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自由中國》雜誌於1949年11月創刊,發行人胡適、雷震、殷海光負責編務,是1950年代少數異議之聲,1959年6月反蔣三任總統、1960年從宣揚反對黨,到籌組「中國民主黨」,觸怒當局,同年9月警總以《自由中國》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涉嫌「叛亂」、「包庇匪諜」等罪名,逮捕雷震等人,雜誌停刊。文史作家武之璋蒐集《蔣介石日記》等新材料,自不同角度切入此一史實。
蔣把大陸失敗的責任全部歸咎於自己待人太仁厚,太重視制度,太尊重法定權責。
蔣介石生於亂世,後來成為亂世領袖。雖然蔣以軍人身分參加辛亥革命,領導北伐、抗日。但是早年蔣的性格卻有過人的度量,甚至有民主氣度。
蔣介石走向獨裁如蔣在北伐成功以後,一再容忍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的叛變,抗戰期間能統合所有地方派系一致對外,蔣一生用人也大致能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蔣在國政大事上雖有主見,但亦不偏聽。施政雖嫌專斷,但亦常博採眾議,查納雅言。但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共內戰日趨不利。蔣在眾叛親離以後,性格漸漸產生變化。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在內憂;桂系聯合孫科等反蔣分子及外患;剿共戰爭失利的情況下,第三度下野。
蔣在下野當天日記中曰:「本日為余第三次告退下野之日,只覺心安理得。感謝上帝恩德,能使余得有如此順利引退,實為至幸。」此時離蔣當選總統僅8個月。
蔣雖在當天日記中表示心情平靜,但是面臨這樣大的挫敗,尤其是許多老同志老部下都背叛他,心情憤懣可想而知。
1月26號蔣在日記中反省「……桂系叛離已有4、5次之多,豈啻今日始乎!往日大好機會肅奸建國,20年來,屢得屢失,豈獨桂系?而中共亦無不如此。所謂政治寬大與民族仁愛之精神,今皆成為自取滅亡之禍根矣!政治果真非殘殺與橫霸不可乎?」
蔣第一次在日記中檢討失敗的原因,歸罪於自己太仁慈、寬大。
2月19日蔣日記中,上星期反省錄第二條「今日離叛與加害、反對我者,皆余昔日為情面、為敬愛而提攜之人也……此次所受之教訓,政治上只有怨讎,而無恩義可言。
蔣對親信叛離之痛恨,情見乎辭。
4月15日上星期反省錄第二條「……張發奎、李漢魂等,所謂舊四軍系,自15年北伐以來,屢叛屢撫所養成之後患,致有今日忘恩負義與以怨報德之惡果,可知政治只有執法以繩叛徒,只有畏威而不懷德,絕不能以情與誠所感召。此次下野之經歷,不僅增進我政治常識,亦是改變政治觀念,發現我往日仁義政治之錯誤也。」
蔣對過去的領導作風,做了全盤否定。這也是蔣性格的一個轉捩點。蔣開始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獨裁者。
在國府風雨飄搖之際,內部派系依然明爭暗鬥。蔣對此異常痛恨。如當時空軍總司令是周至柔,副總司令是王叔銘。蔣常單獨召見王叔銘,周在蔣面前常表不快。6月11日蔣召見林尉、陳誠、周至柔、桂永清等。會後用餐,餐後留周訓斥之。日記曰「聚餐畢,訓示周之觀念與觀念錯誤與危險,說明余之革命領袖權力,並不關於總統名義、職位之存否,尤其無總統職位,不必有法律之限制,故今日對革命軍隊,有絕對無上之權力也。」
6月12日蔣的日記:「續昨反醒(省)余為復興革命,徹底反醒(省),以往領導幹部之無方,不僅使革命重受挫折,而且使革命幹部對余之觀念與認識,有如此錯誤,僅重視法定總統之職位,而不以革命領袖之身份待之,殊為慚怍。但余在台,絕不放棄革命領袖之責職,任何人亦不能加以違抗也。」
從以上的日記,蔣把大陸失敗的責任全部歸咎於自己待人太仁厚,太重視制度,太尊重法定權責。所以造成眾叛親離的局面。在台灣決心做一個有至高無上權力的革命領袖。
完全不同的反省
為了貫徹蔣的反省,修正以往的錯誤,蔣到台灣後採取了以下舉措:
一、所有軍隊抵港後徒手下船,接受整編。徹底完成軍隊國家化。非中央嫡系之將軍皆不再准其帶兵。多授以戰略顧問名義,解甲歸田。
二、從事黨務改造,任用新人。瓦解孔、宋及二陳勢力。放逐陳立夫到美國。
三、整頓並擴大特工組織。合併中統、軍統為調查局,加強警備司令部權力。並將特工系統的整合、指揮權力交給蔣經國。
四、成立革命實踐研究院,強化軍政幹部革命思想。
五、成立政工幹部學校,培養各種軍中人才。
六、整肅任何有共黨嫌疑或美國支持之軍人。孫立人案即是一個案例,蔣懷疑美國人支持孫立人反蔣而遭到罷黜及終身監禁的命運。
但是有大批追隨國民黨來台以胡適為首的學者,以及雷震、陶百川、蔣廷黻、王世杰等官員。他們對大陸失敗的檢討與蔣介石大不相同。他們認為大陸失敗是因為蔣獨裁,國民黨腐敗以及沒有及早推行民主憲政的結果。這批外省學者、國民黨開明派官員,加上一批台藉菁英。他們於1949年11月20日創辦了《自由中國》半月刊。(待續)
(旺報)