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18
美國商會於5月29日發表「2019台灣白皮書」,表達對於未來台灣電力供應是否無虞,「一直抱有深深疑慮」。認為政府能源配比,讓天然氣占比於2025年達50%,風險過大。使用成本高昂的天然氣及再生能源,2025年以前電價成本將提高33%以上。經濟部同日提出五點回應。政府的回應及看法似過分樂觀,建議仍宜接受美國商會建議,即落實穩定供電及合理電價的最重要目標,再逐步朝「非核家園」的目標前進。針對政府的五點回應,評估如下:
一、 電價議題:即使電價於2025年上漲33%,「平均電價仍低於2017年亞鄰國家平均值」。由於我國住宅用電價偏低,此說法或能成立,但工業用電所受影響就大得多。根據台電資料,2017年台灣工業用電平均為每度2.39元,在32國中排名第六低,其他條件不變下,台灣電價若上漲33%,將高於日本之外所有亞洲鄰國,並高於原排名20名的立陶宛。尤有進者,由於政府估算的數字 (33%)係假設未來燃料價格不變,且未考慮再生能源輔助成本(儲電、電網加強等成本,再生能源每度約增1.2元),加計之後,2025年電價將漲58%,每度達4.01元,將高於原排名27名的英國。影響產業國際競爭力深遠。
二、 燃氣風險議題:政府「已規劃推動新擴建天然氣接收站、提高儲槽容積、安全存量天數,並分散購氣來源,有效降低風險。」政府目標為2025年儲槽容量達20天、安全存量達11天。上述目標仍遠低於國際標準,如韓國(53天)、中國大陸(51天)及日本(36天)。政府規劃2025年天然氣接收站由現有的2座增為5座;天然氣儲槽由9座增為20座;儲槽容積由117萬公秉增為293萬公秉。換言之,所有天然氣設備在不到六年之內都要倍增。但觀塘第三LNG接收站因藻礁保護問題,建廠土地縮減十分之九,儲槽僅能保有原計畫四座中的兩座。至於台電在台中的第四接收站則環評作業還未通過,以上規劃很難落實。
三、 穩定供電議題:政府規劃2019至2025年,備用容量率及備轉容量率可分別提高到法定的15%及10%以上,實立基於政府對2017至2025年偏低的電力需求預測。此預測假設2017至2025年均成長率為1.37%,但2018年實績比上年成長3%,並已接近2020年預測值。若台商因中美貿易戰而回流,電力需求將更增加。在供給方面,政府已宣布放棄深澳電廠,觀塘接收站又因環差延擱,未來還將面臨環保抗爭,將影響大潭八、九號發電機供電,無法如期商轉。而再生能源發展,以太陽光電為例,因地權整合困難及饋線限制,可用土地嚴重不足,2017及2018兩年平均實際僅年增74.7萬瓩,距2025年目標需再增1,726萬瓩,進度嚴重落後。2018年5月29日實際備轉容量率為2.89%,今 (2019)年4月24日實際備轉容量率為6.02%,均低於原規劃值,且若無核二廠1、2號機重啟,2018及2019年實際備轉容量率實接近零。2021至2025年間核二及核三將陸續除役,將再減少11%的備用容量,未來缺電壓力極大。
四、 空污及排碳議題:在上述的缺電壓力下,政府要將燃煤占比由2018年的45.5%降為2025年的27%的目標有其困難。發電業約占全國總排碳量六成,因2013-2017年核電比重降低8.2%,需增加燃煤及燃氣替代。以發電業為主的能源部門,2017年排碳量比2013年增加2,034萬公噸,成長12.64%,導致全國碳排放量不減反增1,612萬公噸或6.37%。雖然根據各種電廠2017年每度電力排碳量,以2025年政府電源配比加以計算,2025年的每度電力排碳量為每度0.461公斤,比2016年的0.53公斤減少13%。但以2016-2018年平均成長率1.88%推估2018-2025年用電量,則2025年將比2016年的用電量增加18%。因此2025年電力部門總排碳量將比2016年不減反增5%,如此如何達到我國對國際(UNFCCC)承諾:2030年回到2000年的排碳量(2.09億噸),即2030年需比2016年(2.627億噸)再降5,370萬噸或20.4%?
五、 獎勵綠能產業發展:要求國產化雖有助離岸風機產業發展,但以「遴選方式」每度5.5元至5.8元收購離岸風電,為國際行情二倍以上,和台電發電成本(1.96元/度)比較每度補貼金額高達3.69元,以第一階段年發電計,每年補貼金額高達509億元,這將使電價上漲近10%。國內離岸風機產業才剛起步,需要時間發展技術及產能,但因缺電壓力大,亟需快速建置,需倚靠大量進口,很難達到高的國產化比率,帶動產業發展效果不大。未來離岸風機價格宜採公開競價,以降低綠能成本。
根據以上評估,建議政府仍可接受美國商會建議,並依循九合一以核養綠等三公投結果,重新擬定新能源政策。
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