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論壇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來源: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於民國108年創立。我們的宗旨:在台灣推動中華民族與中國文化教育,自寫、自編、自傳歷史教材,讓青年學子認識自己真實的歷史,回到過唐山先人的中國人立場。

劃撥帳號:31644643    

戶名: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


2019/11/20

號稱「準備十年」的108歷史新課綱已付諸實施,根據教育部的解釋,108課綱希望透過多元探索的方式,將中華歷史涵攝在「多元文化」這一高位的主導原則之下,使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的講授比重等量齊觀;其方式是:專題、分域與跨域,俾使學子跨際整合學習,由己身出發,通過「同心圓」輻射,連動至東亞區域、世界整體,進而了解整個歷史脈絡的發展。

偉哉!主其事者似乎描繪出一種歷史教育的「理想類型」圖像,摩拳擦掌,熱情滿溢;但在看似美好藍圖之下,其實別有企圖。先不說跨際整合台灣史、東亞史乃至於世界史這項「究天人之際」的學習目的,對中學生而言是否過於龐大艱鉅、哽咽難嚥,惟隱藏其中的,卻是一個欲蓋彌彰的政治工程。新課綱在有權者主觀意願方面,將達到幾項重要任務:民族上去中華、文化上去中國、情感上去兩岸;加上某版教科書標舉「台灣地位未定論」,隱喻中華民國將失去法理正統。哀哉禍心!如斯「多元」,如此荼毒,若一路暢行無阻,則國民精神之所在的歷史教育將不知伊於胡底。

此中最令人焦心難忍者,莫過於對根連苗繫的中華文化在台灣的背棄與抹煞。政治人物急功短視而見獵心喜,欲借「去中國化」攫取利益,殊不知卻借到了一個「瓜蔓抄」;因為「中國」也者,不僅僅是政體,背後更是一整串積澱數千年民人仰以立足、思以憂患的文化、道德、倫理等等價值體系,他日若都隨「去中國」連根拔起,則不是「披髮左衽」一句話就足以形容,是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坍塌崩裂了。

傳統中華文化是否具備趨現代化、超越的道德與價值的存在條件,從民初五四以來一直在中華文化圈裡備受挑戰,近者舉張灝先生的《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1985,台北)一文為例,姑不論其對以儒家為主導的傳統文化,是採取有限度地批判反思,或是「同情的了解」,但是此文刊後,卻迴音處處,影響深遠,幫反中華傳統論者提供了新的話語權。由此可知,反傳統的幽靈是如何地徘徊遊蕩於華人世界裡。而鄙視的極致,則是柏楊先生的遽認中華文化乃等同於「醬缸文化」。如今,有心者針對中華文化在台灣進行手術刀式的切割,細思之,是借屍還魂,憑藉昔日反傳統論的思想與時代背景,妄言傳統文化已不適應於現代社會,而更加碼,手段更激進。因為反傳統論者,或僅止於拉文化中國下馬即足矣;但是去除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企圖,卻是要根本改造,形塑一種嶄新的「國族意識」。中華文化精髓何在?論者殊異。余秋雨先生則認為,可用三點簡括:君子之道(道德);禮儀之道(禮節);中庸之道(平和)。簡單言之,其實就是「做人」的道理而已,但它卻是一個民族、社會、價值體系的立足基點。台灣近年來民粹之風橫掃千軍,青少年間更傳習滲染「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思考邏輯,這些國家未來的棟樑,在成長期需要的是培養理想性格,以及充實慎思明辨的精神,而非藉尊重主體,假個人釋放自由之名,行毀棄倫理道德之實;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中華文化既是存在已久的核心價值,又何待隨人邯鄲學步呢。

近讀丹納先生(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的中譯名著《藝術哲學》(2018,北京 ),其中論及「文藝復興」為何首先出現於義大利,而非極富哲學思辨且勤於向學的德國;或是奮勉工作、成績斐然的英國;還是最能達致藝術鑑賞之美、風趣閒雅的法國。丹納先生認為,因為當時的義大利,比諸歐洲各地在「精神方面」更加平衡。又昔年王國維先生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大眾哀悼,陈寅恪先生為之撰《王觀堂先生挽词》,其《序》文提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上述兩處指涉之「精神」、「文化」,在竟日爭名逐利者眼中,恐怕屬之虛無飄渺,或如路邊野石,不值一顧;但它們卻是國民性格、國民意志型塑養成之樞要,而且會反饋到到每位國民的思想與行為層面。傳統免不了會在程度上與現實有所斷裂,這種斷裂不只產生於思想或語境,還影響於現實生活當中。但我們仍能透過歷史教育,接筍與感受到文化積澱之美、之實用, 並成為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

「欲滅其國,先亡其史」,傳統文化與歷史教育,自仍有其本質性的存在價值,以及承先啟後、啟迪心智的莊嚴使命。今日,有心人試圖將中華文化掃進垃圾堆,則不啻橫行毀家棄國之舉,亦是割裂自我血緣傳承的行為;「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是一民間自發性的自救文化歷史之運動,企盼仁智熱血之士能夠共同奮然響應之。

 

杜欽|作者為大學兼任老師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