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瞭望智庫。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8/11/23
幾天前,一個在柬埔寨暹粒賣旅遊紀念品的小男孩,驚呆了全球網友。
他的語言天賦簡直讓人望塵莫及:會說至少9國語言,而且不只會簡單用語,還能隨意切換,對答如流。當被問到是如何學會這麼多語言時,小男孩表示是跟各國遊客學來的。
不用說,小男孩也是為了生存才培養出了這樣的技能,事實上,這恰恰是自我組織式學習的一個生動案例。
前幾天,庫叔和15位鄉村校長一同赴夏威夷檀香山市參加“2018未來學校大會”。
這個會在當地非常知名,每年一屆已經辦了十年。
在這屆會上,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育、交流和語言科學學院的教育技術教授蘇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為大家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他風靡全球的“牆中洞”實驗(The Hole in the Wall)。
蘇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
正是這個“牆中洞”實驗,讓自我組織式學習的概念從此進入人們的視野。
一
“牆中洞”實驗
蘇伽特的實驗其實很簡單。
20多年前,蘇伽特受聘擔任印度國家資訊技術學院(NIIT)的首席科學家,具體負責“公共空間智慧終端機機”(相當於現在高鐵站裡的自動售票機)專案的開發工作。
印度國家資訊技術學院位於新德里的辦公大樓緊鄰著卡卡基貧民區。辦公大樓的旁邊是一片荒地,當然,這片荒地也是附近孩子的板球場。
為了試驗“公共空間智慧終端機”專案的可行性,同時也為了檢驗他在1988年寫的一篇論文(其中提到可以讓孩子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自己玩電腦),1999年,蘇伽特決定在辦公大樓的外牆上安裝一台只能通過滑鼠操作的電腦,螢幕面向荒地,電腦離地一米左右,外罩金屬蓋子,既確保電腦安全,也方便孩子們使用。
安裝好後他就在一旁觀察。
他發現,成年人路過的時候一般都是視若無睹,而孩子們不一樣,他們會停下來,指指點點,甚至上去摸兩把。
但也僅此而已。蘇伽特馬上意識到自己在旁邊待著可能比較礙事,於是他藏了起來。畫風有點奇特。
這似乎也不是長久之計。再後來,他安裝了一個監控器,之後就離開了。
過了三個月再回來,他驚奇地發現,從沒接觸過電腦、也不會說英語的孩子們竟然無師自通地學會了流覽網頁、下載,甚至還掌握了一些生物、遺傳學的知識。
手腳沾滿泥巴、滿臉好奇的拉金德就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員,如今他已是小有名氣的電腦高手。當時他只有八歲,父親是泥瓦匠。剛開始時他還有些害怕,他用小黑手往螢幕上一戳,看到上面的箭頭移動後,嚇得一哆嗦。不過很快他就喜歡上了這個神通廣大的“傢伙”。拉金德和小夥伴們在網上“鼓搗”一番後,竟然找到了一首印地語兒歌,大家欣喜若狂。由於學習能力強,拉金德很快就成了孩子們的“老師”。
拉金德還琢磨了不少用印地語傳授心得的法子。他不是用電腦螢幕上使用的英語,而是用印地語把箭頭稱為“針”,他指點小夥伴們:“看,‘針’刺到哪兒,哪兒就有反應。”他還把電腦上的沙漏計時器說成是個“鼓”,因為沙漏的形狀很像他們常見的一種鼓樂器。他指導夥伴們一定要有耐心:“等一下,鼓裡碎沙都掉下來之後,你要看的圖畫才能出現。”
蘇伽特在印度各地重複這個實驗,也反復在南非、柬埔寨等很多地方去做這個實驗,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於是他得出了一個結論:給孩子們一個工具,在不受監督的情況下,他們可以自學上網,學習新知識。沒有教師,沒有課堂,學習照樣可以進行。這就是“自我組織式學習”(Self-Organized Learning)。
之後,蘇伽特把問題難度逐步提高,嘗試幫助孩子們學習越來越困難的內容。他曾經問8、9歲的孩子非常複雜的問題,孩子們都給了他很多難以預料的有趣答案。(待續...)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