉璽第二艦隊與廈門海防部隊警戒海面,空軍第八大隊與第一大隊轟炸機分駐屏東與臺中,隨時待命起飛;十八日胡璉在臺北受命以第十二兵團接替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金門防務,並將接任福建省主席;十九日,胡璉兵團第十九軍劉雲瀚部船運金門;二十二日胡璉自汕頭登自由號商輪率兵團啟碇。二十四日上午,葉飛在廈門召集軍事會議,判斷國軍第十九軍有可能增援金門,但動向不明,因此決定於二十三時由解放軍第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領軍搶攻金門,未料劉雲瀚部竟然於次日如天將神兵由料羅灣登陸金門而加入作戰。
解放軍不諳風向與水性,時東北季風強力吹拂,解放軍原擬自金門北面登陸,然後攔腰將金門截成東西兩半部,再各個擊破,卻為強風驅趕至金門西北面北山斷崖古寧頭至嚨口海邊,時有戰車前夜演習拋錨於該處,匆忙應戰,國軍並以火攻解放軍運兵船,解放軍登陸不易,傷亡慘重,運兵船在國軍強攻之下幾遭摧毀無法返航,解放軍乃無法增援。但解放軍作戰畢竟勇猛,搶上海灘後,向金門內陸進軍,二十五日天明之後,國軍全力反攻,而第十九軍第十四師第四十二團代團長李光前,即於反攻金城區西浦頭村時身先士卒,為解放軍砲火擊斃殉國。二十六日,第十八軍高魁元部奇襲古寧頭村林厝聚落頑抗之解放軍,胡璉於近中午乘民裕輪登陸金門水頭,旋即前往湖南高地接過高魁元之前線指揮權。二十七日,國軍攻克古寧頭村,第十八軍第一百一十八師李樹蘭部浴血作戰,結束戰鬥。解放軍入侵部隊全數遭到殲滅,旌旗散落,屍橫遍野,國軍高奏凱歌,是為古寧頭大捷。
金門國軍以破釜沉舟的心情迎戰解放軍,解放軍海上慘遭斷後,最終只能任憑國軍以陸、海、空軍三路立體作戰消滅。這是三野東南作戰前所未有的挫敗,也讓解放軍了解國軍仍擁有制海制空權的優勢,十一月三日至六日,國軍再度於舟山登步島重挫解放軍,再度證實解放軍在有限空間的海島作戰上,與國軍的相對戰力仍有相當差距。經過金門古寧頭大捷和舟山登步島大捷兩場勝利之後,解放軍暫時無法強攻東海與臺灣海峽,陳誠從此穩定了大臺灣的守勢,而在廣西戰役白崇禧部隊覆沒後,可以確認,臺灣是中華民國最後兩百萬大陸軍民的歸所。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九日中央政府由行政院長閰錫山率領,自成都遷臺北,次年雲南省、西康省、海南特別行政區、福建省東山縣、浙江省舟山群島各縣、廣東省萬山縣次第淪陷,至民國四十四年浙江省大陳列島撤退,兩岸版圖從此定型至今。
六、結語
金門古寧頭大戰就像歷史上的淝水之戰,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如老子《道德經》所言:「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胡璉在戰後接掌福建省主席,胡璉兵團改制為金門防衛軍,江西的新軍成為中華民國前線防衛的主力。蔣中正在臺北復行視事,重任總統,防衛大臺灣再造中華民國居於首功的陳誠出任副總統兼行政院長。中華民國在臺灣勵精圖治,生聚教訓,加以善用國際形勢,利用韓戰形成的東亞冷戰結構,重新獲得了美國的支持而嚇阻了解放軍的入侵。中華民國力行反共國策,固然出現過當的白色恐怖暴力統治,但為了維護《中華民國憲法》法統,在意識形態和立國精神上乃不敢背離普世價值,而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參與了《世界人權宣言》和《國際人權憲章》的制定,說明中國的政治文化可以與普世價值合為一體,雖然也讓異議者找到批判與反抗的工具,終於在民主化後實現了中國百年憲政共和和臺灣人出頭天的理想。反之,曾經被中國人民寄以厚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卻背叛了新民主主義與革命,強行推動社會主義社會改造,發動階級鬥爭,破壞傳統文化和倫理價值,倒行逆施,無法無天,成了人類文明的重大災難,也讓中國蒙羞。
如果沒有七十年前的這一場勝利,扭轉了兩岸軍心士氣,使中華民國得以立足於臺灣,吾人恐將被髮左衽矣。如此看來,國軍防衛臺灣的歷史貢獻是不容抹滅的,而古寧頭戰場上的鬼雄與國殤,在中國大陸為護送胡璉兵團來臺的敵後游擊隊,以及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指控為反革命的所謂國民黨的殘渣餘孽,乃至於在臺灣的白色恐怖中為了臺灣人民的共同政治願景和民族尊嚴而付出生命與青春的反抗者,都是日後中華民國在臺灣這一個生命共同體形成過程中不容被我們遺忘的手足同胞,正是他們的犧牲,成就了我們今天集體的存在和堅信的價值。
但兩岸的政治對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國崛起、數位極權主義的平地而起,消滅中華民國民主憲政體制和併吞臺灣的政治野心不衰,使我們還未贏得最後的勝利。我們不能輕忽了我們保衛中華民國、民主臺灣以及為人類守護住民主前線的責任,也許這才是吾人紀念古寧頭大捷最好的方式。
(本文完結)
相關閱讀: 金門大捷的歷史意義(上)
曾建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訪問學者
主要參考文獻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2002,《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冊,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9月。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2011,《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冊,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1月。
- 王丹,2012,《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月10日。
- 辛灝年,2012,《誰是新中國》,香港:夏菲爾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6月。
- 林桶法,2009《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 胡璉,2017,《金門憶舊》,新北: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籌備處,2017年6月22日。
- 胡璉,2017,《泛論古寧頭之戰》,新北:胡璉故居紀念館暨研究中心籌備處,2017年6月22日。
- 李宗仁口述,2018,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7月27日。
- 李隆昌,2009,《時代見證》,中和:自版,2009年10月。
- 梁懷茂,2018,《胡璉怒潮學校》,新北:社團法人怒潮同學校友會,民國107年11月22日。
- 陳芳明,1991,《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的雨夜花》,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7月。
- 陳錦昌,2005,《蔣中正遷臺記》,新店:向陽文化,2005年12月。
- 陳錦昌、胡敏越,2017,《怒潮學校與戰後金門的復甦》,金城:金門縣文化局,2017年12月。
- 曾建元,2002,《一九九零年代臺灣憲政改革之研究──民族主義與民主轉型的觀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7月31日。
- 曾建元,2014,〈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控制〉,《中華行政學報》,第14期,新竹: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民國103年6月。
- 曾建元,2017,〈十月、五四、二二八、五七,十月革命100年:那些在歷史中喟嘆的偉大政治承諾〉,申淵主編,《拒絕遺忘──五七反右運動六十周年 文集》,香港:正暉出版社,2017年8月。
- 曾建元,2018,〈未出中國記──胡璉兵團的斷後戰役〉,《中華行政學報》,第22期,新竹: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民國107年6月。
- 曾建元、邱榮舉,2016,〈胡璉與怒潮的時代光影──周雅川與徐松珍的故事〉,《中國史研究》,第104輯,大邱:韓國中國史學會,2016年10月。
- 曾健民,2018,《1949.國共內戰與臺灣》,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3月。
- 楊碧川,1996,《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板橋:稻鄉出版社,民國85年6月。溫仕忠,2009,《胡璉將軍與金門》,金城:金門縣文化局,2009年8月。
- 張玉法,2001,《中國現代史》,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10月。
- 蕭鴻鳴、蕭南溪、蕭江,2016,《金門戰役紀事本末》,新北:新雨出版社,2016年10月。
- 樓文淵,2019,《老蔣在幹啥?--從蔣介石侍從日誌解密1949年大撤退》,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6月。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