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風美雨

歐風美雨

一幅改變歷史的新聞圖片——《戰火中的女孩》及其背後的故事 ☆來源:華人號:華人頭條-多倫多通訊社

♦ 本文轉載自 華人頭條-多倫多通訊社。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12/15 

202251f01.jpg 

《戰火中的女孩》(又譯《戰爭的恐怖》),Nick Ut 黃幼公攝影

2022年12月3日晚,我終於在多倫多見到了記掛四十多年的潘金福Kim Phuc Phan Thi 女士和Nick Ut 黃幼公先生,現場聆聽了他們的親口講述。五十年前那個淒慘且影響世界的故事再一次深深打動了我。

202251f02.jpeg

潘金福女士演講 孫瑞祥攝影

202251f03.jpeg

潘金福女士演講孫瑞祥攝影

五十年前的1972 年6月8日,年僅九歲的潘金福Kim Phuc Phan Thi在越南家鄉村莊,被南越戰機投擲的燃燒彈波及,把她全身衣服燒毀。金福在劇痛、爆炸和濃煙中赤裸全身拼死逃命。那一刻慘況,被在南越工作的美聯社記者Nick Ut 黃幼公拍攝入鏡,照片迅即登上了世界報刊頭版,轉年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獎普利策Pulitzer Prize新聞獎,成為全球最知名的戰爭照片之一。這幅照片的發表令美國民眾震驚不已,讓人們對戰爭的殘酷有了最直觀的認識,於是在美國掀起了新一輪反戰浪潮。據稱,正是這張照片帶來的震撼力促使越南戰爭提前了半年結束。

202251f04.jpg

202251f05.jpg

早在四十年前我在復旦大學新聞系讀書時,我的老師就在攝影課上提到過這幅《戰火中的女孩》(又譯《戰爭的恐怖》)經典照片。我被照片呈現的場景所震撼,一直想知道照片裡的人和事後來怎樣了。2021年初,我在多倫多受邀為加拿大中國攝影學會舉辦講座,主題是“攝影記者的情懷”,我在介紹“百年經典瞬間”時選擇的第一幅照片就是這一張。當時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一年後我能在多倫多聆聽兩位當事人的親口講述。

12月3日晚6點30分,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何伯釗劇院。“向金福Kim Phuc致敬– 和平、愛與寬恕”報告會,在雄壯的加拿大國歌聲中莊重開始。包括加拿大聯邦參議員、國會議員在內三級政要以及各族裔近400位嘉賓出席活動。身著紅色旗袍端莊秀麗的潘金福女士在熱烈的掌聲中開始了她的演講,她向大家講述了自已的戰禍經歷,分享了她的人生感悟。生動的話語、感人的圖片把我們帶入了金福不尋常的人生歷程。

202251f06.jpeg

報告會現場孫瑞祥攝影

對於金福而言,1972年6月8日是她人生的轉折點。她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時人們在喊叫:“必須逃離這地方!他們會來轟炸,我們都得死!”幾秒鐘後,“轟!轟!”大地開始顫抖。拖曳著黃色和紫色煙霧的凝固汽油彈翻滾著,爆發出灼人的熱浪,落在了9歲小女孩金福藏身的寺廟周圍。火焰向四面八方飛濺開來,樹木被點著,變成了一根根瘋狂燃燒的火把。由於北越與南越軍隊激烈爭奪金福他們世代居住的展鵬村,金福一家已經在這座寺廟裡躲避了3天,但仍然沒能逃脫厄運。

202251f07.png

一條火舌勐地捲住金福的左臂,迅速將她的棉布衣服燒得一干二淨。不知所措的小姑娘用右手胡亂拍打著火的左臂,灼痛感撕心裂肺地襲來。金福下意識地跟在哥哥和表姐弟身後,沿著公路沒命地奔跑,邊跑邊呼救。在力竭倒地前,她並未註意到一群外國記者正向自己圍攏過來。當時,聞訊趕來的美聯社攝影記者黃幼公只用了一秒鐘,便拍下了這張標誌性的黑白照片。就在按下快門的一瞬間,黃幼公並未意識到這將是一張改寫越戰歷史的新聞圖片。

202251f08.png

(照片中五位孩子左起:Kim的哥哥,2004年癌症去世;Kim的弟弟,定居在加拿大;Kim本人;Kim的表弟或堂弟,仍生活在那個村里;Kim的表妹或堂妹,去年去世。)

黃幼公當時只有21歲, 1951年3月出生在越南隆安,越南華裔,後成為美國公民。黃幼公的哥哥也曾為美聯社工作,在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執行採訪任務時不幸身亡。悲劇發生後,黃幼公的嫂子向美聯社推薦黃幼公去工作。1966年,黃幼公繼承哥哥的遺志加入了美聯社越南胡志明市記者站。

202251f09.jpeg

當年的黃幼公

說到黃幼公,潘金福女士的臉上充滿了感激之情,聲調也變得異常激動。她當即邀請攝影師也是自已救命恩人的黃幼公先生上台和大家見面,在場聽眾報以熱烈掌聲。兩個人相互擁抱著,共同講述了當年那刻骨銘心的一幕。

202251f10.jpeg

潘金福與黃幼公演講 孫瑞祥攝影

當時黃幼公抓拍完照片,立即驅車將不省人事的金福送到附近一家小醫院。醫生告訴他小女孩的傷勢非常嚴重,已無藥可救。黃幼公立即亮出媒體證件表明身份,懇請醫生盡一切可能救活金福。在得到院方“不會放棄”的保證後,黃幼公才離開醫院,趕回南越首府西貢沖洗照片。在戰爭中喪失親人的痛苦,讓黃幼公對金福的遭遇尤為同情。“看到她沒命地奔跑,我哭了起來,”他回憶道,“如果我不幫她,如果她有什麼不測,我想我不會原諒自己,會自殺的。”

202251f11.jpeg

潘金福與弟弟(左)、黃幼公 孫瑞祥攝影

當時赴展鵬村採訪的還有英國獨立電視網記者克里斯托弗·韋恩。金福逃出村莊時,韋恩把水壺裡的水噴灑到她的背上幫其降溫。從同事處得知金福還活著,韋恩找到了她,設法把她轉送到了美國人開的一家大醫院,那是西貢惟一可以醫治重度燒傷的醫院。1997年,金福與韋恩重逢於美國,談起往事二人感慨萬千,這是後話。

“每天早上8點,護士都會幫我除去身上的死皮,我實在忍受不了痛苦,切的時候大哭不止,有時還會昏厥。”在金福瘦弱的身軀上,約有三分之一的皮膚屬於三度燒傷,好在面部未受波及。經過14個月漫長而痛苦的治療,前後17次大小手術,她的身體才慢慢復原。此時,她已經看過那張著名的照片,卻不清楚自己無意間已經影響了越南戰爭的進程。

202251f12.jpeg

潘金福回憶錄

這幅照片的刊發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當時,美聯社有嚴格規定不得發布裸體照片。看到小女孩全身一絲不掛和痛苦的神情,所有人都擔心照片能不能被採用。幾經爭辯,時任美聯社駐東南亞首席攝影記者赫斯特·法埃斯最後一錘定音。他意識到這是一張不可多得的佳作,“比起照片的新聞價值,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計”。經過爭取他的意見得到了採納。4天后的6月12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鬆在報紙上看到這張照片時大為震驚,甚至一度懷疑它是編造出來的。這幅照片震動了美國朝野,促使國會重新思考戰爭的未來。曾在1971 年任美國國防部僱員期間將政府機密文件透露給媒體的著名反越戰人士丹尼爾·艾爾斯伯格對黃幼公說:“是你幫忙結束了越戰!”

202251f13.jpeg

這段痛苦經歷改變了金福的一生,傷癒後她發奮讀書立下了做一名醫生的志向,終於被醫學院錄取。金福成為名人後不斷有媒體採訪,嚴重干擾了她的生活。金福想換一個生活環境,向政府提出申請出國留學,不久得到了去古巴赫瓦那大學深造的機會。這個時候黃幼公也已離開越南,調到美聯社洛杉磯分社工作。1989年黃幼公還專程到哈瓦那看望過金福,二人一直保持著聯繫,金福親切地稱呼黃幼公為“叔叔”。

正是哈瓦那之行給金福的生活帶來了福音,在這里金福認識了現在的丈夫裴輝全。由於被重度燒傷,金福的後背和胳膊留下了無法消除的嚴重疤痕。她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人想要娶我,因為我身上有那樣的傷疤。”不料,裴輝全對此卻毫不介意,全身心地愛著金福。1992年兩人結為伉儷,並輾轉定居在了多倫多。說到這裡,金福的臉上充滿了幸福與感激,她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全家福照片。此時,在全場聽眾熱烈的掌聲中裴輝全先生起身和大家見面,幸福的笑容掛在他們的臉上。

202251f14.jpg

202251f15.jpg

(1995年,潘金福在加拿大接受了著名攝影師喬·麥克納利的採訪並同意對方拍攝自己依然滿是疤痕的身體。)

202251f16.jpg

金福夫婦和兩個兒子

起初,金福一家在多倫多的生活是一種隱居狀態,不想被人認出。直到1995年春,隱居於多倫多郊區的金福被當地的《星期日太陽報》“挖”了出來。此刻,再度成為公眾人物的金福終於改變了拒不接受采訪的態度,決定站出來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她要為災難中的孩子們伸出援手,為世界和平鼓與呼。此刻面對這張照片,金福有的不再是痛苦的回憶而是感激。他要感謝這張照片讓她正視了自己的人生,她說:“我心裡依然有傷,身上也還是有疤。那天發生的一切也都記得,但是,我心靈上的傷口被治癒了。照片裡那個小女孩不再奔逃,而是飛翔。”

202251f17.jpeg

202251f18.jpeg

1996年11月11日,美國退伍軍人紀念日,金福受邀在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前發表演說。不知是否巧合,當年轟炸展鵬村的參與者——老兵約翰·普拉默也在場。集會之後,普拉默與金福被安排了一次簡短會晤,普拉默向金福致歉,金福則對“傷害我的人”表示了寬恕。

1997年,走上國際舞台的金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為和平親善大使,並在美國發起成立了“金福國際基金會The Kim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基金會宗旨為透過醫療及心理支持,協助無辜受害兒童自危難中解除傷痛,重燃希望,恢復喜樂。為實現潘金福之夢想理念,基金會一直致力於提供資金支持多個國際組織的工作,從而使罹受戰爭、暴力或物資匱乏傷害的兒童獲得免費醫療、生活必需和教育援助。

202251f19.jpg

202251f20.jpeg

五十年生活磨礪,金福已不再僅僅是戰爭的受害者,她成為一位積極倡導世界和平的親善使者。數十年來,金福到訪了多個戰亂國家,並通過她本人創立的金福國際基金會,向戰爭受害兒童提供醫療和心理援助。她囑咐飽受戰爭之苦的孩子們不要放棄:“不要失去希望。不要失去你的夢想。”2022年6月8日,在那張著名的照片拍攝50週年紀念日,潘金福寫下這樣一段話:“這張照片將永遠提醒人類不要忘記戰爭之痛。而且,時至今日我依然相信和平、愛、希望和寬恕的力量,要遠遠強於任何一種威力無比的武器。”

202251f21.jpeg

潘金福演講 孫瑞祥攝影

202251f22.jpeg

全體起立向金福致敬 孫瑞祥攝影

牽頭髮起此次“向金福Kim Phuc致敬– 和平、愛與寬恕”活動的,是榮獲全球和平聯盟Universal Peace Federation 頒授“和平大使”稱號的李良美先生,他在十多年前認識了定居在多倫多的加拿大公民潘金福。李先生表示:“金福在經歷了漫長的創傷治療和康復歲月後,得以由一名戰爭受害孩子,蛻變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親善大使。種種歷練,實在令李良美深受感動,大家為她作為和平的象徵而感到自豪。”

共同協辦此次活動的包括大多倫多中華文化中心屬下的婦女賦權會WE (Women Empowerment) Club ,以及Stronger Together Coalition。以創作Sometimes When We Touch一曲享譽盛名的美國格林美音樂大獎兼五次加拿大朱諾獎得主Dan Hill,也蒞臨活動現場傾情獻唱向金福致敬。

202251f23.jpeg

演出現場 孫瑞祥攝影

202251f24.jpeg

演出現場 孫瑞祥攝影

文末,我的一點感言:半個世紀前的這幅照片,原本我只是作為新聞攝影教材講給學生聽的。幾年前,我給天津師範大學攝影專業學生開設“社會問題攝影報導”課程時就介紹了這幅作品,現在回想起來我講授的內容有些膚淺了。現場聆聽了金福女士和黃幼公先生的生動講述我心生感概。從最初命懸一線身心受到極度創傷的小女孩,到如今成為贏得廣泛讚譽的聯合國和平親善大使,這個世界向我們傳遞的是友善、信心和希望。人們回憶災難的歷史是不願意看到悲劇的重演;人們記住戰爭的殘酷是因為嚮往和平永駐。

向金福和黃幼公致敬!向一切愛好和平、珍惜生活的人們致敬!

2022年12月10日多倫多

(孫瑞祥攝影外,其餘圖片來自網絡) 

 

孫瑞祥 Jack Sun | 新聞傳播學教授、文學博士,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原任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經濟消息報天津記者站站長。定居加拿大多倫多。加拿大觀察、瑞祥視界、瑞祥文創工作室創辦人。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