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取天下必先取民心,要知道民心指向,必要先知民意。而民意如流水,故要做民意調查,所以知今天民意,預測明天民意走向。
不過,民意調查的可靠性和公正性,要看調查的技術和過程、抽取樣本的方法和問卷設計的內容。再者,預設立場的調查,為了達到特定預設的目標,可以在調查的技術過程、抽取樣本和設計得到不同的結果,而獲得預期的民意結果。因此,調查設計者的公正客觀,和民調技術的方法都直接影響到民意調查的可信性。
我們在這裡選了二份我們認為值得推薦的民意調查報告:
(二) 首度逆轉! 49%對大陸民眾印象好。〈來源: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
首度逆轉!49%對大陸民眾印象好
本文轉載自 聯合報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本報民意調查發現,民眾對大陸民眾的觀感逆轉,四成九對大陸民眾有好印象,創八年調查新高;民眾對大陸政府的觀感也與八年前大不同,四成有好印象,四成五印象不佳,負評為歷年調查最低。
調查發現,本報九十九年開始進行「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以來,前七年調查都有超過半數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不佳,好評約三成上下。今年調查,民眾對大陸政府的負面評價較去年大幅減少九個百分點,對大陸政府有好印象者則由去年的三成一上升為四成,好評創調查以來最高。
在不提示選項的前提下,民眾對大陸政府的印象仍以批評專制集權與強勢霸道居多,比率各占二成及一成六,不過,也有百分之七民眾肯定大陸政府施政有效率,也有部份稱許經濟實力強、國力強盛、文明進步和友善,惟比率皆不超過百分之五。
至於民眾對於大陸人民的觀感,今年首次逆轉成為好評居多,四成九對大陸民眾印象佳,比去年增加了五個百分點,持負面觀感的人則由四成五降為三成七,好評同樣是歷次調查最高。
認陸人不文明 少七百分點
民眾對於大陸民眾持有的印象,在不提示選項的前提下,認為大陸民眾不文明的人由去年的二成七減少為二成,其他的負面印象則包括強悍霸道、炫富、高傲、自私等,但比率都不超過百分之六,也有民眾稱許大陸民眾積極企圖心強、和善、率直豪爽、熱情親切、有同胞愛等,比率皆低於百分之四。
曾去過大陸者 好評比較高
分析也發現,曾經去過大陸者,有五成六對大陸人民留下好印象,四成九對大陸政府觀感佳,好評都較未到過大陸者,高出約十四到十八個百分點。
這次調查於十一月十日至十三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了一千零一十七位成年人,另八百廿一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點一個百分點以內。調查是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調查結果依台灣地區廿歲以上人口之性別、年齡及縣市結構進行加權。
為什麼政治人物的「民意」不是你的「民意」?
作者:周偉航
原載聯合新聞網|鳴人堂。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在談具體狀況之前,需要先幫不熟悉政治圈生態的人建立一個很簡單的觀念:政治人物也是人,並不會比你我擁有更多的時間,他們的一天也是24個小時。
在這種背景條件限制下,他們就算比一般人更機敏且勤於任事,了不起也只能比你多做兩倍的工作(也就是一天工作16小時)。那他們都在做什麼呢?接觸選民的時間有多少呢?
如果成為民選首長,他會花上大半工時在看公文、參與會議,或是出任活動「嘉賓」。看公文,當然就沒辦法接觸選民,參與會議,主要碰到的也是民代、學者或要人,只有擔任嘉賓的時候,有機會接觸一些普通百姓,但通常也沒太多太廣的交換意見機會。
其他的一些零碎行程,則可能是與某些人吃飯、見面。這些人通常都是「有力」的人物,像是廠商或是關說者,他們當然就不算是百姓,反而常是百姓權益的對立者了。
所以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民選首長如果沒有安排下鄉或基層走透透行程,很快就會與百姓脫節,整個思考模式與意識形態就會往「資方」、「權貴」、「外國勢力」的方向靠。
那民代呢?民代因為需要處理選民服務和跑大量的紅白場,所以會有較多與選民接觸的機會。他們接觸的,基本上就是「會去找議員喬事情的人」與「會在婚喪喜慶出面代表招呼議員的人」。
也就是說,就算你吃喜酒碰到議員逐桌問候,大概也沒辦法和他交換什麼民情或訴求,總是敬完酒,就船過水無痕。會和議員講比較久的,大概都是有事情被政府捅了,須要議員幫忙協調「法外開恩」,或是有違反現有法規需求,要立委「代為解決」。
也就是說,民代接觸到的選民,通常也是有特殊利益的人,或是一些中老年、族長角色的人物。所以他們接觸到的「民意」,通常也是個小群體。你如果一輩子都沒找過民代,或和他們閒聊,那你的「民意」,他大概就聽不到。
現在雖然有社群網站或粉專,但多數政治人物也是只看自己想看的,或是當成一種宣傳點,不會認真看待建言或批判性意見。所以就算他們沒有活在網路同溫層,也會是活在現實生活的同溫層中。
下一個輸到流落街頭的會是誰?
所以,這些政治人物還是會「以為」自己有接觸到真實民意,因為就算他們無法親自去找選民,還是會有一些相關資訊的仲介者。
首先是他的助理群與大樁腳。這些人至少一週或一個月會和政治人物見一次面,匯報一些重大輿情和應辦事項;在這個過程中,政治人物會認為自己已收到百姓的意見。
不過話說回來,因為這些資訊已經是二手資訊,也就難免會有經過「包裝」或「修正」的可能。如果這些助理群打算隱瞞某事或影響政治人物往某個方向思考,也是很容易的事。
另一個民情的來源,就是記者與媒體。政治人物都有一些經常交關的記者,他們會告訴政治人物自身的採訪所得,而政治人物也會收看特定的幾家媒體資訊,包括其民調,並將之視為可靠的輿情來源。
但你也很清楚,台灣媒體顏色分明,記者也是各有主張或利害關係,透過媒體或記者所得到的資訊,被「加色」、「加味」的狀況只怕是更加嚴重。
政治人物還有一個重要的民情資訊來源,就是其他的政治人物。一般百姓所不知道很多政治人物有跨黨派的私誼,因為工作上會有交流,地位上又接近,所以他們有不少人是蠻常溝通的好友,也就會交換自身的民情資訊,並討教應對方式。但政治人物畢竟還是難以開誠布公,他們講的話有幾成是真的,我想你大概心裡也有數。
最後一個民情的來源,就是政治人物的家人了。這種來源有多狹隘,你看看自己家人就會明白。
就算上述這些人都無意欺騙政治人物,並把他們所知的百姓需求如實轉達,你也會認為這些資訊來源都還是受限在政治人物的「實體同溫層」中,就是一小塊特定人士。
但實際上的善心人士沒那麼多,「想辦法欺騙或影響政治人物」是一個確切存在的行業,而且很多人在做。如果政治人物身邊有太多這類人物,那他的言行,很快就會大「走鐘」了,直到選舉才會受到當頭棒喝。
有些人就算選輸了,也還是不會自省,反認為是百姓「被騙了」,或百姓「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這當然非常荒謬,可惜這種例子並不罕見。
回歸根本,做為政治圈的工作者之一,我總是會提醒政治人物不要只聽「同棟大樓的人」講話,也不要只看網路上的鼓掌按讚,而是多走入真實的人群,擠點自由時間去和市井小民一起排隊、逛市場,別只是跑政治或選舉行程。
但聽得進去的政治人物,真的很少。通常是輸到一敗塗地,真的快「流落街頭」,才會在空白的行程表中塞入一些真實百姓的生活,並且體察到第一手的民意。
但這種過程也未免太慢了,而真的跌下去的人,絕大多數也很難再回來。所以你看到的檯面人物,總是囂張的指責百姓說:「你們不懂真正的民意!」
這當然會讓真正的百姓覺得一頭霧水,而讓「製造民意」的人得意竊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