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克榮公子鄧俊豪先生訪問紀錄
訪問:曾建元‧張筱婷
紀錄:張筱婷(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生)
校訂:曾建元(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時間:民國一○六年三月九日
地點:新竹縣竹北市三民路全家便利超級商店
怒潮學校,力挽狂瀾
怒潮學校,是陸軍第十二兵團軍事政治幹部學校的代稱,典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歌〉首句:「怒潮澎湃」。陸軍第十二兵團是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在江西省南城縣由第二編練司令部改編成立,司令官為胡璉,副司令官柯遠芬,由江西省政府主席方天依胡璉建議,下令在江西各縣依唐代府兵制「一甲一兵、一縣一團、三縣成師、九縣成軍」方式徵兵而組成,下轄三軍。第十二兵團創辦有贛粵閩邊區軍政幹部學校,以唐三山為校長,學生主要來源為河南省流亡和江西省在地招考之中學生。
第十二兵團成立於南北和議失敗,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渡江之際,胡璉只能匆匆上陣以實戰練兵,由江西兵分兩路,收復閩西與粵東,乃一度考慮在福建、廣東、江西邊區建立敵後根據地,建請廣東省政府主席薛岳命柯遠芬為第九行政督察區專員兼梅縣縣長,柯遠芬並在梅縣設立廣東省第九行政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後因全國形勢急轉直下,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部署防衛臺灣,胡璉兵團遂逐步撤出中國大陸。怒潮學校則先遷潮安縣庵埠鎮集訓,改名第十二兵團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合併廣東省第九行政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由柯遠芬出任校長,至九月二十九日(農曆八月八日),由柯遠芬帶領全校師生搭乘交通部招商局股份有限公司海辰輪由汕頭出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當日正行經臺灣海峽,終於十月二日抵達臺灣基隆,復經臺北,最後於新竹縣新埔鎮與關西鄉落腳。而胡璉兵團,則於隨後分批由汕頭出海,劉廉一之第六十七軍前進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締造登步島大捷,穩定東海局勢,兵團主力則由第十八軍高魁元前導支援金門防務,胡璉進而接掌福建省政府主席,領導金門守軍齊奏古寧頭大戰凱歌,穩定了臺灣海峽局勢,經此二大捷報,臺灣轉危為安,十二月,中央政府由行政院長閻錫山率領自四川成都遷都臺北,兩岸分裂自此底定。
奔向怒海,奮鬥人生
鄧克榮是廣東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區(今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潘田村鄧家庒客家人,民國二十年農曆九月十二日生。民國三十五年夏天,畢業於新鋪鎮南初級中學,和同學陳廣耀等人應屆考取廣東省立梅州中學高級中學部,舅舅曹蘭峰為梅中教務主任,為《化學》名師,鄧克榮受舅舅影響,於《物理》、《化學》、《英語》等科目別有心得。高中期間,父親鄧盛興不幸辭世。民國三十八年五月,梅縣、蕉嶺縣先後為中國共產黨佔領成立人民民主政府,時有志於升學的同學,多向心於投考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卻因內戰爆發,道路阻隔,時局未定,人心惶惶,而一時之間失去希望。七月,鄧克榮、陳廣耀等自梅中畢業,適逢胡璉第十二兵團光復粵東,怒潮分校廣東省第九行政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蟠龍學校)招生,言明將送學生至臺灣訓練,鄧克榮值此亂世,胸懷大志,認為是擺脫困境的難得機會,乃與鄧家庄堂兄弟和新鋪同鄉之梅中同學等商議,決定報考從軍。鄧克榮與梅中同學陳廣耀、鍾繁敏三人聯袂於八月初上蕉嶺縣城蕉城鎮應考,食宿賴鍾繁敏父親鍾介君的熱誠供應。蟠龍學校入學考試科目為《國文》、《歷史》、《地理》與《數學》四科,《國文》作文考題為「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之比較」。數日後蟠龍學校於梅縣東校場民眾教育館放榜,三人皆考取,而榜首則為鄧克榮梅中復興齋學生宿舍之學弟梅州中學肄業生劉超榮。鄧克榮的三個堂叔鄧志青、鄧志軍、鄧世欽也在榜上,梅中的同學上榜者尚有王秀雲、溫懷怜、萬德群。八月下旬,鄧克榮怕難忍別情,乃未向母親曹觀秀告辭,便和同學陳廣耀、鐘繁敏到新鋪客運車站集合,搭車前往梅縣,進駐於東校場學藝中學完成報到。
八月二十八日,蟠龍學校全體師生四百人,分乘徵用之民用卡車二十餘輛由梅縣浩蕩出發,因為沿路各縣道路橋樑因戰爭受到破壞,走了七天才到興寧縣水口鎮,因梅江渡船只剩兩艘,難民眾多,學生們只得在河堤排隊等候,一等竟然兩天。而後校方領隊乃對學生宣布,凡是渡河者,看到有車就上,設法到豐順縣湯坑鎮會合,而由湯坑走到揭陽縣,又因天下大雨,地面泥濘不堪,車隊無法再前進,只好讓學生下車在民宅騎樓下躲雨躲了兩天,待雨停了才再出發,終於抵達目的地潮州潮安縣庵埠鎮。九月五日,柯遠芬告訴蟠龍學校學生,學校併入怒潮學校,並由柯遠芬接任怒潮學校校長。鄧克榮與劉超榮等梅中學生被編入學生第四大隊,隊長為黃埔十八期彭介軍。
經過在庵埠將近一個月的集訓,九月二十九日,農曆八月八日,怒潮全校師生在校長柯遠芬的指揮下,由汕頭港搭乘海辰輪出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十月一日穿過臺灣海峽,而於十月二日在臺灣省基隆港登陸,經臺北、三重、新莊、樹林、湖口,在行軍和火車間,終於由湖口越嶺行軍,來到新竹縣新埔鎮。
鄧克榮隨怒潮學校來到新埔客家庄,一切倍感親切,思鄉之情稍卻,而全心於學業與訓練。鄧克榮在校期間營房位於新竹縣立新埔國民學校,他的表現出類拔萃,而為該校主任周組照所賞識,介紹出身新埔當地而任教於臺中縣立清水國民學校的女教師謝完妹和鄧克榮認識,謝完妹對於文武兼備的鄧克榮一見傾心,惟父親謝火郎以鄧克榮為外省軍人,擔心女兒受累,乃堅決反對兩人交往,兩人只好暫時分開,惟賴魚雁往返。
鄧克榮十分爭氣,在怒潮全校一千七百名學生中,以第三名優異成績畢業,而在怒潮學校於次年九月遷移金門縣金城區水頭村前,即與同隊之曹登俊、全校第一名畢業的江西省雩都人方昭烈等同學共同考取於高雄縣鳳山鎮復校之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十四期,即臺灣第一期。新生於四十年四月報到入學,鄧克榮專攻砲兵,四十二年六月以陸官全校第二名優異成績畢業。為國家選派公費赴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勞頓(Lawton)市之錫爾堡(Fort Sill)防空砲兵學校(Air Defense Artillery School)深造,攻讀碩士,並接受防空砲兵等專業進階軍事訓練。學成畢業歸國後,又一度為外派為駐外武官,在民國四十七年八月八二三砲戰爆發前夕,鄧克榮以其砲兵專業,奉派在金門前線擔任連長,與解放軍駁火對戰。
鄧克榮離開新埔在官校、海外,乃至戰爭期間,長年與謝完妹透過書信維繫感情。謝完妹在清水國校任教的同時,也進修學位,兩人互相砥礪,力爭上游。民國五十五年,鄧克榮在臺南縣永康鄉四分子陸軍砲兵學校(今陸軍砲兵訓練指揮部)擔任教官,謝完妹堅持所愛,瞞著父親謝火郎親身到臺南和鄧克榮登記結婚,結婚當時鄧克榮僅有的聘禮是一條比線還要細的項鍊加上一只戒指,兩人經過十多年的愛情長跑,就這麼私訂終身而廝守一生了。謝完妹與鄧克榮結婚後,鄧克榮則繼續軍旅生涯,歷任戰爭學院野略組教官、國防部一般參謀官、陸軍總部作戰署副署長、陸軍總部參謀長、第一四六師師長、陸軍後勤指揮部參謀長。鄧克榮與謝完妹夫妻共育有一子三女。
落地生根,新埔望鄉
鄧克榮和謝完妹曾經居住於桃園縣龜山鄉陸光二村(現已改建名千禧新城),與後來出任陸軍總司令的陳廷寵曾同租一戶眷舍,陳住前方住宅,鄧則居住後方,兩人私交頗好。後因眷村淹大水無居身之所,才攜子女搬回新埔和岳家謝火郎同住,謝完妹也就申請調回到新埔國民中學任教,直到退休。
鄧克榮新鋪鎮的老家前方有一條河石窟河,鄧克榮在臺灣新埔買的房子前面恰巧也有一條河鳳山溪,風景相似,地名接近,加上新埔也是客家庄,也許是懷念家鄉之緣故,所以選擇了在新埔作為落地生根之地。
儘管如此,鄧克榮還是常常想家的。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蔣經國總統開放探親,鄧克榮終於等到可以回家探望的這一天。他帶著妻子謝完妹,可謂衣錦還鄉,還能有幸與八十高齡曹觀秀母親大人和親人團聚。遠近親友風聞鄧克榮將軍回家,紛紛前來一見。作為歸鄉遊子,鄧克榮懷著一份莫名的歉疚感,他為所有親友都準備了紅包作為見面禮,一次竟發了四十萬元新臺幣,連謝完妹都不免抱怨了。無論如何,看到自己家鄉的落後和親人生活環境困苦,他們夫妻還是經常熱心接濟窮困的親人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或為小孩準備教育基金,為家鄉付出很多愛心。然而,鄧克榮最遺憾者,則是舅舅曹蘭峰,在無產階級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共產黨以反革命名義處決棄世。鄧克榮前後進出蕉嶺達九次之多,最後決定在民國八十年十月把母親曹觀秀從家鄉新鋪接到新埔照顧,七個月後,曹觀秀安心地回到新鋪,越數年,以九十二歲高齡放心地離開了人世。
鄧克榮的家鄉新鋪還有一個弟弟與二個姊妹。比較起許多家破人亡的國軍臺屬,鄧克榮毋寧是幸運的。
誠懇實在,以身作則
謝完妹在新埔國中教授《國文》,課子甚嚴。鄧克榮公子鄧俊豪記得童年時母親一邊洗衣、一邊煮飯,他和姊姊們就在一邊做功課和背課文。媽媽一次給姊弟們十分鐘背一段課文,十分鐘一到,媽媽便將洗到一半的衣服放下,回頭看著小孩依序背書,連標點符號掉了,一個巴掌都會飛了過來,真得好兇。也許謝完妹身為軍眷,夫婿長年在外,母兼父職的壓力大,望子成龍心切。
鄧俊豪還記得父親從小跟他的子女們說:「你現在不讀書不完成學業,那將來是要怎麼樣。我們外省人到臺灣,上沒有一片天,下沒有一片土。……」鄧克榮中學後離家,在大時代裡奮鬥人生,一生的學、經歷非常地完整。鄧克榮留給孩子們的家訓,是「誠誠懇懇做人,實實在在做事」,鄧克榮在軍中與家中對此以身作則,鄧家子女看在眼裡,對父親崇拜不已。
鄧俊豪因為崇拜父親的革命軍人形象,國民中學畢業後即考取中正國防預備幹部學校,卻被父親阻止就讀。原因是鄧克榮覺得軍中生活辛苦,不忍兒子與他同樣受苦。鄧俊豪又考取臺灣省立基隆高級中學,但鄧克榮又不捨兒子在外飄盪,所以又阻止鄧俊豪的遠行。鄧俊豪只能乖乖地到新竹縣地方上的大華工商專科學校升學,惟鄧俊豪仍然嚮往從軍,未待專科畢業,竟又跑去高雄鳳山投考空軍通信電子學校。雖然鄧俊豪終究未能在空軍中闖出一片天,他海派、豪氣、正直、草根和寬闊的胸懷,卻也讓他締造出在新埔、竹北一帶經營多家全家連鎖便利商店的事業成就。
將軍之子,遭到霸陵
在眷村時大家說的都是國語,所以鄧克榮和謝完妹彼此間以及與子女們的溝通,都是使用國語。鄧俊豪國民小學時全家搬回新埔客家庄住,國民小學和中學的同學們多是客家人,但在家中交談也多用國語並沒有刻意地學習客家話。而後講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則是在跟同學的相處之間學習的。小時候,因為鄧家是軍眷,領的是軍糧,新埔許多地方種植水稻,上課同學們帶便當帶的是白米,而我們家帶的是糙米,也因此會被同學們排擠。
國中時,因父親升將軍,老師在學校裡講了一句:「恭喜,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是將軍的兒子,恭喜他。」一些同學覺得鄧俊豪很臭屁,就計畫把他騙到廁所去毒打一頓。當天中午輪到鄧俊豪當值日生抬全班的便當,一位同學對鄧俊豪說,有人找他,要他去廁所一下。鄧俊豪一到廁所,只見裡面人山人海,同學蜂擁而上,把他痛扁了一頓,白襯衫和藍短褲之上,不是只有同學的鞋印,還有廁所裡的大便,事後還有同學對他說,擠不進去廁所裡面踹他。鄧俊豪忍痛從廁所出來,將衣服整理好,回到教室,老師看了覺得奇怪,就問到底發生了甚麼事。鄧俊豪只能說是自己不小心跌倒。
後來老師得知詳情,把霸凌鄧俊豪的學生一個個地叫到訓導處訓誡一番,對著那幫學生說:「你知不知道他爸爸的部隊整個一來就可以把你殲滅掉?」鄧俊豪知道自己被打是因為爸爸鄧克榮是一位將軍,這是令這些屁孩羨慕又忌妒的事,為此他應該感到光榮,他們這麼多人打他一人,竟然沒把他打倒。這是外省人在地方上光榮的一刻,真的是頭抬起來了。
紀念怒潮,父子齊心
日本結束對臺灣的統治之後,許多土地和房屋等不動產便成了無主之狀態,任何人都可以經由和平公然佔有而取得所有權。怒潮學校當時將位於新鋪鎮鳳山溪畔新埔大橋頭日本人留下來的一座涼亭改名為怒潮亭,蓋橋下的鳳山溪就是怒潮學生洗澡和洗衣的地方,學生們每每在怒潮亭裡乘涼休息。
怒潮學校於三十九年九月遷去金門以後,怒潮亭不再有軍校生停駐,也就為人所占有使用。原始佔有人去世往生之後,其繼承人有意處分遺產,便向新埔鎮公所詢問產權情形,這才知道原來並未為產權登記,因此也就無權處分,脫手賣出,而索性於民國六十年代便乾脆捐給了鎮公所。
怒潮亭日漸荒圯,新埔鎮長賴江海一度要鎮公所將之劃入區段徵收地段加以開發利用,鄧克榮與其子鄧俊豪得知此事後,便聯絡怒潮同學梁懷茂三人展開搶救怒潮亭的行動,希望能將怒潮亭作為歷史建築或古蹟保存下來。鄧俊豪以及梁懷茂將日據時代的土地權狀謄本、空拍照片等等系列資料完整蒐羅,依此作為文化資產保存的證據,在與鎮長賴江海協調的過程中,賴江海甚至激動拍桌、手指鄧克榮父子埋怨鎮庫將因此流失八百萬收入。最後賴江海仍不得不承認怒潮亭的歷史價值而選擇讓步。而就怒潮亭之產權登記問題,鄧俊豪和梁懷茂則婉拒登記在前陸軍第十二兵團軍事政治學校怒潮校友會,也不贊同在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名下。最後鄧俊豪、梁懷茂與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長蔡榮光共同協商的結果,是決定讓怒潮亭及其所坐落的這塊土地以公有的方式保存,將其列入新竹縣有之文化資產中,冀望藉由列冊管理,會更方便於怒潮亭的保存及維護。新竹縣《新埔鎮誌》的文化志中關於怒潮亭與怒潮學校第三期反共抗俄精神堡壘的記載,是由林柏燕當初根據鄧克榮的口述專訪來撰寫的,唯一遺漏的,是沒將新埔國中大禮堂列入文化資產和《新埔鎮誌》。新埔國中大禮堂和金門中正堂,都是胡璉兵團為了慶祝三十九年三月蔣中正復任總統而起造的公共會所,提供兵團和地方共同使用。新埔國中大禮堂的建設經費,原本來自於怒潮師生捐贈一日所得、以及民國三十九年怒潮學校與新竹縣新埔鎮公所一同發行的第一期愛國獎券的盈餘,而最初胡璉和怒潮學校均有意以大禮堂作為怒潮學校第一屆畢業典禮舉辦之場所。
怒潮亭的保存,由鄧克榮、鄧俊豪、梁懷茂三人著手呼籲,至怒潮亭及附屬之碑林修整完成,歷經約四至五年的時間,非常之辛苦。不幸的是,鄧克榮於民國一百零四年四月因膽癌辭世,這是鄧將軍的最後一場光榮戰役。半年之後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怒潮校友會與新竹縣政府等單位舉辦胡璉第一百零七歲誕辰紀念活動,當中包括怒潮亭碑林文建揭幕式、《胡璉與怒潮學校》論壇等,鄧俊豪及梁懷茂於怒潮亭內,想起來不及見到成果的鄧克榮,心中感慨萬千,不禁淚下。當日,中華民國怒潮軍事政治學校校友會正式成立,梁懷茂當選理事長,鄧俊豪則受任為秘書長。鄧克榮生前非常珍惜與怒潮同學相處的機會,每年的同學會,除了大女兒南部訂婚的那一年因撞期而分身乏術外,每年都參加,因為除了妻兒,這是他在臺灣最親密的親人。而今,鄧克榮雖然離開人世,他的兒子鄧俊豪則繼承了他的位子,也是每年必定出席的怒潮人。他一生的重要文件、書信、手稿和照片,則為妻子謝完妹牢牢地守護著。
鄧克榮將軍在歷年保臺衛國戰役中的戰功,或許不是最顯赫者,但胡璉兵團和怒潮學生整體的犧牲奉獻,卻是國史中不可被遺忘的一頁。隨著星移月轉,時移事往,鄧克榮將軍不再回新鋪,而長眠於新埔。他當年被本地小孩霸凌的小孩鄧俊豪,如今卻是新埔在地周邊地區最活躍的現代民生用品服務商。怒潮的故事,因為有他們的努力,將在地方永遠流傳下去,而胡璉兵團和怒潮的學生們,也將作為守護臺灣的列位神將與天兵,永遠照顧他們的子孫、他們的島。
民國一百零七年四月五日民族掃墓節下午二時
竹南火車站育達小舖初稿
四月七日零時十分臺北晴園定稿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