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長李遠在預算被刪減後,引述在台的日本幫閒文人的「破蛋說」,哽咽地說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胚胎」在此關鍵時期被「下毒手」。掉淚後,接著就是民進黨閣員個個哭窮,聲淚俱下,像說請不起手語翻譯,以後沒法網路訂車票等等。如果閣員無法出席會議,我猜想大概是沒電熱便當,吃壞肚子,廁所沒手紙擦拭,以致羞於見人。
除了一齣鬧劇之外,李遠一哭有嚴肅的一面,他所說的「胚胎」,其實是個「鬼胎」,割除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文化部將淪為恐怖片的「鬼店」。為何如此呢?
過去這幾年,為了配合民進黨的政策,文化部編列大筆預算,資助那些配合塑造民進黨意識形態的個人和團體,包括書籍、繪畫、影視,不只凸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罪惡」,更重要的是美化日本殖民主義。1945年日本戰敗,代表了日本殖民主義的死亡,文化部全力祭拜這個死胎,但死的就死了,硬要它復活,就成了鬼胎。
本來李登輝之後,台灣就出現一堆的「總督府殘墓守靈人」,現在有了一個鬼胎,自然轉而祭拜,如此產生了「戀殖世代」,從影視到出版行業,充斥著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歌頌和撒嬌,鬼影幢幢。更罪惡的是,踐踏台灣抗日英烈忠魂,或者把日據時代的中華英烈造假成台獨的先驅。
這種日本殖民主義的鬼胎在日本本土根本就不存在,在台灣卻到處都看見,以致於文化部吹捧的最新文學創作,竟然是一本假裝日本作家文筆的《台灣漫遊錄》,文字普通,文學意境淺薄,卻是文化政策的產物。由於脫離社會現實,不接地氣,注定壽命短暫。
文化部創造各種鬼胎作品,靠的就是到處灑錢,一大堆影視和文字創作者成天就在推測如何滿足那幾個評審的標準,然後拿到一大筆補助。要消滅這種鬼胎現象,第一個步驟當然就要刪除這種製造鬼胎的預算。
另外,提到補助,最近許多文藝界人士站出來批判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我好奇地查一下文化部的最新補助資料,哇,還真嚇一跳,原來現在已經變成這樣了。2000多萬贊助寫作計畫,每一位從20萬到40萬;電影作品贊助上億,每一部從1500萬到2000萬元。其中還有老國代的後人,為了那一點錢去拍「轉型正義」的戲,不是對歷史的無知,就是無恥到了極點。
我想到40年前的春節前夕,自己一個人在房間筆耕,寫小說到凌晨3、4點,最後兩萬多字,放在陳映真短暫復刊的《文季》,一毛錢的稿費都沒有。為了實踐寫作計畫走世界一圈,到處跟朋友借錢,想辦法賣文章,跟詹宏志簽了我人生第一本書,最後還被反悔退掉,因為怕賣不掉,哪有什麼補助?大家都是這樣,所以沒有人會抱怨。
文化的創造不管最終是什麼型態,首先來自叛逆的精神,一種不向權力低頭的骨氣,並且在生存的需求下想辦法創造回收,這是台灣過去文化事業蓬勃興隆的原因,也培育了最早的暢銷作家、導演、歌手、作曲家等等。
目前這種補助方式等於是包養,或者說政治圈養一大堆脫離社會大眾、脫離市場機制、目光短淺幼稚的庸才,堆疊了一堆不食人間煙火的文青語言,最後只能不斷地靠當局餵養,造就出來的是沒有自主精神的庸才,只會幫當局敲鑼打鼓,自我作賤,在國際上沒有絲毫競爭力,這種補助才是文化殺手。
至於李遠說的「招降書」,更是不值一提。作為前國民黨黨產的高幹,享盡榮華富貴後,又向民進黨表忠,「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噁心透頂,根本不用招降,權力轉換的時機出現前,他就會主動靠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