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轉載自 新史學研究。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3/3/3
這書去年就買了,最近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才抽出來讀,讀完嚇出一身冷汗……作者在本書自序及第十四章中,解釋了書名的由來:當年海明威作為美國大兵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站在法國一邊,戰後定居在巴黎。一位比他年長的法國朋友跟他說:“你們這些去打過仗的年輕人,你們是失落的一代。”也可稱為“迷惘的一代”。
但我想,東西方“失落的一代”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思考有沒有缺位。書的扉頁特別引了屬於“這一代”的舒婷的詩,最後幾句是“但是,我站起來了/站在廣闊的地平線上/再沒有人,沒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鏗鏘有力,但是,如果沒有集體反思,只知道高唱“青春無悔”的話,該失落的依然失落,該迷惘的繼續迷惘,而那隻無形的大手,又將會把一個個“我”重新推下去。
經歷過的,沒經歷過的,也許即將經歷的,反思,就從讀這本書開始。
主動問合作的先知書店,說這書還有,但……售罄即止,應該不可能再版了。本來想寫親自篇書評,向朋友們介紹這本書,但因為我一向的懦弱,深知寫了也可能發不出來,發出來應該很快也會被風吹走,所以只是隨意扯幾句,找合作方要了一篇現成的書評,讓朋友們對這書有初步的理解,再決定要不要買。
——作家余少鐳
提起“失落的一代”,人們容易想到美國的“文化現象”——經歷越戰、水門事件後,無數美國人的“美國夢”被幻滅。於是,他們以失落取代信心,以垮掉對抗“偉光的現實”。然而,比起美國失落的一代,中國也有“失落的一代”。
1968-1980年,一場上山下鄉運動席捲全中國,不僅左右了1700萬知識青年的命運,這群知青的命運更變相催生了輝煌又短暫的80年代,深刻影響中國今日之走向。
但是,這場運動無論是來由、目的、結果,在今天,都在父輩心中被封存、被遺忘。甚至,很多年輕人還認為是某些人別有用心地誇大、加工了現實。然而,這場運動不僅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繞不開的里程碑,更是一代人了解歷史、一個國家反思“曾經走過的路”的關鍵。
然而,由於“史料不易還原”、“話題諱莫如深”、“評價基於立場”等原因,市面上一直欠缺一部真正全方位、多角度還原這場“運動”的作品。
為此,誠薦這本《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並附上三大推薦理由:
◎史料最真
梁啟超說,史家第一件道德,莫過於真實。然而,市面上有關運動的陳述始終缺少公信力——而本書最大的特點即為真實。書中收集了大量知青們不願講、甚至永遠不會講的一手訪談;市面鮮見的一些海外學者的抽樣調查;散落各地、甚至早已塵封大陸內部文件,還專門研究了中國台灣雜誌中所有相關文章,最終獲得一種縱觀視角。
◎分析極全
對上山下鄉運動,網上往往評價兩級。然而,任何特定事件都不能只窺一隅,而應全面把握,審慎量度。好比,運動起源如今難以理解,但回歸當年語境,卻是種種謀劃、權衡下最理性的決定。而書中,不僅囊括了不同目標人群對該運動的評價,更從經濟、人口、政治、意識形態等維度釐清了這場運動的動機、手法,以及運動前後的種種印記,堪稱史料最充分、論述最廣泛、分析最深入的權威之作。
◎法國漢學權威,“知青學研究第一人”30年大成之作
本書作者為法國著名漢學家潘鳴嘯先生。潘鳴嘯先生在中國知名度不算高,然而,他卻做到了中國最知名學者也難比肩之事——花去學術生涯中最黃金的三十年,持續研究地球另一端,看起來與自己切身利益毫不相關的人——知青們的命運,而這些研究成果,悉數記錄本書之中。曾有讀者說,本書雖然足夠權威,卻絕非為運動蓋棺定論,如非要找出作者記下了什麼不容置疑的東西,那就是一代付出了最大熱情的國人,被失落了的記憶。
在“知青精神”再度被討論提及的當下,我們無疑需要更全面地找回這段記憶、更透徹地理解其全貌.....因種種原因,本書多渠道停售,而我們深知本書價值,多方收集整理了少數最後庫存,長按下圖,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搶先收藏(還可在規格中一併選購“回望八十年代”三書):
點擊“閱讀原文”,馬上購買!出版社直接發書!(正常發貨,可開發票!)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