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鏡寫真

濠鏡寫真

百年前,中國在世界面前是這樣的形象☆作者:新京報書評周刊

本文轉載自新京報書評周刊的 ⌈百年前,中國在世界面前是這樣的形象⌋。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儘速移除。

 

我們作為個人很難不關注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人的評價就像一面鏡子,能幫我們認識自身。但是,這些印象、評價又永遠不會是真正客觀的,它會被彎曲、放大或縮小,於是這些帶有主觀性的變形,又成為所謂“他者”自身的一面鏡子。

個人如此,國家亦然。今天書評君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組生動的畫面。1840年-1911年,在中國國門初開又積貧積弱的時代,美國媒體如何看待這個陌生的大國?從這些“他者的眼光”中,也許我們能以另一個角度再回顧已經熟悉的歷史。

漫畫中的“滿大人”

美國早期報紙雜誌中有關中國的圖像,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漫畫的形式來表現的。這並不奇怪,因為當時美國人心目中主要的中國人形像是憑藉妖魔化想像而塑造出來的所謂“滿大人”,即一個醜陋、猥瑣、保守和愚鈍的漫畫式東方人形象。而列強的環伺與虎視眈眈,也同樣成為漫畫的素材。

比如下面這幅漫畫將中國描繪成一名頭頂斗笠、手持煙鍋、昏昏欲睡的農夫,圖中日本、法國、德國與俄國為了爭奪果實正打得不可開交,牆頭上的英國和意大利也準備躍躍欲試。

中國問題(The Chinese Question),《馬蜂雜誌》1898 年1 月8 日。

下面這幅則諷刺了清朝統治者在國家生死危急關頭仍抱殘守缺、頑固不化的心態。畫面上英法德日等國的軍艦正飛速地向中國海岸駛來,龍椅上一身戎裝的光緒帝雙目緊鎖問道:我睿智的顧問,這種情況下孔夫子有何教誨?賞穿黃馬褂的李鴻章恨不得一頭鑽到地裡:陛下,孔夫子已過時了,他做夢也想不到中國會遭受如此奇恥大辱!

無法預測的危機(An Unforeseen Emergency),《頑童雜誌》1898年1月26日,封面。

同一本雜誌的另一幅漫畫中,列強正在拆除中國的城牆,而山姆大叔則站在高額關稅的保護台後觀望,反映了當時美國對於是否參與瓜分中國之盛的猶豫心態。

下一步計劃( The Next Thing to Do),《頑童雜誌》1898年6月29日,中心插頁。

美國的形像有時表現為這種猶豫不決又虎視眈眈,有時又以文明與自由的化身出現。《頑童雜誌》的一張封面圖畫表現了被抓住髮辮的滿大人驚慌失措,哥倫比亞女神身披文明的披肩,手持進步的剪刀,正要剪掉代表醜惡傳統的辮子。

 

 

剪掉辮子( The Pigtail has Got to Go),《頑童雜誌》1898年10月19日,封面。

有些畫採取形象化的象徵手法。庚子年戰亂將起之時,中國被《頑童雜誌》描繪成一個被燒烤的栗子,戴著傳教士項圈的黑貓迫不及待地火中取栗,頭頂歐洲列強羽帽的猴子在一旁觀望期待。宗教的急先鋒角色與殖民主義貪婪的獸性惟妙惟肖。

火中取栗(The Old Story),《頑童雜誌》1900年7月4日,封面。

再比如這幅“難以孵化的巨卵”,所表現的是八國聯軍雖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面對錯綜複雜的中國問題,仍是不得要領。列強試圖改變中國的企望與其力不從心的挫折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難以孵化的巨卵( A Troublesome Egg to Hatch),《頑童雜誌》1901年4月6日,中心插頁。

探訪中國風光

但也有一些雜誌所採取的方式是寫實,比如美國歷史上出版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大眾文化期刊之一《哈潑斯周刊》,曾派遣畫家專門和作家專門到中國進行采風,以實際的旅行見聞作為繪畫的素材。這一類走訪中國的美國作家、記者、與畫家的足跡,遍及中國大江南北。他們的記載雖然多為走馬觀花式的泛泛之作,卻涉及了清朝社會從衣食住行到經濟民生的方方面面。即使對於中國人而言,也是極為生動具體的第一手觀察資料。

皇城鳥瞰( General View of the City of Pekin, Capital of China),《哈潑斯週報》1858年10月16日。

北京八景( Peking — Places of Interest in and about China's Capital),《哈潑斯週報》1898年10月22日。

《哈潑斯周刊》派遣的作家拉爾夫與畫家韋爾登,專門對京杭大運河蘇州杭州段進行了走訪,他們筆下的江南風物,如今看來也極有風致——

蘇州石拱橋(A Typical Stone Bridge),《哈潑斯月報》1895年7月。應為大名鼎鼎的寒山寺北之楓橋,是一座橫跨於古運河上的單孔石拱橋。

江南地區多雨,大雨過後在岸邊晾曬的布鞋成了美國人從未見過的獨特風景。—— 河岸鞋樹( Drying Shoes, a Frequent Sight along the Banks of Rivers after Rain),《哈潑斯月報》1895年8月。

拉爾夫在《哈潑斯月報》的作品裡描述了中國江南富裕家庭的生活場景,下圖中女僕正在為主人梳頭,主人的絲綢與僕人的布衣、裹腳與天足,均形成鮮明對比。

梳頭( A Lesson in Hair-Dressing),《哈潑斯月報》1896年1月。

拉爾夫在水鄉河畔遇見一位十四五歲的美貌少女,不僅容貌美麗,而且舉止大方,對一行人啟齒微笑,招手致意,不像其他的中國女子一見洋人馬上躲避。但雙方言語不通,一個岸邊,一個船上,只能手勢比畫。拉爾夫對這位“終生難忘”的姑娘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只見她牙齒雪白,眼含笑意,舉手投足優雅美妙;上著黑白背心,下穿藍花褲子,頭髮梳得一絲不苟,鬢邊還插著叫不出名字的黃花。

鄉村少女(A Country Girl in Summer),《哈潑斯月報》1895 年8 月。

有人畫下了中國的社會生活和市井百相。比如《格立森畫報》畫中描繪的廣州街頭的修鞋匠。

修鞋匠(Chinese Cobbler),《格立森畫報》1852 年5月1日。

但也有人畫下了悲慘人間。19世紀70年代末由於連年干旱,糧食歉收,中國北方發生大規模飢荒,餓殍遍野,美國新聞界也對這一人間慘劇進行了報導。《哈潑斯週報》圖中山東鄉村的一位母親欲哭無淚,正準備出賣自己的兒女,小車上孩子眼裡的默默哀求、路旁行人臉上的無助與悲戚,讓讀者刻骨銘心。

北方饑饉( Famine in China — A Mother Selling Her Children to Procure Bread),《哈潑斯週報》1877年10月20日。

陌生、歧視與排擠

那些畫報所展現的另一個主題,是這兩個陌生的國度剛開始有接觸和交流後,所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和問題。

一方面,我們能看到官方層面的走訪與迎接。比如清朝正式外交出訪美國,被任命為中國外交使節的蒲安臣意識到黃龍旗的必要。但據稱由於沒有準確的旗樣,美國人自作主張替中國使團製作了一面三角龍旗,權當中國國旗使用,對外宣傳是中國皇帝親贈。1868年6月1日中國使團抵達華盛頓,立即在國會山附近的大都會酒店升起了黃龍旗。從《弗蘭克????萊斯利新聞畫報》刊登的升旗儀式可以看到蒲安臣的旗幟與大清的黃龍旗不完全一樣,也沒有左上角的紅珠。但無論如何,這是中國旗幟第一次在美國首都飄揚,引發好奇的居民圍觀,而中國官員看到大清龍旗與合眾花旗高高懸掛在一起,隨風飄揚,綺浪迭翻,也不由得精神振奮,感覺面子十足。

升旗儀式(Raising the Chinese Flag of the Burlingame Embassy on the Flagstaff of the Metropolitan Hotel, Washington, DC, June 1st,1868),《弗蘭克·萊斯利新聞畫報》1868年6月20日。

而最早一批前去美國的華人移民,也成為了美國畫報上關於中國的重要主題。華人移民潮始於19世紀中葉。1848年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金礦,吸引了全球各地人士蜂擁前往一圓金夢,其中就包括了大批華人。1868年美國和清政府簽訂的《蒲安臣條約》第五條款規定:華人願常住入籍,或隨時來往,總聽其自便,不得禁阻。《蒲安臣條約》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啟方便之門。1870年,美國大陸的華人達六萬四千餘人;至1880年,全美華人人口已逾十萬。

早期華人赴美,不僅僅只是金山的吸引,同時由於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南方的政治腐敗與經濟動盪不安,又有鴉片戰爭之外患,匪患戰亂,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促使一波波民眾決定逃離日益腐朽沒落的清朝統治,去大洋彼岸開創新生活。許多移民是契約勞工,他們不願再忍受家鄉貧困而絕望的生活,情願為預付金簽下前往美洲長期勞動的合同,俗稱“賣豬仔”。

茶壺渡海( Oh! Law They Are Coming over in Their Own Tea-Pots Now!),《哈潑斯週報》1880年10月2日。這幅漫畫調侃諷刺華人移民不惜採用一切手段來到美國。

由於種族歧視、經濟競爭以及華人自身語言與資本的原因,大部分華工從事的多是諸如洗衣、傭人與餐飲雜貨等工作,這些服務行業不僅報酬低,而且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白人工人根本不屑一顧。即便如此,當19世紀70年代美國西部經濟轉入低迷時,還是出現了大規模排華浪潮。由於華工不僅任勞任怨,逆來順受,而且工資低廉,白人種族主義者認為華人的廉價勞動力剝奪了白人應得的工作機會,華工成了美國下層勞工的眼中釘。

中國佬回家去(Chinese Must Go!),《馬蜂雜誌》1879 年5 月14 日。

在很多美國人眼中,來自歐洲的美國東部移民延續了清教的傳統,代表著工業、農業、勞工與資本,是美國興旺發展的保證,受到了山姆大叔與哥倫比亞女神的熱烈歡迎;而西海岸的華人移民則被醜化為一頭兇惡的巨蟒,象徵著自私、瘟疫、道德低下,預示將對美國造成巨大災難。

東西對照(Immigration, East and West),《馬蜂雜誌》1881年8月26日。

洗衣是早期美國華人賴以生存的一個重要職業,很多畫面以此為題材。正是由於華人的參與,美國洗衣服務不僅時間大大縮短,而且價格更為低廉。

洗熨衣物( Chinamen Sprinkling and Ironing Hotel Linen),《弗蘭克????萊斯利新聞畫報》1879年5月31日。

但也因此,不少商家以此為素材,宣傳自家商品“不必頻繁清洗”的賣點。

打道回府( Off for China),广告招贴画,1870 年。一家厂商在兜售其最新设计的赛璐珞假领与袖口,号称如果美国人购买了他们的产品,华人洗衣工就只能卷铺盖走人。

魔力洗涤液 (The Magic Washer:The Chinese Must Go!)广告招贴画,1886 年。美商在宣传所谓的魔力洗涤液时,引用当时流行的政治口号“中国佬滚回去”,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与丑化明目张胆。

在排华浪潮高涨的1880 年,美国与清廷修改了《蒲安臣条约》,开始限制华人到美的人数和年限;至1882 年,国会更是通过《排华法案》,全面禁止中国移民。当时美国曾出现过一个成语,叫作“中国佬的机会”,意思就是说,事情无望了。

石泉惨案( The Massacre of the Chinese at Rock Springs,Wyoming),《哈泼斯周报》1885 年9 月26 日。美国《排华法案》通过后,广大华工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白人暴徒的排华行动更加肆无忌惮,1885 年在怀俄明州的石泉煤矿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排华暴乱。9 月2 日, 石泉白人区结集了大批白人矿工和流氓,聚众诉说“黄祸”之苦,随后暴徒们持枪械包围了华人区展开血腥屠杀,造成华工死亡28 人,重伤15 人,财产损失惨重。

困惑 (Puckerings),《顽童杂志》1885 年9 月23 日。1885 年9 月23 日《顽童杂志》刊登了一首题名为“困惑”的英文诗歌,以一位“异教徒”华工的口吻,在被驱赶离开怀俄明之际,首先盛赞美利坚是片自由宽容的土地、基督博爱之地;然后话锋一转:“而你问我为何如此匆忙离开这片幸福的土地,哦,祝福你,因为我是华人,这里没有我的容身之地。”

百余年过去,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已另换了一番天地。但回看当时的这些明目张胆的排挤与歧视,是否令人感慨:即使并不完善的平等、开放与自由,也实在来之不易?而彼此隔绝和强弱悬殊所造成的陌生和危险,也未必那么遥远。

 

本文内容整合自《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使用。整合与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只存在了八年的西南联大,为什么这样被人怀念?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5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