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風美雨

歐風美雨

面對川普政府的打壓,哈佛會妥協還是崩潰? ☆來源:《紐約客》

♦ 本篇文章轉載自 美國史教學與研究。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5/3/16

美國最古老的大學正面臨言論自由之戰和華盛頓的壓力,這不僅關乎哈佛本身,更關乎整個高等教育的靈魂。

校園裡誰點燃了導火線,這可能會有爭論,但事情的經過卻清晰明了。 2023年10月9日,也就是哈馬斯領導的戰士從加薩入侵以色列兩天后,哈佛大學的新任校長克勞丁·蓋伊(Claudine Gay)與一小群同事透過電子郵件討論如何回應這次事件。在這次襲擊中,1200人喪生,超過200人被劫為人質。他們猶豫是否應該將襲擊稱為「暴力」(最終覺得這個詞過於敏感),也在考慮是否要譴責由30多個學生團體簽署的一封公開信,這封信將以色列稱為「唯一應受責備的一方」。由於問題敏感,校方花了時間推舉措詞。當晚,他們發表了一份聲明,但由於過於平淡無奇,第二天蓋伊不得不發布另一份聲明,明確譴責暴力行為。

然而,此時事態已經惡化。前哈佛校長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打破常規,公開指責現任領導層反應遲緩;校友、對沖基金經理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迅速響應這一批評;共和黨國會議員伊萊斯·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則譴責學生的“卑鄙的反猶太主義言論”。兩個月後,蓋伊來到國會山,在眾議院教育與勞動力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d the Workforce)作證。一位教授告訴我,這只是「全年無休的危機狀態的開始」。

當蓋伊戴著厚框眼鏡、穿著類似石膏布料的外套出現在國會時,她身旁坐著賓州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他們同樣被要求就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問題作證。在聽證會上,斯特凡尼克直接問道:「『呼籲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是否違反了學校的霸凌和騷擾規則?」蓋伊和其他校長都表示,學校支持言論自由,但對於任何越界的行為都會採取行動。

「反猶太主義言論如果演變為霸凌、騷擾、恐嚇,這就是可採取行動的行為,」蓋伊說。斯特凡尼克繼續追問。蓋伊再次回應:“這取決於具體情境。”

同時,全國各地的校園都陷入了支持巴勒斯坦和支持以色列兩派之間的抗議與反抗議浪潮。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防暴警察拆除帳篷、使用胡椒噴霧和震爆彈,逮捕了超過100名學生。在哥倫比亞大學,「人肉搜尋卡車」繞著校園行駛,曝光據稱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的姓名和照片,將他們標為反猶太主義者,紐約市警察局逮捕了一些學生抗議者。在哈佛,哈佛花園(Harvard Yard)裡搭起了帳篷,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也出現了「人肉搜尋卡車」。包括國會議員和一些捐贈者在內的聲音質疑蓋伊的領導能力。

接著,其他指控也浮出水面。 12月,媒體開始通報蓋伊在政治行為學領域的學術作品中涉嫌抄襲的指控。哈佛大學的兩個管理委員會中更有權力的「哈佛董事會」(Harvard Corporation)在蓋伊的配合下迅速結束了調查。儘管如此,蓋伊還是在1月的第一個星期就離開了她的辦公室,創造了哈佛歷史上最快的校長離職記錄。長期擔任教務長(provost)的艾倫·加伯(Alan Garber)接替了她的職位。

然而,本應是動盪時期的結束,卻遠非如此。一年多以後,整個校園仍瀰漫著迷茫和不安的氣氛。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旗幟——最古老、最富有,也是許多方面最具選擇性的大學——哈佛正經歷著一場從校園內的言論與權威危機逐漸擴展為更廣泛的恐懼,即內部衝突在外部壓力的推動下,可能會讓哈佛乃至整個美國大學體系偏離航向,陷入危機。民調顯示,民眾對高等教育的信任度正在下降。 12月,加伯在與約40名國會議員交流後出席了一次教職員會議,並表示,他感受到人們對這所機構的挫敗感。他擔心,2025年,在白宮新政府和與之同調的國會的領導下,前一年的掙扎可能並非特例,而是未來的常態。

在上一個財政年度,哈佛三分之二的科學研究資助——接近7億美元,超過學校非限制性捐贈資產成長的金額——來自聯邦政府,這些資金支持了從癌症研究到博物館藝術教育等各種計畫。這一比例並不罕見:聯邦資金同樣支持了史丹佛大學四分之三的研究項目,以及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一半的研究活動。 「沒有哪所大學能夠在失去聯邦資金的情況下生存下來,」芝加哥大學法律與哲學教授布萊恩·萊特(Brian Leiter)告訴我,他撰寫了一本廣受歡迎的關於哲學和學術界的博客。當川普第二屆政府在執政的第一周假裝要凍結聯邦資助計畫時,大學們的「血液都涼了」。

在他的第一個任期內,川普政府對富有的學校徵收了1.4%的捐贈所得稅(endowment-earnings tax)。 2023年,共和黨參議員JD萬斯(JD Vance)試圖將這一稅率提高到35%(提案未通過,但類似的立法已經在新國會中提出)。川普也威脅要清除那些注重多元化的學校認證機構,雖然對整個認證體系構不成立即威脅,但可能帶來毀滅性後果。如果一所學校失去認證資格,它將無法提供聯邦貸款和助學金,這將直接改變學校的性質。

在川普總統眼中,大學在文化戰爭中主要是政治上的敵人,因此對菁英高等教育施壓並不意外。然而,過去一年的抗議活動為這場攻勢增添了特殊的銳度。 2019年,川普透過行政命令將《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的第六章(Title VI)擴展至保護反猶太主義行為。如果政府能夠證明一所大學在應對反猶太主義或其他歧視性言論方面未採取紀律措施,而學校拒絕採取補救措施,那麼政府可能有理由切斷資金來源。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期間,向教育部提交的「第六章」投訴數量增加了15倍。萊特認為,蓋伊和其他大學校長在國會聽證會上犯了一個錯誤,他們允許調查者將焦點從言論自由權轉移到「第六章」關於校園紀律的問題。

「他們的立場本應是:『這些言論,即使我不同意,但根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它是合法的政治言論。』」他說。 (根據《哈佛深紅報》(Harvard Crimson)的報道,蓋伊在出席聽證會前接受了WilmerHale律師事務所的輔導;萊特和許多人認為,她得到了不佳的法律和政治建議。)萊特表示,不同身份群體基於“第六章”的訴訟可能會不斷增加,導致各種輿論的投訴。

「我覺得這太棒了!」阿克曼對我說,他最近在推特上將川普比作「上帝」。 「政府撤回資金會迫使哈佛以及所有類似的學校進行自我改革。」對大學批評者來說,校園長期以來的言論自由和敏感性爭論讓學校在這場政治攻勢中顯得格外脆弱。然而,許多人認為,將這些混亂的內部爭端交由大學以外的權力機構處理,或許本身就構成了一場危機。

「目前大學領導者面臨的幾乎是不可能的選擇,」哈佛法學院教授安德魯·克雷斯波(Andrew Crespo)告訴我。 「一方面,你有外部的資助方,包括聯邦政府,他們有能力威脅到大學的正常運作;另一方面,你有大學自身的使命。」夾在中間的是大學對醫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的影響力。 「這不僅僅關乎某一所學校,」克雷斯波說。 “這是關於美國高等教育的存續,是它會繼續繁榮,還是逐漸消亡。”

去年秋天,我前往哈佛大學,當時有兩打教授被禁止進入校園的主圖書館——一種旨在表明大學對所有未經批准的言論採取相同懲罰措施的手段。早些時候,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活動人士曾在圖書館內發動「學習靜坐」(study-in),他們戴著巴勒斯坦頭巾(kaffiyeh),靜默學習,筆記型電腦上貼著「以色列轟炸,哈佛買單」(Israel Bombs, Harvard Pays)之類的標語,呼籲學校撤資。

在這些學生被禁止進入圖書館後,持相同立場的教授們組織了自己的「學習靜坐」。他們沒有戴巴勒斯坦頭巾,而是選擇了黑色圍巾,他們的標語也更為中性,例如「擁抱多樣視角」(Embrace Diverse Perspectives),這是圖書館系統的使命聲明中的一句話。安保人員出現,收集了他們的身份證件。 「現在哈佛教職工的情緒非常糟糕,」一位教授告訴我。 “被自己的大學因言論而懲罰,這簡直荒唐——雖然經歷了去年,我已經不再驚訝了。”

去年春天,哈佛大學邁向了一種通常稱為「機構中立」(institutional neutrality)的標準,這一理念也在史丹佛大學和其他幾所校園推廣,主張整個大學不應在當下的各種爭議問題上表態。 (一位前院長諷刺地指出,這項政策將禁止蓋伊和她的同事們在10月9日發布的那類聲明。)中立政策的部分目的是支持那些可能不同意“官方”立場的人,部分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比較:在國會聽證會上,斯特凡尼克質問為什麼在哈佛園沒有像之前懸掛烏克蘭國旗一樣,懸掛以色列國旗。哈佛的新政策的建議是:不掛任何旗幟。

制定這樣的政策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紀律執行上貫徹它。一種保持機構中立的方法是不過問任何人的言論。然而,幾乎沒有人希望生活和工作在一個沒有規則的環境中,而校園文化恰恰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十年前,「微侵犯」(microaggressions)和「觸發警告」(trigger warnings)等概念興起,試圖糾正那些雖不違法,但讓特定群體感到不適的語言——其背後的理念是,這些語言會製造隱藏的不平等。言論可能造成傷害的觀念也是許多基於第六章(Title VI)和第九章(Title IX)性騷擾訴訟的基礎。然而,哈佛拉德克利夫學院院長、法律與歷史教授布朗-納金(Tomiko Brown-Nagin)表示,加沙戰爭“是一個特殊的案例,一個特別複雜的問題。”去年,她曾共同主持了一個校園交流工作組,在收集了超過五千名學生的反饋後,發現校園中存在一種“寒意”,讓學生們“寧願自我審查,也不願討論有爭議的問題。

反對因有害言論而受罰的人經常將這種行為描繪為對校園言論自由的限制。然而,在美國大學歷史上,從未有過絕對的言論自由時期。 1964年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言論自由運動」(Berkeley Free Speech Movement)之所以成為一場運動,正是因為它挑戰了當時校園的規則,包括禁止大部分政治組織活動的禁令。超過八百名學生因此被逮捕。 1975年,耶魯大學通過了一套由歷史學家範·伍德沃德(C. Vann Woodward)主持的委員會制定的著名言論自由標準,但到了1986年,這一制度就遭遇了挑戰,當時一名學生因嘲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意識日”(Gay and Lesbian Awareness Days)而受到懲罰(這一懲罰後來被取消)。今天的言論自由倡導者常提到所謂的「芝加哥原則」(Chicago principles),這些標準由芝加哥大學提出,支持即使是「令人反感、不明智、不道德或錯誤的」言論,並已被普渡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學校採納(但哈佛至今尚未採納)。這些原則僅有十年歷史。

更準確的說法是,美國大學校園的言論規範一直在表達自由與保護之間拉鋸。 「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學發言人一再強調,哈佛校園內不會容忍反猶太主義——部分言論自由的承諾就是要容忍帶有偏見的言論,」拉里·薩默斯對我說。他也建議,大學應與簽署10月7日那封公開信的學生團體保持距離。 (2005年,薩默斯因提出女性在科學領域代表性不足可能與「內在能力」有關的假設而辭去校長職務。)他長期以來都將自己視為言論自由的捍衛者,但表示他並不擔心紀律措施本身可能帶來的寒蟬效應。

「看,我們確實希望讓某些行為冷卻下來——那些拿著擴音器闖入教室的人,那些用喊叫阻止演講的人,」他說。 “真正有問題的,是製定根據言論內容區分規則的行為。”

哈佛現任領導階層似乎也採納了類似的理由。除了在圖書館中懲罰教授們之外,過去一年裡,學校還收緊了對未經批准的傳單張貼以及在校園內“粉筆書寫”(chalking)的限制——這一舉措讓一些教職員工感到困惑,他們甚至疑惑是否在教室黑板上書寫也算違規。

「你打開你的電子郵件,就像《哈利波特與鳳凰會》裡的多洛雷斯·烏姆里奇(Dolores Umbridge)一樣——每次,咚、咚、咚,牆上就會貼出一條新規定,」一位資深教授告訴我。他加入了一群抗議「粉筆禁令」的教師,在地上寫下「我愛小狗」(I LOVE PUPPIES)然後迅速離開。 「他們居然叫來了一位圖書館員,這位圖書館員天真地在圖書館門前的人行道上用粉筆寫下類似'全國圖書館員日快樂'(HAPPY NATIONAL LIBRARIAN DAY)的話——完全是無憂無慮的心態,結果卻被院長叫去談話。”

學生們對這些中立規則感到厭煩。 「令人煩惱的是,大學寧願說『禁止粉筆書寫』,也不願說,『在校園裡畫支持哈馬斯的標誌是不好的』——這才是我們想要阻止的事情,」哈佛二年級學生、以色列事業的支持者查理·科維特(Charlie Covit)告訴我。也許是因為「粉筆禁令」的荒謬性,這項規定在秋季被某一學院的院長取消了,但其他規則依然保留。有些人認為,這些規則標誌著言論容忍度的改變。

「抗議活動總是帶有破壞性——它總是會打破一些規則,」哈佛大學政府學教授史蒂文·萊維茨基(Steven Levitsky)告訴我。他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史丹佛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抗議活動,當時哈佛園中也曾有抗議者搭建的帳篷城。 「在民主社會中,政府會容忍抗議,並傾向於寬容,」他說。 「我認為這些原則現在受到了威脅。」如今對粉筆書寫、圖書館行為和標語的嚴格規定,可能是在為更為專制的規範進行預演。

另一位政府學教授瑞安·伊諾斯(Ryan Enos)也參加了圖書館的抗議活動,他擔心的是校園中普遍的壓制趨勢。 「有一件事現在很清楚,那就是不僅僅在哈佛,各大學的管理層都在對政治壓力做出反應,」他說。 「這種反應並非基於原則。」一些特定領域的學者因為新出台的政策感到不安,這些政策似乎不鼓勵領導者在其職業身份上發表政治言論——他們擔心這可能會影響到越來越政治化的話題,比如疫苗接種和口罩佩戴。 「人們這樣形容這些政策:你什麼都不能說,」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拉拉·吉爾曼努斯(Lara Jirmanus)告訴我。

伊諾斯認為,部分責任在於教職員。在2023年《哈佛深紅報》的調查中,有近400名教職員中,只有3%的人表示自己的政治立場是保守派。 「現在幾乎沒有什麼政治理由能阻止共和黨攻擊大學了,」他說。不過,高等教育是美國仍保持全球領先的少數領域之一,是一個最後一次在第二次紅色恐慌(the Second Red Scare)期間受到嚴峻挑戰的自由思想的論壇。

「在1950年代,當政治上有利可圖時,有些政客利用大學作為打擊言論自由的工具,這並不是因為大學優先考慮包容性、學生感受或觸發警告之類的事情,」伊諾斯說。在哈佛,物理學家溫德爾·富裡(Wendell Furry)因可能的共產主義聯繫而被調查,但得到了大學校長的辯護;伊諾斯擔心今天的哈佛在面對政治對手時不會站穩立場。 「在我看來,這與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如出一轍——彷彿在重演,」他說。 “有一天,人們會回頭看這段歷史,感到尷尬。”

去年10月底,波士頓北部發生了野火。劍橋的空氣中瀰漫著溫暖的煙霧。在哈佛的金字塔形科學中心(Science Center)前的廣場上,數十名學生舉著紙板標語聚集在一起。一位名叫亞歷珊卓·波特(Alexandra Potter)的神學院學生,穿著牛仔褲和T卹,手持擴音器。

「加沙,加沙,你會重生!」她喊道,人群跟著她重複。 “巴勒斯坦永不滅亡!”

這場抗議活動原本計劃在哈佛園區舉行,但為了不違反新規定,改在這裡進行。場面顯得比較低調。許多抗議者背著書包,有些人手上還拿著外帶的咖啡杯。一群剛從信箱拿完郵件的大一新生,有的手裡抱著大大的亞馬遜包裹,停下來觀望。

在不遠處的長椅上,一男一女站著,手舉反抗議標語。 「永不再來」(Never again),其中一張寫著,還引用了哈馬斯一位領導人的煽動性言論。另一張則展示了一名被綁架的嬰兒。那位女士羅特姆·斯皮格勒(Rotem Spiegler),是哈佛法學院的校友,身穿一件印有希伯來語“閉嘴”(Shut Up)的T卹,她告訴我,她代表一個名為“劍橋支持以色列的聲音”(Cambridge Voices for Israel)的組織。 「我們覺得有必要在這裡表達另一種聲音,讓猶太社區的人感到更安全一些,」她解釋道。不遠處,一個皮膚蒼白的中年男子,身穿軍綠色風衣和鼓鼓囊囊的工裝褲,用相機拍照。

「首先,我在這裡是為了記錄,」他指著別在胸前口袋上的相機說。他自稱住在附近,但不願透露名字。 「這些孩子,他們並不懂事——他們只是找到了某種讓他們有歸屬感的東西,樂於參與其中,」他說。 “除非他們說出明顯支持恐怖主義的話,否則我不會幹預,只是多問幾個問題。”

哈佛大學是美洲最早的學生抗議現場之一,早在1766年,學生們因不滿校園食物品質而抗議了數週。 (他們的口號是:「看哪,我們的奶油發臭了!」[Behold, our butter stinketh!])在越南戰爭抗議活動最激烈的1969年,抗議者被警察從佔領的校園建築中驅逐,導致40多人受傷。當時,這場抗議得到了全國媒體的大量報道,而這在大學抗議中並不常見。然而,今天的抗議幾乎時時刻刻都暴露在公共視野之下——社群媒體讓校園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而是一個供所有相關方觀察的「雪球」。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以色列對加薩的轟炸已導致5萬人死亡,其中大多數是婦女和兒童。一些公開反對以色列的學生遭遇了“人肉搜索”,教職員也未能倖免。

歷史學教授、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哈佛分會主席克爾斯滕·韋爾德(Kirsten Weld)在簽署了一封致克勞丁·蓋伊的公開信後,遭到了網絡攻擊。信中呼籲大學在「反猶太主義」這個術語的使用上提供更明確的定義。一個網站隨即上線,列出了韋爾德及其他聯名簽署者的名字和照片,並標註他們為「哈佛的主要反猶太主義者」(Harvard's Leading Antisemite)。

「我先生是猶太人,隨便吧,」韋爾德對我說。 “但我不得不和我爸爸進行了一場非常奇怪的對話。”

對學生來說,外界的介入是有代價的。 「我有點想成為一名律師,」維奧萊特·巴倫(Violet Barron)說,她是一名大三學生,參與了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 「但排名前20的律師事務所永遠不會僱用我,因為我的激進主義。」由於「人肉搜尋」網站將她標記為反猶太主義者,她的職業前景蒙上了陰影;在某個時刻,她不得不在自己的職業前途和她認為的迫切的道德訴求之間做出選擇。 「我們做這一切,是因為我們不想看到仇恨,不想看到種族滅絕,」她說。 “但我們也很清楚,一旦你站出來表達立場,你就會被曝光,你來哈佛想要實現的職業生涯可能因此受到威脅。”

巴倫從小在希伯來學校長大。高中時,她在食物救濟站做志願者,也透過她的猶太教堂參與遊說國會推行槍支改革和氣候立法。 「我的猶太信仰與社會正義密不可分,」她說。 「我從小就相信以色列是一個夢想之地,是拯救了猶太民族、為流離失所的人們提供避難所的地方。」然而,加薩的轟炸動搖了她的信仰。 「我經歷了一種認知失調(dissonance),甚至沒意識到自己有這種矛盾感——一方面要為社會正義和解放而奮鬥,另一方面卻還要支持以色列,」她繼續說道。 「我被狠狠地驚醒了。」巴倫說,她一直以來都是「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的支持者,但現在她更傾向於「一個雙民族國家(binational state),在那裡每個人都有自由的遷徙權利,從約旦河到地中海都有平等的法律權利。」

有些學生告訴我,他們認為校園領導階層並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對他們這一代的定義性影響。 「幾乎所有的討論都或多或少和這件事有關,」查理·科維特觀察道。在去年春季學期,大學開始提供一系列旨在鼓勵「建設性對話」和「文明討論」的項目,但我與之交談的許多學生更關注那些讓他們感到壓抑的事件。

2023年10月,《哈佛法律評論》曾邀請拉比亞·埃格巴里亞(Rabea Eghbariah)撰寫一篇文章,他是哈佛法學院的博士生,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公民,曾參與過為巴勒斯坦人處境建立法律框架的工作。然而,在該雜誌編輯部的一次會議上,大多數編輯投票決定取消發表他的文章,題為《持續的災難:為巴勒斯坦構建法律框架》(The Ongoing Nakba: Toward a Legal Framework for Palestine)。該文章的擴展版本最終在《哥倫比亞法律評論》上發表,但在那裡的編輯委員會也經歷了內部衝突。 「不幸的是,我們的聲音被壓製到了極致,以至於即使給了我們表達的平台,我們仍然被封鎖——最終,這種做法服務於為以色列在加沙的種族滅絕和更廣泛地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製造了輿論共識,」埃格巴里亞對我說。

如果大學的主要捐贈者中有人支持巴勒斯坦事業,他們的聲音遠沒有像阿克曼這樣的猶太復國主義支持者那樣響亮。 「對於主流機構來說,在哈佛和其他校園裡,親巴勒斯坦的聲音可能是主流的,這一點讓他們感到震驚和震怒,」政府學教授萊維茨基告訴我。無論支持哪一方,許多人都認為,儘管大學聲稱保持中立,但哈佛推出的新規則實際上是為了限制親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

「大學不希望我們談論巴勒斯坦問題,」維奧萊特·巴倫告訴我,在抗議結束後,她坐在一張野餐桌旁。 “他們不希望我們指責他們投資以色列的行為。而且他們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打壓我們——我們稱之為'巴勒斯坦例外'(Palestine exception to free speech)。”

那天中午,我匆忙跟著馬修·邁爾森(Matthew Meyerson)的腳步,他總是顯得忙碌。 「我們最好繼續走,不然就吃不早上飯了!」他喊道,然後帶我迅速穿過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寬敞的實驗室走廊。這是一家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於2004年共同創立的基因體研究中心。邁爾森幾乎一生都在哈佛度過,20世紀80年代他以本科生身分來到這裡。他的實驗室的成就包括發現了一種與肺癌相關的基因突變,這項發現推動了肺癌的藥物治療。

邁爾森戴著圓形的金屬邊眼鏡,穿著深藍色格子夾克,頭髮一片銀白,顯得有些凌亂。他的敏捷和熱情讓我聯想到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筆下的白兔先生(white rabbit)。他一路穿過厚重的門,來到他停放雪佛蘭Volt的多層車庫裡,然後我們開車前往哈佛醫學院所在的朗伍德校區(Longwood Avenue),參加他創立的「哈佛支持以色列教職員協會」(Harvard Faculty for Israel)的午餐會。

「這裡可能是全球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聚集地,」邁爾森說,當我們把車停好,沿著朗伍德大道步行時解釋道。 「右邊是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這是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你看到遠處那個建築了嗎?那是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一部分,這裡有兩家大型醫院。”

朗伍德大道,這條全球健康領域的「阿庇亞大道」(Appian Way),展示了聯邦資金削減的風險。哈佛公共衛生學院60%的營運預算和醫學院三分之一以上的經費都來自政府資助。這也提醒人們美國大學獨特的服務、學術和企業交織的角色。在公共和私人資金的支持下,哈佛建立了一個小型的醫學之城。 “保守的機構,卻有著激進的功能”,這是克拉克·克爾(Clark Kerr),這位戰後加州大學校長及高等教育理論家對美國大學的形容。邁爾森的父親馬丁‧邁爾森(Martin Meyerson)曾是柏克萊「言論自由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時期的代理校長,後來成為賓州大學的校長-常春藤盟校中第一位猶太校長。對邁爾森來說,朗伍德既是大學成長的皇冠明珠,也是猶太人存在感逐漸減弱的象徵。

哈佛沒有官方統計其猶太人口的數據,但調查顯示,自越戰時期以來,這一比例已經下降了一半以上。如今,據估計,哈佛學院的猶太學生比例不到10%,在常春藤盟校中屬於較低水準。 「我最初更關注以色列人的問題,特別是在10月7日之後,他們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排斥和歧視,」邁爾森在我們到達午餐會現場時說道。那是在一個醫學教學的階梯教室裡,幾位教授正圍坐著,吃著猶太潔食(kosher)捲餅。 「但後來我意識到,對於猶太學生和教職員工來說,情況比我想像的更加嚴重。」他認為,在朗伍德校園內的年輕一代中,猶太人的代表性可能比在大學其他地方還要低。 「我和一些研究生聊過,他們的導師幾乎從未聽過任何猶太人的視角,」他說。

如果說在醫學院尋找猶太人聽起來像猶太笑話的開頭(「寶貝,為什麼不從眼科系開始找呢?」),那麼對許多人來說,這種情況已經變得不那麼有趣了。邁爾森的午餐小組每週聚會,成為了一個被邊緣化的少數群體的支持團體。計算遺傳學家查琳·亞當斯(Charleen Adams)告訴我,她對社會正義倡議感到失望,這些倡議讓她覺得是「自動反以色列」的,幾乎沒有空間容納不同意見。 「這就像一個自上而下的『如果你支持以色列或猶太人,就閉嘴』的運動,」亞當斯說。

一位在哈佛做研究的以色列醫學教授,他在「典型的劍橋自由派」(stereotypical Cambridge liberals)圈子裡養大了自己的孩子,這些人曾開斯巴魯,現在開特斯拉。但他描述道,在10月7日的哈馬斯襲擊事件後,甚至在以色列的報復行動之前,他的社交圈對此事的反應讓他感到震驚。 「我幾乎沒有收到任何回應,除了那些公開支持以色列的人,」他說。 “似乎連同情心也變得政治化了。”

一份針對哈佛大學的第六章(Title VI)投訴充斥著冷漠、孤立和敵意的經歷。它提到了一段廣為流傳的視頻,一名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以色列學生被抗議者包圍,這些抗議者手持敞開的巴勒斯坦頭巾,投訴稱大學未能採取足夠的紀律措施。投訴中還提到一個社群社群媒體平台,在某個時刻,平台上出現了諸如「你們這些猶太復國主義者都是一樣的,都是殺人犯和強姦兒童的人!」以及暗示猶太人陰謀論的貼文。還有一名學生表示,在他的侵權法(torts)課堂上討論以色列-哈馬斯衝突的前景讓他感到不安。

「從哲學角度來說,這是否構成反猶太主義,這是一個問題,」哈佛法學院教授傑西·弗里德(Jesse Fried)說道,他是「哈佛支持以色列教職員工協會」的聯合創始人。 「但不管它是什麼,這種情況讓學生感到痛苦,這種類型的羞辱、歧視、騷擾和排斥是不會針對任何其他群體的。」投訴中指出,校園中的猶太人並未得到像其他受歧視群體一樣的保護。

「你要嘛是被壓迫者,要嘛是壓迫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哈佛附屬醫院傳染病部門負責人丹尼爾·庫里茨克斯(Daniel Kuritzkes)談到當前校園的討論氛圍時說。我在一個早上拜訪了他。他指出,這種二元分裂對猶太人來說是荒謬的:一方面,猶太人在經濟上“取得了廣泛的成功”,但另一方面,他們幾乎在所有居住的地方都遭到毆打、污衊和殺害。庫里茨克斯自稱長期以來一直批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的政策,但他對攻擊以色列基本合法性的行為感到懷疑。一些試圖將猶太身分納入學校多元化辦公室(diversity offices)保護範圍的學生和教職員表示,他們在申請時得到了不冷不熱的回應,這讓一些人覺得自己被拒之門外。

庫里茨克斯回憶起,在他工作的醫院進行的公司式的敏感度培訓(sensitivity training)讓他感到不安,這種培訓顯得學術性不足,過於簡化——在一所學者花費多年時間研究多樣性和多元文化的大學裡,這樣的培訓顯得格格不入。當他所在部門的成員在多元化培訓中被要求反思自己的「白人特權」時,他感到不滿:「我想說,你們根本不知道我的背景。」他繼續說道,「你們不知道我父親九歲時來到美國,不會說英語,或者我的妻子是中國人,她六歲時才來到這裡。」美國的身份認同由許多層次和路徑構成。 「多元化、公平和包容(DEI)計畫對人和身分做出某些假設,」他說。 “而解決方案不能只是讓你看一個30分鐘的關於'如何對猶太人友好'或'如何對穆斯林友好'的視頻。”

和他的許多同事一樣,庫里茨克斯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在於更多的深度學術研究,而這正是21世紀大學的核心價值。然而,許多右翼政治家似乎並不認同。在2023年10月,維吉尼亞州共和黨眾議員維吉尼亞·福克斯(Virginia Foxx)主持的國會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長達325頁的報告,詳細列出了他們所謂的校園反猶太主義行為,包括哈佛的案例。 「極端的教職員成員劫持了紀律程序,以幫助與其意識形態一致的學生逃避處罰,」報告聲稱。

「我們並不是要求特殊待遇——我們要求的是平等對待,」第六位原告、哈佛神學院的前學生沙博斯·凱斯滕鮑姆(Shabbos Kestenbaum)告訴我。她在去年夏天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公開譴責哈佛和其他大學。 “猶太學生應享有平等、公正的權利,如果哈佛無法履行其在聯邦法律下的義務,我們將確保法院強制他們遵守。”

在美國,高等教育並不是一種特別稀缺的資源。三分之二的30歲以下美國人曾接受過大學教育。在美國近4,000所經過認證的大學中,大多數學校對大部分申請者敞開大門,平均錄取率約70%。然而,「精英」學校——如哈佛、密西根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和斯佩爾曼學院——提供的是兩個交織在一起的特殊通道。首先,是學費上的幫助:一所資金雄厚的大學,由於其深厚的財政援助儲備,往往比州立學校對貧困學生更負擔得起。其次,是一部「威利‧旺卡的玻璃電梯」(Willy Wonka glass elevator),將你從現在的位置迅速帶到你渴望的高度。因為這些大學可以召集參議員、活動家和大師,因為他們的科學家需要研究人員和共同作者,因為一些感激的校友擁有豐厚的午餐預算,這些大學成為了交流和培養的中心。在精英校園上發生的任何衝突——無論是關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還是其他話題——最終都與「平等機會」有關,因為「機會」正是這些學校發揮民主功能的關鍵。改變校園中的機會準則,就等於重新繪製了更大的社會版圖。

哈佛是最早將學術獎學金計畫擴大到弱勢群體的精英大學之一,也是最早讓教室實現男女同校的常春藤盟校。在1970年代,它在吸引少數族裔群體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以至於美國最高法院1978年關於平權行動合憲性的標誌性意見中,將「哈佛計畫」(the Harvard Plan)視為理想模式。然而,幾十年後,在2023年,哈佛正是最高法院推翻平權行動的核心。第一屆在新規之下錄取的法學院班級中,僅有19名黑人學生,比起前一年43名的數字大幅下降。

「DEI」(多元、公平與包容)在那時已經成為各種多元計畫的統稱。 (在某些語境中,這個詞彙甚至成了帶有貶義的暗示,似乎說某些人僅僅因為性別或種族而得到提升,而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最近一些試圖限制DEI項目的努力——比如密蘇裡州檢察長對星巴克提起的訴訟,聲稱其員工“更不合格”,因為員工隊伍變得“更多女性,更少和白人”——似乎與白人平等主義的意識形態下交集,後來成立了一項平等、國家包容歸屬辦公室」(Office for Equity, Diversity, Inclusion, and Belonging)的機構。這份報告也指出,哈佛大學各學院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教職員是女性,少數族裔比例更是只有五分之一。時任校長、歷史學家德魯·吉爾平·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邀請約翰·西爾瓦努斯·威爾遜(John Silvanus Wilson, Jr.)——摩爾豪斯學院前校長、哈佛教育研究生院“駐校校長”(president-in-residence)以及“監事會”(Board of Overseers)成員——成為這項工作的高級顧問,推動她心中的高級顧問,推動她心中的使命。

「我當時非常關注的是,我們已經將許多不同背景的人帶到了這個校園,但我們還沒有確保他們感受到自己是這裡的完全公民,」福斯特告訴我。對威爾森來說,這種理念引發了他的共鳴。

「我剛到摩爾豪斯的時候,很快就能感覺到這所學校就是為我而建的,但我到哈佛時,同樣很快就感受到,這個地方不是為我而建的,」他解釋道。 「這種感受體現在校園的課程設置、校園文化以及校園的交流方式中。」2019年,威爾遜帶領新計畫進行了哈佛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自願調查,涉及兩萬人,旨在用一位教育學院研究人員開發的工具測量「歸屬感」。他說:「2019年,在哈佛大學最有歸屬感的人的典型畫像是:白人、男性、異性戀、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美國公民、保守派或自由派、猶太人或基督徒。」他認為,儘管校園中猶太人的處境已經發生變化,但要將他們納入「DEI的軌道」仍然面臨挑戰。 “合理的人們如今很難在某些歧視形式上達成共識,尤其是反猶太主義的定義。”

「平等、多元化、包容與歸屬辦公室」在威爾遜之後換了領導,目前有六名全職員工,並在校園各處設有分支機構。辦公室提供培訓、活動、內部資助,其運作由校長辦公室直接管理。一些批評者指出,對於一個旨在為邊緣化群體發聲的項目,這種設置反而將權力集中到了行政核心。

「不同之處在於它的管理特性,」凱斯西儲大學的英語教授邁克爾·克魯恩(Michael Clune)告訴我。去年秋天,他在《高等教育紀事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自找的》(We Asked for It)的文章,認為學術界變得自我挫敗地政治化了。 「在60年代,或在9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你會看到學生們抗議管理層,」他說。 “但現在,這種政治的推動者越來越多的是管理層和官僚機構。”

克魯恩認為,這是對學生訴求的誤解。當學生們十年前面對全國的不平等問題並呼籲支持時,他認為大學領導者更多看到的是服務和法律責任的問題——就像美聯航可能透過增加服務人員來解決客戶危機一樣。 「管理者將這些呼聲聽作是對創建和擴展學生服務等官僚機構的要求——而這正是學費上漲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克魯恩說。 “這導致了一個反饋循環。”

在哈佛,行政人員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教職員,最近的統計顯示比例大約是三比一。在大學中,行政人員與大學部學生的比例約為一比一。在全國範圍內,這種行政人員激增的趨勢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法律團隊的增加,例如為了應對第九章(Title IX,反性別歧視法)下的訴訟增加,該法律最初於1972年通過,涉及性騷擾問題。

克魯恩認為,DEI計畫更反映了過度擴張的行政體系,而不是受代表不足族群的真實聲音。 (他提到,黑人民主政治領域的著名學者、美國工黨(US Labor Party)聯合創始人阿道夫·里德(Adolph Reed)的觀點在這些項目中幾乎沒有立足之地。里德曾批評這些項目過於專注於種族問題,而忽視了階級問題,導致的是一個更多元化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個更加平等的社會。)他還認為,將管理作為一種新的心態,將管理作為一種新心態,助長了平等的社會。)他還認為,將管理作為一種新的心態,助長了一種新心態,助長了一種更加平等的社會。)他也認為,將管理作為重大的手段,助長了一種新心態,助長了一種更加平等的社會。)他也認為,將管理作為重大的手段,助長問題。

我第一次造訪哈佛大學官網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時我還是個稚嫩的西海岸高中生。當時的網頁上有一些基本的導航鏈接,例如“學術”、“招生”、“校園生活”。網站上有一個虛擬校園導覽,也提供了一些低解析度的QuickTime影片。在宣傳影片中,我清楚記得,哈佛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朗誦了一首詩,背景中合唱團唱著《雪安多厄》(Shenandoah)。那時候,我的家庭與哈佛幾乎沒有什麼聯繫:我認識的與哈佛有關係的人只有三位——我的高中英語老師(他是我校報的顧問)、一位我幾乎只聊過兩次的學長,以及鄰居家比我大幾歲的小孩。所以,這個網站成了我通往陌生世界的窗口。

如今的哈佛官網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氛圍。我最近造訪時,首頁的首頁推薦竟是「如何實現新年計畫」的指南。接下來是一個模組,推薦哈佛的免費線上課程(例如「建立個人韌性」(Building Personal Resilience)、「後院氣象學」(Backyard Meteorology)),並提供更多課程的連結——有些課程是免費的,有些則需要支付數千美元。再往下,是一個冥想教程(“1. 坐下,2. 專注,3. 擴展,4. 接納”),以及一個名為“閱讀一本引人入勝的書”(Read an Engaging Book)的欄目(建議“重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任何作品,她比你記得的更加出色。我正在沉迷於《圖書館裡的屍體》(The Body in the Library)。整個首頁沒有任何關於學術機構的資訊。

「大學已經開始改變它們為自己辯護的方式,」克魯恩接著說。 “這種改變從傳統的'追求知識'轉向了類似企業網站的內容——比如我們在這裡是為了'創造價值'和'提供令人愉悅的客戶體驗'。”

一個判斷美國社會中誰的權力佔據主導地位的可靠方法,就是觀察誰在特定時期對校園准入提出了有影響力的要求。在過去幾年中,這個角色毫不意外地由大矽谷(greater Silicon Valley)擔任。之所以說“不意外”,是因為長期以來,商業世界對高等教育的興趣通常是透過那些精英MBA(工商管理碩士)群體進行,他們往往與大學管理層關係緊密,推崇制度化的路徑。然而,近年來,在經歷了多年的政治實用主義甚至接近冷漠之後,矽谷的商業思維變得更加尖銳,帶有強烈的社會和意識形態色彩。

去年春天,一群科技和金融界的權威人物推崇一種名為「MEI」(Merit, Excellence, and Intelligence,即「功績、卓越和智慧」)的理念,並宣稱他們將以這些原則作為招募標準。去年夏天,一小群但聲音響亮的創投家們,許多人都曾批評過偏左的職場文化,公開支持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的總統競選。同年秋天,馬斯克(Elon Musk)支持川普的競選,並承諾捍衛言論自由。這些人似乎對總統有著非凡的影響力,川普可能看到他們的商業理念中「將自身企業發展經驗等同於宇宙真理」的傾向,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今年一月,亞馬遜和Meta公司縮減了一些DEI專案。同一周,風險投資家彼得·蒂爾(Peter Thiel)發表了一篇社論,稱讚川普挑戰“媒體組織、官僚機構、大學和政府資助的非政府組織”,這些機構在他看來“統一起來試圖審查”新冠疫情和肯尼迪遇刺等話題的信息。

雖然大部分科技界人士並不認同這些極端觀點,但許多人對這種反體制的傾向抱持同情態度。山姆·萊辛(Sam Lessin),一位2005年畢業於哈佛、幾年後前往矽谷加入Facebook早期團隊的創投家告訴我:「我很多朋友都在說,『哈佛太複雜了,已經無可救藥了,我們要支持奧斯汀大學』」——這是一所成立於2021年的非認證院校,其創始人包括歷史學家 Lonsdale(Bonsdale) Weiss)。 “這種想法很符合西海岸的思維方式:這些事情太難改革了,不如乾脆從頭開始建造一個新東西。”

儘管萊辛一直是哈佛的長期捐贈者,但在2023年10月7日之後,他也開始質疑這些朋友的話是否有道理。他認真考慮加入哈佛的管理階層,幫助推動改變。雖然「哈佛董事會」的成員是透過一種內部程序選出,但大學的下一級、更大的管理機構「監事會」的成員則透過提名委員會推薦,並由校友公開投票選出。雖然萊辛沒有獲得提名,但他得知,只要收集到3238張校友簽名,他就可以進入選票,於是他發起了競選活動。

「哈佛必須專注於營造一個安全開放的學術言論環境,同時保護學校的學術重點不受影響,」萊辛在他的競選宣言中寫道——這是兩週內他發出的十封群發電子郵件中的第一封。 「課堂內不允許幹擾。威德納圖書館(Widener Library)內不允許抗議。這本該是顯而易見的,但可悲的是,有些人卻看不明白。”

萊辛邀請了一些教職員支持者,包括認知科學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他還舉辦了多場線上直播活動,包括一場由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和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對他進行採訪的活動。在那場活動中,陳表示:「我已經盡我的努力了——我投了薩姆的票。」她還開玩笑地提到,祖克柏無法投票,因為他沒有從哈佛畢業。 (祖克柏笑著回應:「我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在這個選舉中沒有任何用處。」哈佛大學曾於2017年授予他榮譽法學博士學位,2021年,他和陳承諾捐贈5億美元,用於資助哈佛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在最終的統計中,萊辛距離進入監事會的投票僅差337張簽名,他因此未能當選簽名。然而,他表示不會放棄這場鬥爭,創立了一個名為「1636論壇」(1636 Forum,以哈佛成立年份命名)的項目,發布每週的新聞通訊,專注於言論自由和學術卓越問題。

「我們可以討論『卓越』的含義——我並不是說最高的SAT分數,」萊辛在曼哈頓中城的一家Blank Street Coffee咖啡館對我說。他當天飛到紐約,準備前往劍橋參加加伯(Alan Garber)為捐贈者舉辦的晚宴。他穿著一件深藍色羽絨外套和同色系的T卹,留著隨興的鬍鬚,舉止中流露出一種矽谷式的輕鬆卻又不失幹練的風格。 “最大的錯誤是,當你試圖'製造'你想要的精英時,你其實是在為'結果'而優化,而不是為'輸入'(人才本身)優化。”

對萊辛來說,校園抗議也設定了錯誤的交流基調。 “人們總是說,'學生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我認為,美國人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如果人們想說什麼,就可以去波士頓公園。”他說,“哈佛是一所私立機構。”

在他的競選期間,萊辛也公開批評了德里克·彭斯拉(Derek Penslar),他是哈佛猶太研究中心(Harvard's Center for Jewish Studies)的主任,後來被任命為哈佛反猶太主義工作組(antisemitism task force)的聯合主席。比爾·阿克曼、伊萊斯·斯特凡尼克、拉里·薩默斯和其他人都認為,彭斯拉不是合適的人選。 (彭斯拉告訴我:「我記得當時在想,首先他們針對的是克勞丁·蓋伊,現在又輪到了我這樣一個中層人員。如果他們能讓我屈服,那麼他們就可以針對任何人了。」)

「我曾多次與一些大捐贈者共進午餐或早餐,」萊辛告訴我。 「多年來,各種形式的校友捐贈大多出於信任,但最終發現他們的錢被用在了他們不希望的地方。」今天,「1636論壇」的報告部分充當了捐贈者群體的行動手冊,提供有關如何限製或引導捐贈的建議,以幫助大學保持正確的方向。從2023年到2024年,哈佛的慈善捐贈減少了約1.5億美元,下降了14%。

萊辛曾考慮再次競選監事會成員,但後來放棄了這個想法。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政府、公司等等——如果你是內部人士,事情會變得更加複雜,」他說。相反,他決定將「1636論壇」轉型為一個非營利組織,用自己的資本進行種子投資。他還與喬·朗斯代爾(Joe Lonsdale)合作,啟動了一個專注於通過標準化考試(由人工智慧評分)來為非傳統背景人士提供職業招聘的計畫。

為了吸引富有的捐贈者,大學一直以來都不遺餘力:萊辛和阿克曼都曾在克勞丁·蓋伊擔任院長時首次與她見面。而如今,大學與捐贈者之間的距離似乎正在縮小。在佛羅裡達州,州長羅恩·德桑蒂斯(Ron DeSantis)和志同道合的捐贈者們已經開始按照他們的意識形態重塑大學。在其他地方,一些學校則將不受歡迎的歷史捐贈者的名字從建築物上移除。 2023年,哈佛將其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命名為肯‧格里芬研究生院,這位捐贈者曾是德桑蒂斯的支持者,也是哈佛的重大捐贈者。曾擔任該學院院長的社會學家西達·斯科奇波爾(Theda Skocpol)對此表示自己「非常噁心」。

萊辛認為,如今的捐贈者普遍認為,在大學日益商業化、成長導向越來越強的情況下,學者並不是引領學校前進的合適人選。 「最大的變數是教職員——他們絕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他說。 「學生每四年就換一批,所以你可以犯錯誤,把不合適的人招進來,做出錯誤的選擇,但之後還可以糾正。」而學者通常是終身職位,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教職員是大學與公司最大的區別之一,」他指出。 “但問題在於,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還不太明確。”

到川普第二任期的第一個月結束時,大學們已經像壓力球一樣被擠壓成新的、痛苦的形態。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啟動了新一輪對醫學院反猶太主義行為的調查,包括哈佛醫學院。今年1月,川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公共資金支持任何涉及多元化(DEI)的項目,儘管一名聯邦法官暫時阻止了這項命令的執行。 2月中旬,新的代理民權辦公室助理部長(Acting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Civil Rights)援引哈佛平權法案案件,為各大學設定了兩週的最後期限,要求它們終止DEI項目,否則可能面臨資金削減的風險。 (上個月,加伯在一次多元化論壇上重申了大學的立場:「接觸不同背景、不同視角和不同經歷,有助於智力和個人的成長。」他還公佈了大學資助的四個學生項目,旨在彌合不同群體之間的分歧。)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宣布,將間接資助上限設定為直接研究經費的15%,而這些資金主要用於科學研究管理、實驗室營運等間接費用。 (這項政策目前正在法律挑戰中。)此前,哈佛每獲得1美元的直接科研資金,可以得到約0.69美元的間接資助,這意味著新規可能導致每年超過1億美元的損失。

大衛·科里(David Corey)教授的神經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方向是為先天性耳聾的兒童開發基因療法。 「我可能不得不裁員了,」他上週對我說。新的NIH間接資助上限將大幅削減他的實驗室的聯邦資金。 「也許我們只能買到一半的實驗材料和設備,」他說。 「也許我們只能做出一半的發現,這意味著只有一半的新療法被開發出來,最終可能只有一半的新藥進入臨床。」在像哈佛這樣的重要醫學創新中心,間接資金不僅僅用於維持實驗室的運轉,它與研究本身的進展密切相關。這筆錢用於實驗室大樓的水力發電開銷、支付專案經理的薪水,也支援像高精度顯微鏡中心和培育用於遺傳研究的小鼠等共享資源。 「這些都是單一實驗室難以負擔的,但可以在多個實驗室之間共享,」他說。

因為像科里的實驗室這樣的科研資金經常帶來新療法的誕生,其削減可能不僅讓大學研究遭受重創,還可能影響整個醫療經濟。當經費削減的消息傳來時,一些科學研究資助的會議在最後一刻被取消。 「如果NIH的上限政策通過,那將是毀滅性的,」科里說。 「我們沒有應對策略,我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每天的消息都不一樣。」與許多大學一樣,哈佛也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政治遊說工作,但有些人認為,哈佛和其他學校應該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我認為,很少有人會反對將高等教育描述為『充滿恐懼、困惑、不確定',我還能想到幾個其他的形容詞——這與大學們認為的品牌形象相去甚遠,」約翰·西爾瓦努斯·威爾遜(John Silvanus Wilson, Jr.)告訴我。 “我覺得是時候展現勇敢的領導力了。”

在哈佛,有些人擔心加伯正讓大學處於一種「俯首帖耳」的姿態。 「他擔心高等教育受到攻擊,而他的做法是試圖以更讓批評者滿意的方式代表大學,」一位教授說。 「如果你的目標是讓伊萊斯·斯特凡尼克覺得你沒有自由主義偏見,那我不認為你能領導一所大學!」我與四所不同院校的人交流過,他們都提到,在這個管理主導的時代,大學校長幾乎不是因為無畏和正直的品質而被選出的。 (加伯透過發言人拒絕就哈佛問題接受正式採訪。)「他們變得更加謹慎了,」另一位教授說。 “我認為這是因為社交媒體的影響,因為如今大學領導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來名譽風險。”

像加伯這樣的校長,如今面臨著美國社會中無數強大利益的拉扯。然而,越來越行政化的大學也更容易因其政策而受到外界的監督和約束;在面臨公共資金流失的情況下,學校不得不與捐贈者和政府官員「共舞」。在常春藤聯盟的八所學校中,過去兩年五所換了新校長。哥倫比亞大學更是在每年都換新校長,而哈佛則像一個陷入內戰的小國,換的校長比畢業典禮還多。過去被視為學術界最尊貴的職位,現在看起來卻成了最難維持的工作。

更糟的是,這些職位的遴選標準也在改變。在八所常春藤大學中,有五位校長來自專業學院,四位有醫學背景。而這讓許多在化學、古典學、英語、政府學和法學等傳統學術領域的教授感到自己被邊緣化──這些學科曾培養了20世紀所有的哈佛校長。據說本科生的職業取向越來越強,甚至以犧牲人文學科為代價;一位教授無奈地將哈佛形容為「世界上最頂尖的職業學校」。

去年春天,十八位教授聚集在一起討論大學治理的問題,提出了創建「教職員參議院」(faculty senate)的想法——一種在史丹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等學校早已存在的製度。 「是的,2023年秋天確實非常動盪,但我們並不是突然某一天醒來才開始思考治理問題的,」丹妮爾·艾倫(Danielle Allen),一位參與組織這一計畫的哈佛政府學教授告訴我。長期的挫敗感早已累積。

春季學期,緊張情緒達到了頂峰。當時大學禁止搭建抗議帳篷,未依規定撤離的示威者被強制休學,直到校長與他們達成協議。帳篷消失後,這些強制休學的處分才被撤銷。然而,一小部分哈佛學院的學生,包括十三名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仍被處於留校察看狀態。

每年五月,在一場出席率通常稀少、甚至沒有法定人數要求的會議上,教授們都會走個形式,投票通過授予畢業生學位。然而,去年五月的會議卻異常熱烈。十三名被留校察看的學生中,有兩位已被選為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s),如果不能按時畢業,他們可能會失去秋季入學的資格。其他一些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或是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有些教職員對此極為憤怒,至少有一位教授,據克爾斯滕·韋爾德(Kirsten Weld)回憶,「已經準備好否決整個名單」——也就是說,投票讓2024屆的所有學生都無法畢業。最終,教職員們只是投票通過了修改後的名單,將這十三名學生重新列入畢業名單中。

然而,這些學生並未在正式的畢業典禮上獲得學位,因為哈佛董事會否決了教職員的名單。最終,十三人中有十一人在上訴後拿到了學位,但大學高層與教職員之間的信任已經破裂。 「我覺得我們正在看到披著羊皮的狼現形,」政府學教授史蒂文·萊維茨基說。

哈佛教職工參議院計畫的目標是在學術事務上增強學者的發言權。哈佛的九個學院各自將推選代表,共三十七人,他們將共同設計一個參議院的架構。 (校長宣布,他將自己召集一個教職員顧問委員會,試行兩年。)不尋常的是,哈佛並不公開其大學章程;參議院的組織者花了六週時間才拿到這些文件。他們發現,章程中其實已經提到了一個全校範圍的教職員治理機構。

在大學裡,不信任往往是「由下而上」流動的。和許多學校的董事會一樣,哈佛董事會幾乎沒有支持者。去年春天,歷史學家、前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比爾·柯比在《哈佛深紅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到1969年校園動盪期間,大學曾認真評估哈佛董事會存在的合理性,並暗示現在可能是再次評估的時機了。

「麻省理工學院的董事會(The MIT Corporation)立即公開支持他們​​的校長,始終堅定立場,因此麻省理工的情況並沒有像哈佛這裡一樣演變成危機,」柯比告訴我,他曾在薩默斯擔任校長期間任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哈佛董事會過去由六名成員組成,每兩週開會一次;但這些年來,會議頻率減少了一半,但成員卻增加了一倍。這項變革的部分目的是為了吸引來自加州等地的成員,但柯比認為,這也讓董事會與大學日常運作脫節。

「你以前經常能在校園裡看到董事會成員,他們會和教職員、學生互動,」他說。如今他們更帶著其他社會背景而來。在他擔任院長期間,他曾拒絕過幾筆附帶過多限制條件的捐贈。 “沒有哪所大學能像哈佛一樣,有能力得罪一些捐贈者。”

今年1月,哈佛解決了一項反巴勒斯坦歧視的投訴,和解了兩起反猶太主義的案件,並正式採納了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Alliance, IHRA)對反猶太主義的定義,該定義將批評以色列「作為一個猶太集體」的行為認定為反猶太主義。哈佛甘迺迪學院非暴力行動實驗室(Nonviolent Action Lab)的計畫主任因抗議而辭職。哈佛自己的反猶太主義工作小組報告尚未發布。德里克·彭斯拉(Derek Penslar)先前曾批評IHRA標準過於嚴格,他對此保持謹慎的態度。 「我們需要在不受報復或乾預的情況下,負責任、公正和誠信地研究和教授以色列-巴勒斯坦等有爭議的話題,」他告訴我。他擔心反猶太主義被輕視,但也擔心反猶太主義的指控作為壓制學術探討的工具。 「這已經不是三四十年前的哈佛了,那時校園裡80%是白人。現在,白人比例只有33%,這是一個不同的大學。我們更加多元化,這意味著會有更多的分歧。」他說,「現在我們面臨一種奇怪的現象:那些往往與反猶太主義者直接聯繫的人,居然也自稱在為猶太人辯護。」

有一天下午,我與塔里克·馬蘇德(Tarek Masoud),哈佛肯尼迪學院的政治學教授進行了交談。 2023年10月,馬蘇德組織了一場關於加薩問題的討論會,參與者包括一位「能夠傾聽另一方意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一位以色列的阿拉伯公民,以及一位長期在該地區擔任外交官的美國人。討論會成功了。

「然後發生了兩件事,」馬蘇德說。一名學生在《波士頓環球報》上發表文章,感嘆校園內幾乎沒有關於以色列和加薩事件的有意義討論。而就在一次公開活動中,校友比爾‧阿克曼批評哈佛大學沒有提供足夠的衝突討論的機會。

「我當時心裡想,天哪!」馬蘇德回憶道,“我拼命地組織這些活動,卻毫無影響!”

於是,馬蘇德決定直接邀請那些持有爭議性觀點的人,當面在舞台上質疑他們。他的第一場訪談是在2024年2月,受訪者是川普的女婿賈里德·庫許納(Jared Kushner),他曾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問題為總統提供建議。在訪談中,庫許納談到了加薩地帶的海濱房地產價值以及當地居民的安置模型。 「很多校內的人對我感到不滿,」馬蘇德說。但他接著又邀請了保守派專欄作家布雷特·史蒂芬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主要談判代表的女兒、學者達拉爾·伊里卡特(Dalal Iriqat)。如今,許多哈佛管理人員將這個系列訪談視為良性交流的典範。

然而,馬蘇德卻認為這個系列是個巨大的錯誤。在他與伊里卡特的訪談前,她曾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些內容,導致一些人指控她「支持哈馬斯」。馬蘇德因此受到了不少批評。 「我在甘迺迪學院內部也受到了很多壓力,」他說。學院院長公開發表聲明,與這場活動保持距離。國會議員伊萊斯·斯特凡尼克、參議員約翰·費特曼以及其他人也在華盛頓對馬蘇德進行了猛烈批評,德國的《法蘭克福匯報》和英國的《每日郵報》都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

「如果你問我的很多同事,他們會把問題歸咎於學生,」馬蘇德說。 「他們會說我們的學生無法『消化』或『應對』他們反感的觀點,並將這些觀點貼上『冒犯』和『有害』的標籤。」他認為,這是大學脆弱和焦慮的領導層過於依賴的觀念。學校在形式上推出了「坦誠和建設性對話」項目,但馬蘇德認為,大學日益公開、公司化的管理風格反而將自身的不安投射到年輕人身上。

「透過讓辯論或分歧顯得異常困難,大學實際上是在將這些行為『病態化』(pathologizing it),」他說。 “你讓每個人都覺得這是一件危險的事。但事實並非如此!和布雷特·斯蒂芬斯討論一場,沒人會因此喪命!”

許多關於高等教育的敏銳評論者指出,美國大學本質上是由各種矛盾力量維持著微妙平衡的奇蹟。而在驚嘆於這奇蹟時,人們往往忽略了這種平衡其實是多麼脆弱。去年的言論之爭——無論是在抗議者與反抗議者之間,還是在學者與行政人員之間——似乎都在顯示一個系統正在失去平衡。今年,來自政府官員和捐贈者的意識形態壓力,使得高等教育這個美國文化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變得更加脆弱。大學是美國吸引人才、追求創新、因應改變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美國大學能夠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這種韌性可能不僅依賴規則和標準,更在於它們能否保持某種「魔力般的靈活性和包容性」。

和許多我採訪的人一樣,馬蘇德不斷提到蓋伊在國會山莊與史特凡尼克的那場對峙。 「我很尊重蓋伊,但我認為她犯的一個錯誤是,她評論了學生的言論。她說,這些學生的言論不代表哈佛,」他回憶道。 「我希望她當時說的是,『我們有很多學生,是的,這些學生說了這些話,但這裡還有其他學生團體表達了不同的觀點。』」在他看來,真正的多樣性不僅僅是身份上的多元化,更在於觀點的豐富性,而這正是美國高等教育最強大、最真實的力量源泉。

他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我們應該傳達的信息是:看,我們是一所大學。”

推文轉自「康德格爾」公眾號 

 

原文連結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