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元 |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 | 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金門從貧瘠的閩南小島,成為中華民國臺灣國防的前線,中國民主的燈塔,守護人類自由的堡壘,兩岸和平的橋樑,以及民豐物富、人文和生態兼備的海上樂園,這一蛻變的過程,正是一部金門的當代史。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古寧頭大捷,
中華民國國軍回馬重挫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此教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敢強渡臺灣海峽,奠定兩岸分治基礎,長期鎮守金門的胡璉將軍,乃功不可沒,渠也因此而被譽為金門王、金門恩主公。
民國三十八年,胡璉以黨軍模式在江西徵兵重組國軍第十二兵團,起用柯遠芬為副司令官,計畫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邊區建立游擊根據地,與臺灣遙相呼應,而這也是李宗仁代總統所任陸軍總司令張發奎《防衛湘贛粵邊區計畫》的一環。胡璉、柯遠芬,以及十二兵團裡的悍將高魁元,都是黃埔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的同學,蔣中正、陳誠的學生。胡璉和柯遠芬那一代黃埔軍人的訓練,是繼受自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產黨的黨國思想,以黨建軍、以黨建國,但傳統中國的忠孝節義、孫中山提倡的革命軍人精神智仁勇,則也是他們所奉行不渝的價值信念,而在此之外,胡璉更以江西文天祥正氣治軍。胡璉同時招募流亡學生,以「上馬殺敵,下馬治民」為軍政幹部人才培育的目標,創立了怒潮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這是胡璉在中國大陸內部經營反共復國事業的資本。
在閩浙贛粵邊區建立游擊根據地的構想,抵不過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路而南的強大攻勢,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在國立浙江大學史地學系教授張其昀的建議下,下野之前即已布局撤退臺灣。作為蔣中正中央系國軍的嫡系部隊,胡璉飛來臺灣高雄接受蔣中正的面授機宜,乃決定率領兵團大軍和怒潮學生分由江西經閩西、粵東兩路殺出,沿梅江抵汕頭,兵團在粵東部署斷後敵後政權後,自九月底起分批離開中國大陸,集中力量,保衛大臺灣。
平地升起,無中生有的大軍
在來臺六十萬國軍當中,胡璉兵團可以說是一支平地升起、無中生有的大軍,因為這是民國三十八年當年才徵召組建的部隊。在那個風雲飄搖的國家存亡之秋,文武百官不是喪魂餒志於鐵蹄之下,便是苟且偷生競相爭寵於新主,誰能想像有一位四十二歲的胡璉將軍,竟然能夠從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荼毒過的江西土地上,行軍千里,渡越關山,帶出十萬軍民,共赴國難。這支部隊,邊戰邊訓,終於成為臺灣防衛主力,這是當代中國的出埃及記和敦克爾克大撤退。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北平舉行開國大典,解放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第三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葉飛一路南下,所向披靡,正志得意滿,準備拿下福建全境,作為紅朝開國獻禮。國軍殘兵敗將,由福建省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調度福建省政府主席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青年軍第二零一師鄭果,東南軍政副長官羅卓英請求原屬廣東省戰鬥序列之胡璉兵團私下跨省馳援的第十八軍高魁元部等軍防守金門。胡璉兵團第十九軍劉雲翰部於十月中出海,在東海和臺灣海峽故意迷蹤。葉飛大軍於十月二十四日晚以萬船齊發之姿搶灘金門,東北季風大作,將解放軍吹往金門西北海岸擱淺,第十九軍劉雲翰部則轉向登陸金門料羅灣,有如天降神兵,兩軍整體強弱形勢逆轉。國軍以火攻解放軍兵船斷其後路,復以第十二兵團戰車第三團第一營坦克車陣掃蕩灘頭擱淺之解放軍,胡璉臨危受命,為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任命為福建省政府主席,於二十五日臺灣光復節當天於金門水頭登岸,指揮清理金門戰場,第十八軍第一一八師李樹蘭部一馬當先,古寧頭殺聲震天,國軍竟然以哀兵之姿痛殲驕兵於島上。是為古寧頭大捷。此役被譽為現代淝水之戰,中華民國轉危為安。年底十二月七日,中樞行政院各部會由閻錫山院長率領自成都遷都臺北,隔年三月,蔣中正復行視事,回任總統,陳誠接掌行政院,兩岸分治終告底定,胡璉兵臨金門,守住國門,和湯恩伯可並列首功,戰後胡璉開府金門,第十二兵團改編為金門防衛軍,鎮守海上,固若金湯,貢獻更在湯恩伯之上,喻之為臺灣戰神,當不為過。
軍民一家
胡璉以福建省政府主席兼金門防衛司令官,在金門邊塞實施戰地政務,使軍民合成為一戰鬥體。這是金門當代史的開卷。他將怒潮學生投入部隊、金門戰地政務和支援中小學教育,從此軍民一家。共同展開戰後金門十年的建設。胡璉戰爭思想,可以用怒潮學校校長柯遠芬〈現代戰爭思想〉演說要旨來一窺究竟,其重點有三:
一、現代戰爭的觀念,是以武力為中心的思想總體戰;
二、現代戰爭的形態,是以攻擊為滲透,防禦為網形;
三、現代戰爭的方法,是以群眾為基礎,武力為後盾。
而此也可以視為胡璉戰地政務建設的指導思想。孫中山建國程序論中第一階段的軍法之治主張,即賦予了胡璉和柯遠芬規劃戰地政務的正當性基礎。金門並非軍事占領地,卻是戰地和前線。胡璉想像反攻大陸戰爭開動時,他的兵團必定在第一線打前鋒,在收復的失土上迅速建立統治秩序,將成為他的重要任務,如此一來,他必須擁有一批可以協助他在光復之地實施軍事接管的優秀幹部,這是他何以不願將怒潮學生直接送入陸軍訓練司令兼臺灣防衛司令官孫立人在高雄縣鳳山鎮主持復校的陸軍軍官學校的深層原因。胡璉沒有機會在江西老蘇區一展身手的戰地建設構想,在位於臺灣本島的中央政府對其鞭長莫及的情況下,金門正好提供了他絕佳的軍事統治實驗場地。蔣中正、陳誠、蔣經國等臺灣實力軍政首長對胡璉的霸氣和領導才華多少有所忌憚,但對胡璉忠黨愛國之心則毫不懷疑,絕對信任,這也是大將軍胡璉號稱金門王而何以受國家的權傾倚重了。
國防部於民國四十五年六月頒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同年七月分別成立金門與馬祖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實施軍政一元化、軍政一體的戰地政務體制。而在此之前,胡璉則早以兵團幹部和怒潮子弟為枝幹,在金門建立戰地政務體制,最早一度設立金門行政公署接管金門縣政,恢復金門縣制後,金門縣長仍由官派,實際上為軍管,如柯遠芬便出任金門縣長。
要達到網形防禦和群眾動員作戰軍民一體的程度,必須根本地將金門從「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傳統社會,改造成高度軍事政治動員的戰鬥共同體。這一任務,主要由胡璉怒潮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來承擔。胡璉以金門行政公署任命的村長取代傳統鄉紳在基層社會的領袖地位,並在各村派任村指導員,對基層民眾進行反共意識形塑和戰備訓練,同時建立戶籍紀錄,而以五戶聯保連坐制度,建立保密防諜的網絡。村指導員可謂金門防衛軍在各村的代表,民國四十二年後,金門在民伕徵調的基礎上成立民防指揮部,各村民防中隊即由村指導員或其後改稱的副村長負責組訓,實施政治、軍事和軍勤教育。
組織民防隊,在村落設置村指導員,就是要使兵團和群眾自衛武力有機結合,所以另一方面,提高金門民眾教育素質、健全其反共和現代國家公民觀念,也是反共戰爭戰備的重要一環。怒潮學校於民國三十九年底在金門解散後,優秀教員和畢業生則派至金門各中小學任教,胡璉即創立了福建省立金門中學,此外又命各軍部認捐經營小學,而以軍長名字命名,課以榮譽感和責任感,如郝柏村之柏村國民學校,王多年之多年國民學校,馬安瀾之安瀾國民學校,胡璉對於國民基礎教育之紮根和栽培,使金門仍能在戰爭的陰影中延續了朱熹講學燕南書院所開創的鼎盛文風。胡璉創辦的《正氣中華報》為今日《金門日報》的前身,對於凝聚軍民團結有很大的貢獻,八二三炮戰期間仍能正常出報送報,其敬業精神是臺灣新聞史上的一頁佳話。
重政務,輕軍事
胡璉兵團十萬官兵進駐金門,首先即為戰後人口僅三萬七千人的金門帶來龐大的生活環境壓力。以往支持金門經濟的僑匯斷絕,胡璉許多時候必須開源節流,自想辦法籌措建設經費。壓榨國軍官兵和民防隊員的勞動力和國防經費的挪用,重政務而輕軍事,可能是胡璉主政金門期間最受訾議的地方,但這也可見胡璉團結民力的用心之處,蓋如何維持金門軍民生活衣食無缺,在戰爭的年代是一大問題,而且還要特別要考慮到金門一旦被斷絕與臺灣交通的情形,因而還要將金門全面整建為一銅牆鐵壁的軍事要塞。胡璉對此種種,可謂煞費苦心。在穩定糧食和用水供應上,由於金門水源不足,胡璉下令軍隊廣為植樹,以涵養水份,並下令逢溝築壩、挖掘水塘,以截流雨水,在此基礎上,乃陸續有擎天地下水庫、黃龍水庫(太湖)、蘭湖、慈湖、雙鯉湖等水庫之開鑿,根本解決用水。關於糧食,大米必須自臺灣進口,為了累積足夠的存糧,金門更需有足夠的資金來購糧,而胡璉則想出發達金門經濟的方法,其一即以金門的地下泉水和高粱生產高粱酒,為此他將金門民間之金城酒廠徵收,禁釀私酒,由軍政府獨家經營酒業,將金門高粱酒銷售臺灣,以其盈餘採購金門所需物資,而為提高產量,更以大米換取高粱,鼓勵農民栽種,也一併解決民間糧食問題。金門酒廠所產金門高粱酒質量俱佳,如今已成臺灣國酒,其銷售盈餘之稅負便足以支撐縣庫,更帶動金門地方經濟繁榮;胡璉另一方法,則為調節戰地物資供應,成立粵華合作總社,由其發行銀幣流通券作為金門流通貨幣,亦由其統籌金門對外貿易,一度包括與香港間之貿易,由此而逐漸充實與滿足金門各項民生消費。胡璉治縣,還能創造產業和對外貿易,使金門經濟發達自主,這種經濟政策規劃上的氣魄和遠見,著實令人驚嘆。
在戰地建設方面,胡璉為方便各處支援作戰,則在島上廣建公路,增進陸路交通,再者,則再回任金防部司令官後,繼續劉玉章的地下防禦構想,利用當地花崗岩地質,鑿空太武山,建立起龐大的地下軍事碉堡,四十七年八月,解放軍對金門發動大規模砲擊,是為八二三炮戰,金門守軍隱蔽於山中或地底,戰力幾乎無傷,始能展開還擊。然胡璉在金門無形戰力的構建上,則更值得一書。
對下屬國士待之,全軍以死士還抱
胡璉兵團翻山越嶺渡海越洋,又經歷大小戰役無數,不避艱險,出生入死,要維持高度的戰力,倚賴的是生死與共的袍澤之情,以及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榮譽感。胡璉在金門樹立了一系列的精神地標,提醒國軍官兵們的歷史使命,鼓舞他們的士氣,也榮耀著他們的國魂。在太武山的山巔,有四十一年蔣中正總統於金門親題的「毋忘在莒」勒石,這是中華民國對於中國實現憲政民主共和的責任,從此太武山便有著中國民主燈塔的象徵意義,金門人和金門駐軍便是那世代相傳的守塔人。太武山西麓山內埔,有四十一年冬天修建的國民革命軍太武山公墓與太武忠烈祠,祠前廣場上則矗立著蔣中正四十二年親題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碑文為胡璉親撰之〈國民革命軍太武山公墓序〉,表彰著古寧頭、南日島和大膽島三次戰役中為守土衛國而在金門犧牲的國軍官兵,胡璉對於這些跟隨他遠離故國流亡他鄉的兄弟家人,真情至性,殷殷告別,讀之不禁令人飲淚。文末告慰國殤,其所長眠之地,仍為中華民國之土地,青天白日永照彼等之上空。而太武山玉章路接伯玉路直下,入山處為胡璉兵團所立國父孫中山銅像,彰顯金門駐軍對於國民革命精神的傳承,再下遙對孫中山銅像有一碑亭,額曰「無愧」,碑文為文天祥〈衣帶贊〉和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揭櫫成仁取義的無上價值與光榮。伯玉路底轉金城鎮郊浯江出海處,則是四十一年胡璉所建之莒光樓。莒光樓由建築師沈學海設計,形制仿西漢麒麟閣,寓意「功成畫麟閣」,用以表彰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之事蹟。莒光樓樓匾由賴生明題字,民國四十年七月解放軍犯大擔島,守軍為第七十五師江西三谿部隊的二百二十五團第一營第三連史恆豐部,全島南北通訊為敵軍中斷,全賴十七歲傳令小兵賴生明一人冒死負傷於槍林彈雨中穿越敵陣奔走聯繫,胡璉將大擔首功歸於賴生明,譽之為三谿之魂,而請其題字。這是胡璉的大將氣度,對下屬以國士待之,全軍以死士還抱。
(明日續)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