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水萍

安平追想曲(三)日治時期安平戶政 安平被打狗替代 ☆作者:鄭水萍

♦ 本篇文章轉載自新民叢報。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OpUXKn0SwPc


前面講到荷蘭時期之前的史前史台灣社,到荷蘭人進來建立政權的核心地區—熱蘭遮城,到了明鄭的時候改稱王城,到了清朝的時候,王城變成水師的彈藥庫,後來又蓋了一座億載金城。安平地區,除了核心地區的統治者不斷在更換之外,都是在熱蘭遮城或旁邊地區,包括王城西地區的外商館發展。熱蘭遮城旁邊的七個角頭慢慢地發展成民間的社會結構,從宗祠到廟宇,到公廟、齋堂、會館。

日本用警察把人口結構搞清楚

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後,如同台灣各地一樣,都是用警察先建立派出所清查戶口,把人口結構搞清楚。在做安平誌的時候,因為不能複印,所以只能手抄戶籍資料。發現明治二十八年日本警察的戶籍資料,以毛筆書寫,整個架子都是。日本人用警察先建立戶籍資料,再建立後來的地政事務所,建立地籍資料。另外,因為台灣位處熱帶,日本人在進攻牡丹鄉時,死了五百多人,所以在佔領台灣之後特別注重衛生問題。他們由警察指導老百姓注意衛生清潔,以鄉為單位建立衛生所,裡面通常都會有助產士,安平留下來日據時代的照片,不例外也都有助產士的身影。

台灣主要是漢化,西化是斷斷續續的,日本這一時期則是東洋化,日本人是有系統在執行東洋化。台灣人的東洋化從1895年開始,到1945年這五十年。矢內原忠雄寫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提到日本以國家的力量,用警察、教育、語言來執行,將台灣人改造成日本人。到了皇民化運動時,很多台灣人改姓。安平附近的軍伕的墳墓,在上海的淞滬戰役,安平的軍伕被派到上海去作戰,後來再到南洋。日本人的東洋化,從語言、教育、建築、衣服到制度。

日本人壓制安平 發展打狗

日本人一開始是壓制安平,因為他們要發展打狗。本來有一條鐵路從打狗的哈瑪星到楊厝,再從楊厝做一條支線到安平,後來日本人認為會造成安平府城的商人和日本人扶植的打狗商人競爭,所以就將支線廢除。到了日本統治的後期,政情比較穏定,就在安南區發展治鹽工廠。在這個時候,安平的人口有非常精細量化的記錄,因為日本警察做的戶籍資料甚至可以追查到各家族清朝中葉的祖先資料。在做安平的口述歷史時,有關安平人口的狀況可以從戶籍資料查出,另外還有地籍資料,安平地區的地圖都保持得很完整。我在抄安平的戶籍資料時,才發現有很多苦力,還有名叫王雞屎的苦力頭。現在在安平古堡旁邊還保留一棟名為「王雞屎」的洋樓,那個就屬於王雞屎的苦力頭的。苦力後來變成幫派,而苦力頭即為幫主,他們多以廟宇做為其跟據地,苦力頭、苦力幫、苦力和苦力廟構成安平主要勞動力的結構。苦力有訂定好的章程,搬運貨物的訂價及相關規範。安平的苦力就變成一個幫派,一直到現在。對面的西區有五條港,一條港各有一個苦力幫,但是歷史最久的還是安平的苦力幫。

苦力的議題原來是沒有人在研究,我在抄戶籍資料時發現安平有很多苦力才引起我的注意。後來我到巴貝多時,發現那裡黑奴和白奴移民的經過,後來回到台灣做安平的研究時,才清楚其原委。這個題目在我之前只有一位已經去世的中央研究院的老師在研究。這個才是真正的本土研究,不是只是想當然爾的推論而得出來的想像中的歷史,這不是實證的歷史。

明治二十八年以前的安平人為「本籍」

在日本人的戶籍資料裡,明治二十八年以前所記錄到的安平人是為「本籍」,記錄的表格是黑色的;明治二十八年以後進入安平的稱為「寄留」,記錄的表格是紅色的,「本籍」和「寄留」分別放在不同的櫃子;另外還有放置「除戶」,即死亡,資料的地方。日本警察透過人的資料來管理台灣人,仕紳一般來說是領導階級,日本警察將仕紳階層的家戶狀況搞得非常清楚,連其妻妾的興趣都有記錄。從戶籍資料的記錄可以看出當時警察力量介入的深度。

安平在日本人統治時,人口的自然增加率,即出生減去死亡的人口,是慢慢呈現成長的趨勢。安平有一陣子人口數量達到八個「堡」,但是,日本人有計劃的扶植打狗,在1924年將打狗建「市」,人口有四萬人。當時打狗每年有三、四十萬的苦力在建造打狗,整個高雄的建設都是這些苦力所打造的,所以,在最近的一百年來,打狗就取代了安平和府城。

府城糖業因為缺乏競爭力而沒落

在五口通商時,海關是由英國人在管理,安平地區進出的貨物記錄都很清楚。清朝規定進入台灣的貨物必須在打狗報關,才能再轉運到安平,所以,糖的輸出量或者鴉片的輸入量都記錄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安平是正港;而打狗是副港。到了日據時代時,整個狀況則翻轉過來,打狗變成了高雄市。南部的米和糖原來都是由安平進出,日本人特意利用鐵路將北至嘉義地區的物產都由打狗港輸出。到了大正四年,高雄市的貿易量達到一億多元,此時,安平、府城三郊的糖業輸出就被打狗所取代。打狗是利用機械製糖,而府城的糖業還是以牛力製做;打狗是以火犛來種植甘蔗,以小火車載運甘蔗到糖廠,而府城仍然還停留在人力種植,牛車載運;而打狗台糖有自已的蒸氣船運輸出口,而府城仍是以帆船運送,府城糖業因為缺乏競爭力而沒落,這是一個產業的革命。

此時,安平的人被迫移至打狗發展,當時安平「本籍」移出的人口達到一千多人,其中有很多是苦力。高雄的碼頭工會分成兩大幫,一個是澎湖幫;另一幫則為安平。安平的苦力幫整個移至高雄。人口結構裡,人口的增減力量分為「吸力」和「推力」。當一地因為戰爭、災難、糧食不足時,人口就會外移,此為「推力」;而打狗糖業的發展則形成人口的「吸力」。安平在明、清時期具有人口的「吸力」,所以才形成七個角頭的社會;而到了日據時期,打狗就形成人口的「吸力」,而安平變成人口的「推力」。

我在安平抄墓碑時,發現最早的明鄭的墓園的墓碑都是小小的,沒有匠師製做,只是一個小小土丘,後來,墓碑就愈來愈精緻。刻在墓碑上的郡望從最早的泉州或金門,後來就出現安平二字。意即在明治二十八年,日本人建立「本籍」之後,這些「本籍」的人口即為安平人,即使其後來移至高雄,他們仍為安平人。在明治二十八年以後進來安平的清國人,在戶籍資料上註明則為清國,歸屬為「寄留」人口。「本籍」人口死後墓碑上的郡望則為安平。從台灣族、荷蘭人統治,到安平七個角頭出現,日本人規定這些是為安平人,此時,安平二字出現在墓碑的郡望。這個就是真正地方社會的建立。

第一本完整記錄安平的書是日本人編的

日本帝國殖民主義利用警察的力量完成人口的清查,包括吸鴉片、纏小腳等等都詳細註記在戶籍資料上。日本歸還台灣之後,回到日本的「灣生」在日本成立了一個「安平會」的組織,他們每年都會回到安平,甚至出版一本「望鄉安平」。在日本人統治時,小學上課教導的是有關安平的歷史,第一本完整記錄安平的書是日本人編的,戶籍資料也是。學校課程編排是先教安平,再教台灣,到了高年級則教有關日本的歷史。他們的邏輯是:我是安平人,也是日本人。這些灣生回到日本,他們的故鄉是安平,所以回到日本後就成立「安平會」。依照「安平會」的名冊,住在安平的年資有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有人會故意回到安平居住,以增加其年資。每年,「安平會」的會員都會携帶兩個蘋果造訪安平,這個令人感嘆,其實日本人在安平是少數,但是他們對安平,包括統治、記錄、教育、語言、和歷史的認同是很用心的,這是日本帝國主義形成「安平人」。另一方面,日本人擔心安平、府城的漢人郊商勢力過去強大,就利用橋頭的糖業扶植打狗,直到高雄起來之後,日本人才回到安南區去建立鹽業,此時,安平才又有了新的人口移進。

日據時代的安平可以看出殖民者、地方角頭、安平人的認同、產業的衰退變成以日本人為主的情形。這是地方制度、人口、聚落、產業、教育、語言整個翻轉的過程,是台灣人歷史上的一頁。

(鄭水萍口述、劉小文逐字稿、張麗齡校對)

 

鄭水萍博士:臺大歷史系畢業|第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博士|聯合國藝評人協會前理事長|第一亞太研究院人文所所長|南方土地公研究所所長

 

web-qr新民叢報1.png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